牠們不只是非黑即白的棋盤格,還加上一點璀璨|棋盤鯛家族
不經意地自水草叢中乍現,搖曳著一身珠光寶氣般的耀眼鱗光;一頓一頓的動作,彷彿在思考著什麼;時不時用牠們的櫻桃小口翻動底砂上的枯枝落葉,或用肚子摩擦底部,將底砂上的有機碎屑及殘餌翻攪起來以便啄食 ……。如果你問我哪一種短鯛最漂亮,個人認為棋盤鯛及該屬的所有魚種,絕對是當中最美的,沒有之一!
圖.文|Flair Wang
協 力|台中哲園水族.台族水族貿易.紅鱗水族.華洋水族貿易.瀧水族
棋盤鯛(Dicrossus filamentosus),市面上最常見且平價的南美短鯛之一。典型的體紋表現,便是身上那兩排正方形的黑色斑點,分別沿著體軸及背部下方延伸排列,黑白兩色的方格交錯排列猶如西洋棋的棋盤一樣,因此被稱為棋盤鯛(Checkerboard cichlid)。

棋盤鯛家族成員有哪些
棋盤鯛雖然因為常見且為人所熟知,但牠們並非該屬中最早被發現的種類,另一種知名且體色之瑰麗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皇冠棋盤鯛(Dicrossus maculatus),於 1875 年就被發表,是最早被發現的種類,因此被指定為模式種(type species)。棋盤鯛最初和身上同樣具有棋盤紋路的噴點棋盤鯛(Crenicara punctulatum)一同被放置在弦尾魚屬(Crenicara)中,1990 年時,S. O. Kullander 創立了雙纓麗魚屬(Dicrossus),將體型細長的物種自弦尾魚屬中抽出並放置其中,而體型寬大的噴點棋盤鯛則留在弦尾魚屬中。

雙纓麗魚屬原本僅有棋盤鯛和皇冠棋盤鯛這兩個大眾熟知的魚種被科學描述,直到 2008 年,一種和棋盤鯛相似、但僅有尾鰭上端延伸拉絲的頂劍棋盤鯛(Dicrossus gladicauda)才被描述。相隔兩年,另外兩種已在水族市場上流通多年的未定名種──尼格羅雪花棋盤鯛(D. foirni)以及塔巴赫斯雪花棋盤鯛(D. warzeli)也同時被正式發表了。因此截至目前為止,該屬共有 5 個種類。
目前棋盤鯛家族可分為兩大類:一是以棋盤鯛為首、體側具有兩排方格狀棋盤紋路的類群;而另一類則是被稱為「雪花」棋盤鯛的魚種,體紋為三排點狀或虛線狀紋路交錯的種類。不論何種棋盤鯛,其幼魚時期皆體色樸素,不過隨著成長,雄魚會逐漸顯露出極為鮮豔的體色,和幼魚時期簡直判若兩魚。另外,不同種類棋盤鯛身上的斑紋圖案,皆會隨著魚隻的心情而有所變化,例如最常見的棋盤鯛,在興奮或發情狀態下,身體中央那排黑色方格便會擴充,形成一條從鼻頭連接到尾柄的深色帶紋,而上方的那排方格(背鰭下方)則可能消失。

棋盤鯛種類介紹
▍棋盤鯛 Dicrossus filamentosus (Ladiges, 1958)
俗 稱|Lyretail Checkerboard Cichlid
分 布|巴西尼格羅河(Rio Negro)中、上游及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的奧利諾科河(Rio Orinoco)
體 長|8 cm

俗稱的棋盤鯛,由於成熟雄魚的尾鰭上下兩端會延伸為絲狀鰭條,猶如燕尾一般,也常有魚友暱稱其為「燕尾棋盤」。本種是最常見的種類,由於價格低廉且繁殖難度較高,因此市售所見全為 100 % 野生採集個體。每年的秋天至隔年五月左右,常可見野生進口的棋盤鯛出現在水族館中;越到產季末,輸入的個體也越成熟,拖著飄逸尾鰭的美麗棋盤鯛雄魚被陳列販售的機率也隨之提高。
棋盤鯛身體細長,幼魚體色呈米白色,背部及身體中央具有 7 個黑色方格排列(第五及第六個方格較為模糊),公母難辨。隨著個體成熟度漸增,可以從其橘紅色的腹鰭來辨識出雌魚;而雄魚在身體中央的黑色方格周圍會開始點綴一些藍綠色亮點,當個體達到完全成熟狀態時,電光藍色般的亮點會沿著棋盤方格上下兩端一直延伸至眼後及吻端,乃至各魚鰭甚至鰭面都鑲滿鑽石般的藍色光點,搭配眼下及各魚鰭間的血紅色紋路形成強烈對比,其光彩奪目之程度,無一魚種能與之媲美!



牠們分布在南美洲的兩條主要水系:世界最大的黑水河──巴西的尼格羅河水系(Rio Negro),以及委內瑞拉與哥倫比亞兩國間的奧利諾科河水系(Rio Orinoco)。兩地的棋盤鯛由於地理上的區隔,而形成略有差異的外觀。早期的棋盤鯛大多來自巴西尼格羅水域,常伴隨著當地最著名的觀賞魚──紅蓮燈(Cardinal tetra)一同進口,也是大宗魚貨之一;不過近幾年來,隨著巴西航班運費上升,加上常併貨出口的部分野生巴西紅蓮燈被印尼的人工繁殖個體取代,進口商變得較多轉向鄰近的哥倫比亞進口,也使得奧利諾科河水系的棋盤鯛能見度有增加的趨勢。
雖然產地不同可能造就個體在外觀上有各種不同的細微差異,但大體來說,巴西尼格羅型的雄性個體往往具有較紅的體色,因此該型也常被稱為血紅棋盤鯛,在發情求偶時體色更是艷麗;另外牠們和奧利諾科型最明顯的差別,應在於前者尾鰭中央的網紋範圍較窄。而後者身上的藍色光澤強烈,尾鰭網紋會向上下略為擴張,使得原本靠近尾鰭邊緣的水平條紋範圍被壓縮變窄。初步的研究顯示,兩地區的族群之間有一定程度的遺傳差異,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來確認牠們的身份歸屬。

▍皇冠棋盤鯛 Dicrossus maculatus Steindachner, 1875
俗 稱|Spadetailed Checkerboard Cichlid
分 布|沿著巴西的瑪迪拉河(Rio Madeira)至塔帕若斯河(Rio Tapajos)一直到馬拉若島(Ilha de Marajo)的亞馬遜河沿岸皆有分布
體 長|10 cm
如果說棋盤鯛是全身珠光寶氣的名媛貴婦,那皇冠棋盤鯛就是雍容華貴的皇室貴族。成熟雄魚一身洋紅色的妝點,與頭部及各魚鰭間的湛藍色澤相呼應,搭配體表的黃橙色調與藍綠光澤,加上牠們比纖細的棋盤鯛大上一號的粗曠身形,以及延伸至尾柄的修長腹鰭,就像君臨天下的帝王一樣霸氣外露,無怪乎早期的玩家將牠們封為「短鯛之王」,無論體色或身材都是一等一的優秀!
不同與棋盤鯛身上的七個黑色方格,皇冠棋盤鯛通常身體中央僅有六個塊斑,可作為兩者在幼魚時期的辨識方式 。本種發色稍慢,一直到了約 5 cm 左右時,雄魚才會逐漸嶄露鮮豔體色,隨著成長體色也越發鮮明,而眼睛下方那一抹胭紅更是迷人;接著尾鰭中央會向外發展,形成桃狀尾(spadetail),和棋盤鯛的修長琴尾截然不同。雌魚和棋盤鯛相似,橙黃色腹鰭可以做為其在亞成體階段的性別分辨方式,當雌魚發情或育幼時期,腹鰭會轉為鮮黃色,而臀鰭的橘紅色也會更加鮮明。


早年皇冠棋盤鯛十分珍貴罕見,進口數量稀少,直到上世紀 90 年代末期,有台灣玩家成功繁殖並量產後,才將牠們普及化,這也說明其繁殖難度並沒有想像中困難,許多國內玩家及繁殖場都曾大量繁殖過牠們。目前市售的皇冠棋盤人工及野生個體皆有,野生魚多半來自巴西塔帕若斯河下游的聖塔倫(Santarem)周邊,隨著產季,從 3-4 cm 的幼魚個體至 6-7 cm 的成體表現皆能發現;至於人工繁殖個體則多以 2-3 cm 左右的幼魚尺寸販售。

▍頂劍棋盤鯛 Dicrossus gladicauda I. Schindler & Staeck, 2008
俗 稱|Sword Checkerboard Cichlid
分 布|哥倫比亞的阿塔巴波河(Rio Atabapo)下游
體 長|8 cm
2008 年才發表的第三種棋盤鯛,外型和一般常見的棋盤鯛最為接近,最大的差別在於其尾鰭型態:種名 gladicauda 源自拉丁文的 gladius(意思為劍)+ cauda(意思是尾巴),暗指成年雄魚頂劍狀的尾鰭形式。本種生活在水質清澈、水色呈淡褐色的黑水水域,水質為酸性軟水,pH 4.4、導電度為 10 μS/cm、硬度則 < 1 dH。外觀上,其身體底色呈淡黃色,體色及體側斑紋和棋盤鯛類似,背部和身體中央各有著一排 6-7 個黑色方塊排列,雄魚尾鰭僅上葉延伸成絲狀,下半部則呈現圓形,和棋盤鯛尾鰭上下兩端皆延長為絲狀的琴尾有所不同。
目前所知,本種甚少在國際水族市場上流通。幾年前,台灣進口商曾經以頂劍棋盤鯛的名義自德國輸入一批幼魚,但養成後發現雄魚尾鰭並無頂劍表現,僅為哥倫比亞產的普通棋盤鯛而已,因此本種至今尚未真正輸入過台灣本地,也無緣拍攝到牠們在水族箱中的照片,希望日後有緣一睹本尊面目並另行補圖,大家可以先看看發表文獻的雄魚活體照。
▍尼格羅雪花棋盤鯛 Dicrossus foirni U. Römer, I. J. Hahn & Vergara, 2010
俗 稱|Rio Negro Checkerboard Cichlid
分 布|巴西尼格羅河中、上游
體 長|9 cm

2010 年以前,分布在巴西尼格羅河的雪花棋盤鯛被稱為 Dicrossus sp. “ Rio Negro ”,之後被以 Dicrossus foirni 這個學名正式描述;作者為了感謝「尼格羅河原住民組織聯合會(Federacão das Organizações Indígenas do Rio Negro)」讓他們在該河域進行觀察並採集該魚種,因此將本種的種小名以該非政府組織的縮寫 “ FOIRN ” 來命名。
尼格羅雪花棋盤鯛的幼魚棲息在非常酸、軟且清澈的黑水中,而亞成體及成體則可在各種水色的水域中發現。雖然本種的分布區域和同家族的棋盤鯛在巴西尼格羅河流域有所重疊,但兩者卻有著天差地遠的市場能見度。早期本種只能夠在圖鑑上見到,據說第一次在台灣現身是二十多年前於進口的野生紅蓮燈當中偶然發現的,而筆者後期也曾在整批的巴西棋盤鯛中發現過其幼魚。一直到公元 2000 年,尼格羅雪花棋盤才首次有整批輸入的紀錄,往後的 20 年當中,也仍偶有批量輸入。



不同於上述三種棋盤鯛身上一連串的黑色方格,尼格羅雪花棋盤鯛體側有著三排由兩個並排的黑色圓點縱向排列的圖案;在興奮或發情狀態下,身上的圓點會變得模糊,並且上下列斑點會連成垂直棟線。不同於棋盤鯛的濃妝豔抹,雪花棋盤鯛以粉藍、粉紅、粉紫等粉彩色調為主,風格清新淡雅卻又不失華麗;同樣在眼下有一抹嫣紅,而背鰭的 7-8 根硬棘基部處具有一黑斑;雄魚隨著成長,尾鰭會由扇形逐漸轉為和皇冠棋盤鯛相似的桃形尾。此外,可發現本種的雄魚似乎有兩種體紋型態:一為背鰭全紅的表現;另一型則在背鰭中央呈現藍白色,且周圍由黑色斑點所包圍,十分有趣(這段 Glaser Aquarium 影片中打鬥的美麗雄魚,便是白色背鰭的類型)!而本種雌魚同樣可由橘紅色的腹鰭來辨識,在繁殖期臀鰭也會轉紅。繁殖稍具難度,不過台灣已有多位短鯛玩家成功繁殖的案例。
▍塔巴赫斯雪花棋盤鯛 Dicrossus warzeli U. Römer, I. J. Hahn & Vergara, 2010
俗 稱|Red-finned Checkerboard Cichlid
分 布|巴西塔帕若斯河(Rio Tapajos)中、上游
體 長|8 cm


塔巴赫斯棋盤鯛在 2005 年之前,還是每年一到產季便會大批輸入的平價魚種,但曾幾何時,牠們卻成了比尼格羅雪花棋盤鯛還罕見的珍貴魚種。本種原被稱為 Dicrossus sp. “ Rio Tapajos ”,顧名思義,牠們分布在塔帕若斯河(Rio Tapajos),但和分布在下游亞馬遜河口處的皇冠棋盤鯛棲地並不重疊,而是棲息在該河的中、上游河段,早期輸入的個體多來自中游的伊泰圖巴(Itaituba)附近。本種直到 2010 年才和尼格羅雪花棋盤鯛一同被科學描述,種名 “ warzeli ” 的由來是為了獻名給一位已逝的德國水族愛好者── Frank Martin Warzel,他是第一位採集該魚種的模式標本並將其引進德國的先驅,對短鯛研究貢獻良多,因此以其姓氏命名作為紀念。
本種和尼格羅雪花棋盤關係較為密切,同屬於體側具有三排縱向紋路的種類。兩者在鰓蓋處同樣具有一黑橘色眼斑,只是塔巴赫斯棋盤鯛的身形略微細小,魚鰭鰭面也較窄;體紋呈現虛線狀條紋,而非點狀斑點,並且會因為情緒轉變而變得模糊,但並不會上下排斑紋串連起來,而是類似棋盤鯛般連成一條水平縱帶。兩者體色也較為相似,不過本種雄魚魚鰭上以桃紅色為主,並無太多紋路表現,體表則有苔綠色表現;雌魚同樣在透明的魚鰭間帶有紅色表現,繁殖期體色會轉為鵝黃色。


塔巴赫斯雪花棋盤採集自非常酸、軟的水域(通常測得的 pH 值小於 5,大多數情況下小於 4;硬度無法測出),相較之下,反而比尼格羅雪花棋盤的生活條件更加嚴苛,因此在飼養本種時,可能得更加留意飼養水質參數。
棲地環境
這些短鯛通常棲息在森林小溪當中,溪水水位不高,多半在數公分至數十公分左右,其底部覆蓋著落葉、枯枝及樹根,水色視種類分布地區而定,有些為淡褐色的清澈水質,也有些是清水或白水水域。pH 值在 4.5 至 5 的範圍內,總硬度低於 1 dGH。在這種環境下,除了河岸附近的地區外,通常並無水草分布(皇冠棋盤鯛在塔帕若斯河下游的棲地除外)。短鯛們會待在厚厚的落葉層上方,遇見威脅時會迅速躲藏於落葉堆中。
飼養條件
有鑑於棋盤鯛家族對水質的惡化及劇烈變動較為敏感,因此建議即使單獨飼養一對棋盤鯛,飼養缸也不應小於 60 cm(兩呎缸),以免過少的水量而降低水質緩衝能力。棋盤鯛類可以單養也可以種內群養,更適合在水草造景缸與其他小型魚如紅蓮燈、鼠魚及其他種類的短鯛混養,但是前提水族箱不能太小,長度最好不小於 120 cm(四呎)。

在水草缸中,密植的水草自然可以提供短鯛良好的水質及許多躲藏處,但是如果只是一般的飼養缸,則可以模擬其原生環境來進行擺設與造景。底砂建議選用深色系的細砂,可以穩定魚隻的情緒並且較容易讓其充分顯色;魚缸內的裝飾可以使用沈木以及乾燥的落葉如欖仁樹葉(Terminalia catappa)、橡樹葉等來仿照原生環境,乾燥落葉會釋放出單寧酸及一些對魚類有益的化合物,並且還能提供牠們躲藏,甚至能刺激魚隻產卵:另外一些落果如赤楊果(Alnus formosana)也可以製造出良好的水色效果及提供隱蔽處,使弱勢或強勢個體都能找到庇護所,對於擁有領域性的短鯛而言十分重要。
水質指標魚
棋盤鯛家族是標準的酸性軟水魚,在原生水域中的 pH 值約為 4 到 5 之間、硬度通常趨近於零;在水族箱飼養時或許不用要求如此嚴苛,但飼育水的一般硬度不應高於 5 dGH、pH 值不應高於 7。如果家中自來水硬度過高,應使用離子交換樹脂或是使用 RO 逆滲透裝置將水軟化再注入缸中。
也許有魚友不信邪,或是對於自己魚缸的水質及日常管理深具信心,但是棋盤鯛在南美短鯛中算是「水質指標魚」的代表,對於水質驟變的抵抗能力相對於其他短鯛的確來得較弱;筆者早期在水族貿易公司任職時期,就不只一次因為換水後,注入缸中的新水速度快了一些,便導致整缸數百隻棋盤鯛成魚很快的開始變得呼吸急促,在短時間內便陸續死亡,雖然及時趕緊下藥壓抑病情,但也落得整缸魚幾乎倒缸的慘劇,因此在水質管理上須格外謹慎。

水族箱中的水流不需太強,但過濾系統應格外重視,因為棋盤鯛對亞硝酸鹽十分敏感,良好的水體循環及硝化作用,可以將有毒的亞硝酸鹽轉換成毒性較低的硝酸鹽;頻繁且定期的換水也很重要,可以有效降低硝酸鹽的含量。依照飼養的經驗,棋盤鯛不喜歡過低的水溫,溫度設定在 25-28 ℃ 的範圍內最為適當;水溫過高容易滋生細菌並使水質惡化,進而影響短鯛的健康,應特別留意。
餵食

在餵食方面,幸運的是棋盤鯛是不太挑食的魚種,水族愛好者常使用的豐年蝦、豐年蝦無節幼蟲、冷凍赤蟲或白蟲、蠕蟲等生鮮餌料牠們都非常喜歡。此外,即使是人工配合飼料,對於野生個體而言,往往都能在飼主投餵數次後便能接受之,在馴餌難度上相對較低。應注意的是由於牠們的吻部窄小,所以投餵的食物體積不應過大,也不要餵食過量或偏重投餵單一餌料,以免造成魚隻體型及體色走樣,並影響健康。可以多種品牌的人工飼料作為主食,並搭配其他生、活餌作為副食,能常保個體健康及美麗。
繁殖

棋盤鯛的性別在幼魚時期難以辨認,通常到了亞成魚階段之後,便能從雌魚那橙紅色的腹鰭分辨出來;雄魚在體側及魚鰭上會有較為明顯的鮮豔色彩。和一般的隱帶麗魚屬短鯛(Apistogramma)所採取的洞穴式繁殖方式有所不同,棋盤鯛家族魚種通常為一夫多妻制,在繁殖時和荷蘭鳳凰一樣採用底部開放式繁殖法(open brooders):發情的雌魚會挑選一處平面物體,例如寬大的水草葉面(像是小榕或皇冠草)、平坦的石塊或沈木等(筆者早期飼養的一對棋盤鯛就曾在水草缸中的沉水馬達頂部產卵),並事先以嘴巴清理平台,接著引誘成熟的雄魚在產卵床上繁殖;雌魚會產下數十顆至數百顆小魚卵,由雄魚受精,之後雌魚會肩負照顧魚卵及仔魚的任務,並由雄魚擔任護衛的工作。附帶一提的是,如果水族箱中混養其他過多的魚類,即使棋盤鯛已在缸中產卵,也可能會因為擔心自己無法成功護幼,而將自己產下的魚卵吃掉,等待下次更好的繁殖機會。


孵化
水質參數會影響魚卵的受精率及孵化成功率,通常水中的 pH 在 6 至 6.5、硬度為 1 至 3 dGH 的水質便能確保繁殖成功。孵化時間和水溫有關,在 27-28 °C 的水溫下,仔魚大約需要二至三天的時間孵化,之後雌魚會將牠們帶到是先挖好的坑洞裡或水草叢中保護。大約一周後,仔魚便可以自由游動,此時可以餵食剛孵化的無節幼蟲或微蟲等細小的初期餌料,之後就可以增加人工飼料的餵食比例,將牠們順利帶大。
不適合初學者

即便有些物種相當物美價廉(例如棋盤鯛或皇冠棋盤鯛),購入的門檻不高,但是對於水質要求較高的牠們,其實並不適合剛接觸水族愛好、對缸中水質掌控經驗不足的初學者飼養。如果不以繁殖為前提,將牠們飼養在水草造景缸和其他中上層水域的小型魚混養是絕佳的選擇;生長旺盛的水草可以提供潔淨的水質,而棋盤鯛們璀璨的體色和水草搭配可謂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Römer, U., Hahn, I. & Vergara, P.M. (2010): Description of Dicrossus foirni sp. n. and Dicrossus warzeli sp. n. (Teleostei: Perciformes: Cichlidae), two new cichlid species from the Rio Negro and the Rio Tapajos, Amazon drainage, Brazil. Vertebrate Zoology, 60(2): 123–138.
.Schindler, I. & Staeck, W. (2008): Dicrossus gladicauda sp. n. – a new species of crenicarine dwarf cichlids (Teleostei: Perciformes: Cichlidae) from Colombia, South-AmericaVertebrate Zoology, 58 (1): 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