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不會變成青蛙的大蝌蚪-五弦琴貓
最近花了一些時間釐清了一些過去台灣曾經引進過的五弦琴貓(又名斑鳩貓)魚種分類,有些種的鑑定可能不一定是正確的,但是已經盡力了。原來過去常以丘頭鯰屬(Bunocephalus)進口的魚種其實大多不是丘頭鯰…
外型與分類
這群魚類由於其扁平寬闊的頭部加上細長的尾部,體型類似五弦琴(Banjo;又稱班卓琴,早期非洲黑奴所使用的一種類似小型吉他的樂器)的形狀,因此中文俗名被稱為「五弦琴貓」,另外也常將 “Banjo” 直接音譯為「斑鳩貓」。牠們隸屬於蝌蚪鯰科(Aspredinidae)中,而該科下又分為三個亞科(Subfamily):Aspredininae、Bunocephalinae 和 Hoplomyzontinae。市場上絕大部分的五弦琴貓多屬於 Bunocephalinae 亞科;Hoplomyzontinae 亞科的種類可能未曾輸入國內水族市場;而過去 Aspredininae 亞科中曾經出現在水族市場中的種類,可能只有帝王斑鳩貓(Platystacus cotylephorus)一種,該亞科中的魚種擁有較長的尾部以及極為特殊的孵卵方式-用皮膜孵卵。

蝌蚪鯰科魚類在進口時經常被貿易商取名為「某某堆土機」,但「推土機」一詞多被用在東南亞產的方頭鯰(Chaca spp.)上,兩者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另外在東南亞(特別是婆羅洲)還分布有一群和南美洲斑鳩貓外觀極度相似的鯰魚-亞洲斑鳩貓(Acrochordonichthys spp.),外觀和習性都相當類似,只是亞洲斑鳩貓的體幅稍高、背鰭和尾鰭之間具有脂鰭,南美和亞洲產類群的相似性可能是趨同演化的結果。
生態習性
五弦琴貓是一種小型底棲型鯰魚,體長多半介於 10~15 cm 之間,廣泛分布在南美洲亞馬遜河域中,喜愛棲息在小型溪流、池塘或湖泊中,個性十分溫和。白天多半趴伏或躲藏在水域底層的落葉或石塊間鮮少遊動,待晚上才活動覓食,以底層間的蠕蟲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屬雜食性。牠們游動的方式很有趣,牠們會將水吸入口中再由鰓部排出,藉以推動水流讓身體前進。偶爾會發現牠們有蛻皮的現象,但這種現象的發生原因仍不明。
飼養
雖然牠們長得其貌不揚,不過在飼育上並不如想像中困難。中小型水族箱(60 cm)以上便可飼養,底部鋪設顆粒圓潤的細砂(牠們常會鑽入底砂表層),避免刮傷體表,另外可以裝飾一些流木、石塊或落葉來模擬其原生環境,適量地種植水草也是可以的,如此一來可以增添飼養的樂趣。在水質方面,pH 值 6~8、軟至中等硬度皆可,水溫保持在 24~30 ℃ 之間即可,不需要特別加強水流,過濾器出來的水流即可。
餌料方面,初期可以使用冷凍赤蟲、乾淨的絲蚯蚓、水蚯蚓、黑蟲或蝦肉等生、活餌投餵,之後牠們也可以接受沈底的人工錠狀飼料。由於是夜行性動物,所以飼養初期最好是關燈後再行餵食,等牠們習慣環境及作息之後,在白天投餌時也會出來進食。另一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混養的同伴,儘量不要將牠們與太多過於活潑或是搶食迅速的上層魚類混養,例如某些活力旺盛的燈魚,以免食物還沒落到底部就被搶掠一空;少量的鼠魚和小型異形或鰍類是可選擇的混養物件。最後要提醒的是,平時需定期以虹吸管清潔底砂,避免底砂中因魚只排泄物而堆積的阿摩尼亞,造成底棲的斑鳩貓出現氨中毒現象而死亡或生病。
繁殖
以五弦琴貓(Bunocephalus coracoideus)為例,大約在 12 cm 左右會達到性成熟,母魚體型會比公魚來得圓潤,不過要在水族箱中看到牠們繁殖並不容易。牠們在繁殖時喜歡選在石頭洞穴下的砂質底床上產卵,但是如果在水族箱中找不到石頭,也可能會在落葉或水草葉片下產卵。產卵通常發生在晚上關燈後,牠們會將數千顆魚卵直接產在底砂上,然後就像母雞孵蛋一樣,將整個身體坐在魚卵上方直到魚卵孵化。不過其他斑鳩貓有可能會跑來吃魚卵,因此如果想保全所有魚卵,可以考慮將其他魚移走或將魚卵取出單獨孵化。約三天后魚卵會孵化,孵化後的稚魚帶有卵黃囊,帶卵黃完全吸收後,便可準備微蟲或豐年蝦苗等活餌來做為其開口餌料。
斑鳩貓的種類
蝌蚪鯰科魚種雖多達數十種,但過去曾經輸入水族市場的可能只有十種左右,分散在不同的屬別中。其中除了部分可以從其明顯的外部特徵來清楚辨識品種外,許多種類可能需要藉由內部骨骼、鰭條等形態特徵才能精準辨識品種,也增加其鑑識難度。另外絕大部分的種類分佈廣泛,想單純以輸出國來推測其品種也不準確。
▍巨人(岩石)斑鳩貓 Amaralia hypsiura / oviraptor
體長:13 cm

本種雖然廣泛分佈在亞馬遜流域的西半部,但多半才偶爾從秘魯輸入且數量零星。在蝌蚪鯰中牠們算是體型較粗壯的,崎嶇不平的體表以及灰藍或灰褐的體色使其宛如底床上的砂石一般;更有趣的是牠們“裝死”的習性:如果把牠們撈出水面,便會馬上捲曲身體,動也不動的彷佛一塊石頭。在去年(2015)最新的一份報告指出,巨人岩石斑鳩貓可以將身上的魚鰭縮起來並將身體捲曲,用意是模仿豆科植物(Leguminosae 或 Fabaceae)的種子;將自己模擬成某部分植物或木頭在魚類當中還算常見,但是偽裝成種子的形式在過去卻從未聽聞。推測這種擬態策略除了可以躲避天敵外,還有助於牠們偷吃其他異形魚的魚卵而不被親魚發現,相當有趣!另外該屬原本只有此一品種,不過就在今年(2016),原本分布在巴拉圭巴拉那河(Rio Parana)的類型被抽離出來成為一個新種-Amaralia oviraptor;兩者外觀上較明顯的差異在於 A. oviraptor 體型較短,且背鰭鰭條有三根,而 A. hypsiura 只有兩根。
▍五弦琴貓 Bunocephalus coracoideus
體長:13 cm
做為五弦琴貓最常見的代表種,本種的能見度稍微比其他種類來得高一點,身形也是最標準適中的。本種身上多為深褐色與淺褐色兩色的搭配,因此英文名稱也被稱為「Bicolor Banjos(雙色斑鳩貓)」。當牠們趴伏在水底時,身上的體色與紋路可以使其像是落葉或枯枝般完全隱身於環境之中,形成良好的偽裝。
▍岩石五弦琴貓 Bunocephalus verrucosus
體長:10 cm
另一種長相怪異且特色鮮明的斑鳩貓種類。本種身體隆起特別明顯,讓牠們的身體看起來呈現菱形,另外其體表佈滿一顆顆小疣,也是牠們被稱為「多疣丘頭鯰」的由來。岩石五弦琴貓的尾部相較其他斑鳩貓而言是較短的,因此呈現短小可愛的模樣。同樣是性情溫和的魚種,不過能見度較低。
▍帝王斑鳩貓 Platystacus cotylephorus
體長:15 cm
帝王斑鳩貓為隸屬於蝌蚪鯰亞科(Aspredininae)中的一種,該亞科魚種最大的外觀特色是牠們擁有細長的尾柄和較長的臀鰭,尤其以本種為最;另外此亞科魚類在生殖護幼策略上是一種非常特化的演化支系-牠們會以皮膚表面所形成的有柄囊體(cotylephore)來保護、攜帶並孵育仔魚,仔魚們會像一串串的葡萄般懸掛在母魚的腹部;想更深入瞭解的話,可以查閱德國鯰魚專家 Ingo Seidel 於「鯰魚星球」網站所發表的文章。本種分佈在圭亞那、委內瑞拉至巴西北部的河川下游及河口沿海地帶,也就是說牠們的生活水域中可以容忍些許的鹽分,但是長期以純淡水飼養也不會有任何問題。除了尾巴較長外,其體色和一般的五弦琴貓(Bunocephalus coracoideus)較為相似,但相較之下,牠們活動力較強,看起來較為活潑。性別可從其背鰭來判斷:雄魚背鰭末端鰭條會較雌魚來得明顯延伸。
▍長尾五弦琴貓 Pterobunocephalus depressus
體長:10 cm
本種很可能就是早期輸入、被稱為白頭斑鳩貓的種類,牠們和帝王斑鳩貓同屬蝌蚪鯰亞科(Aspredininae),但卻是翼丘頭鯰屬(Pterobunocephalus)的魚種。本屬中只有兩種被描述,最大的特色是身體特別扁平,且上顎會有一個小缺口,同樣擁有修長的尾部和長臀鰭。本種主要特徵在於身體前半部為白色帶點淺褐色;胸鰭和腹部多為深褐色;尾部則呈現三到四段的白色與深褐色相間帶紋。和帝王斑鳩貓一樣具有用皮膚孵卵的育幼方式。
▍白玉環帶五弦琴貓 Pterobunocephalus dolichurus
體長:10 cm
和白頭斑鳩貓同屬的另一品種,本種雖然前半身同樣以淺白色為主,但相比之下,身體後半部的配色卻是以白色為底,除了胸鰭大部分呈現白色外,尾柄上面點綴著四段深褐色條紋,最後的尾鰭以白色收尾,和白頭斑鳩貓的配色剛好相反。
▍白玉五弦琴貓 Pseudobunocephalus sp. White
體長:8 cm
相較於其他種類的粗曠,該屬魚種顯得小家碧玉多了,體長皆不超過 8 cm,且體表也較為光滑,並無太明顯的突起物!來自秘魯的本種相對之下身形顯得狹長細小,從其米白的體色推測在原生地可能是潛伏在細緻白沙的底床環境當中,因此飼養時也可提供類似的環境。本種的輸入量較少。
▍白化推土機 Xyliphius sp.
體長:10 cm
屬於棘鰻鯰亞科(Hoplomyzontinae)下的喜泳鯰屬(Xyliphius)魚種,也是斑鳩貓的一員,在斑鳩貓中最為少見。雖然被稱為白化推土機,但事實上牠們跟分布在東南亞的推土機(Chaca spp.)並無直接關係,而且本身也非白化變異。本屬魚種最大的特色牠們的鼻頭前方擁有一塊如肉墊般的乳突構造,將口器包覆在身體下方;而且體表光滑許多,不像其他多數的斑鳩貓的身上有著許多疣狀構造來偽裝。大多棲息在較深的水域,因此具有高度退化的眼睛;本種所呈現出類似盲魚般的雪白體色,可能顯示其棲息在暗無天日的深水域中,而演化出類似洞穴魚般的色彩。對水質、光線及混養對象皆較敏感,飼養不易。
攝影協力|台族水族貿易.華洋水族貿易.珍奇水族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