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之心的夢幻燈魚
塔帕若斯河流域也被稱為亞馬遜之心,因為這條河域正好位於巴西亞馬遜流域的心臟地帶,近來有大量過去較少見的南美小型脂鯉科燈魚種類自這條河域輸出,而且絕大部分都是來自巴西塔帕若斯河上游的支流,不過這條河域恐怕也即將步上相鄰的申古河(Rio Xingu)後塵。據綠色和平組織表示,巴西政府早已計劃沿著塔帕若斯河流域興建 43 座水壩,屆時將會對該河域的生態系統造成重大影響!
塔帕若斯河簡介
塔帕若斯河(葡萄牙語:Rio Tapajós)是南美洲亞馬遜河的一條大支流,位於巴西的中心位置。河道全長約 1,930 公里,發源自南緯 14 度 25 分的巴西高原,最後注入亞馬遜河。塔帕若斯河上游有兩條支流交匯,分別是茹魯埃納河(Rio Juruena)和特利斯皮里斯河(Teles Pires),兩條支流匯合成為塔帕若斯河。茹魯埃納河是巴西中西部馬托格羅索州內一條長達1240公里的河流,它下游的最後190公里是馬托格羅索州和亞馬遜州之間的邊界;而特利斯皮里斯河全長約 1370 公里,流經馬托格羅索州,下游是馬托格羅索(Mato Grosso)及帕拉(Para)兩州的邊界。由於這兩條支流位於上游流域,地理位置較為偏遠,因此棲息在這些流域中的燈魚輸入水族市場的數量多半不穩定,有些種類甚至相隔多年才會出現一次,不過近來日本採集商在該河域採集到多種燈魚並輸入國內,也帶動了新一波的燈魚飼養熱潮,這些種類由筆者整理如下:
黑豆糖果燈 Hemigrammus arua / Candy Tetra
去年(2015)才有批量進口的新品種,已在2009年被描述為 Hemigrammus arua。從其種名可以得知本種分佈在塔帕若斯水系下游,在其支流的阿拉皮溫斯河(Rio Arapiuns)及其支流阿魯亞河(Rio Arua)上游,以及茹魯蒂(Igarapé Juruti Grande)等地區都可以發現。目前本種多自日本採集商隊輸入,在文獻中被拿來跟同屬的一點紅(Hemigrammus stictus)做對照,體色同樣呈現半透明感的蜜黃色並散發淡綠色光澤,但如黑豆般大的肩斑明顯較大,因此在日本被稱為 “糖果燈” 或 “超級咖啡豆”,而國內水族市場上則以 “ 黑豆糖果燈 ” 之名流通;本種各鰭鰭面會呈現淡橘色,少數個體會在背鰭上出現紅色斑點。此次終於有稍多一點的數量輸入,算是個性溫和的品種,最大體長約 4 cm。
紅尾翡翠燈 Hyphessobrycon montagi

原本我一直以為這隻在一年前才穩定輸入的美麗燈魚是一個未定名種(Hyphessobrycon sp. Arua),直到前兩天無意間發現該種的發表文獻,才知道原來牠們在兩年前就已經被以 Hyphessobrycon montage 之名描述了!本種分布在塔帕若斯河下游的支流-阿拉皮溫斯河(Rio Arapiuns)中,因此常和黑豆糖果燈同時輸入。牠們被歸類在幻眼三色燈類群(Hy. heterorhabdus group),身上的肩斑是由一大一小的黑色斑點所串連,加上上虹膜及尾柄上方呈現鮮豔的桃紅色螢光色澤,因此辨識度很高,魚隻狀態穩定的話,尾柄的桃紅色還會延伸至身體中央,十分美麗;另外筆者發現,從牠們的尾鰭根部可以分為白色和紅色兩種色型。最大體長約 4 cm。

藍帝燈 Hyphessobrycon cyanotaenia / Lapis Tetra
被日本人稱為天青石燈(Lapis Tetra)的藍帝燈,在早期是只有出現在圖鑑中的夢幻逸品,直到十多年前才開始出現台灣水族市場,但進口量一直不穩定。本種在2006年時已根據水族貿易輸入的樣本被描述為 Hyphessobrycon cyanotaenia,產地據稱是在投肯廷河(Rio Tocantins)東部的一條支流-瓜馬河(Rio Guama),但沒有確切的採集紀錄;直到十年後(2016),隨著藍眼翠綠魔鬼燈(Hy. psittacus)的發表,藍帝燈也在該文章中被重新描述:牠們確定分布在茹魯埃納河以及瓜波河(Rio Guapore)的上游;由於和模式產地瓜馬河之間的地理分布關聯性相距甚遠,因此懷疑瓜馬河這個產地很可能是捏造的。不論如何,藍帝燈的體色是無與倫比的,牠們體軸那條粗黑的側帶兩旁所透射出的天藍色光澤,在炎炎的夏日中散發出一股獨特的清涼感,讓人暑氣全消。本種個性活潑好動,索餌迅速,很容易因為過度餵食而讓身形顯得臃腫,飼養時可得注意餵食量。最大體長約 5 cm。
藍緞帶燈 Hyphessobrycon sp. Blue Ribbon Tetra
原本以為最近輸入的個體是彩虹藍帝燈,但實際觀察後發現其實是被稱為藍緞帶燈(Blue Ribbon Tetra)的相似種。兩者在外觀上有些相似,不過藍緞帶燈體色比較偏向銀藍色,而非藍中帶紫的體色;而且藍緞帶燈的魚鰭上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紅色,體軸的黑色縱帶是從鰓蓋後方才開始延伸,而非從眼睛後方,且寬度不像彩虹藍帝燈那般寬闊粗黑。牠們分布在茹魯埃納河上游的馬托格羅索州附近,珍稀程度甚至還超越七年未見的彩虹藍帝燈。習性和飼養方式與藍帝燈和彩虹藍帝燈雷同,最大體長約 5 cm。
血紅魔鬼燈 Hyphessobrycon sp. Red Devil Tetra
魔鬼燈系列中的旗艦魚種,成熟公魚通體血紅的色彩表現讓燈魚迷趨之若鶩;加上牠們極不穩定的進口次數,更加添了許多神秘感!出口該魚的出口商將血紅魔鬼燈(Red devil tetra)標示為2006年發表的 Hyphessobrycon notidanos,但筆者查閱該文獻後,發現雖然標本照上的公魚身上的橘紅體色頗類似血紅魔鬼燈的活體體色,但文獻上指出 Hy. notidanos 的成熟公魚背鰭會延長,且鰭條有八根,而我發覺血紅魔鬼燈公魚的背鰭並沒有明顯延伸的現象,且背鰭鰭條數明顯較多(10~11),反倒是2009年首度輸入的金背及桔紅魔鬼燈(Yellow devil tetra)符合這些特徵,因此我認為 Hyphessobrycon notidanos 並非血紅魔鬼燈,而是金背桔紅魔鬼燈(Yellow Devil Tetra)才是,所以在此仍將血紅魔鬼燈視為未描述種。本種輸入個體通常很小、尚未發色,須飼養一陣子才能展現完美體色。值得一提的是,通常公魚才有鮮紅體色,母魚體色樸素許多。最大體長約 3.5 cm。(註:血紅魔鬼燈已在 2018 年被定名為 Hyphessobrycon piranga Camelier, Dagosta & Marinho 2018)
藍鑽紅莓燈 Hyphessobrycon wadai / Blue berry Tetra
約十年前首度出現的美麗魚種,身上同時具有火紅及紫藍兩種對比色彩的絕色燈魚。原本因為產地不明,藍鑽紅莓燈多半被認為是 Hy. coelestinus 這種分布在巴拉那河(Rio Parana)上游的魚種,不過就在今年五月底,藍鑽紅莓燈被正式以 Hyphessobrycon wadai 之名描述,文章指出其分布在巴西塔巴赫斯河上游的馬托格羅索,因此之前被認為是 Hy. coelestinus 應該是誤鑑。本種需要弱酸軟水的水質以及穩定的環境,另外以筆者的經驗,牠們在昏暗的環境或是爭鬥、發情的狀態下比較容易顯出濃厚的體色。最大體長約 4 cm。
巧克力霓虹 Hyphessobrycon vilmae
巧克力霓虹算是這一系列燈魚中出現歷史最悠久也最知名的種類,主要分布在茹魯埃納河,不過特利斯皮里斯河中也有分布;在日本被分成數個流域型,不同產地的個體似乎外觀上有點差異。本種在身體中央的黑色側帶上會出現橘紅色霓虹色帶,各鰭邊緣會呈現淡淡的天藍色色澤,在誇示狀態下尤是美麗!最大體長約 4 cm。
藍眼翠綠魔鬼燈/藍眼綠線魔鬼燈 Hyphessobrycon psittacus
一種小型的魔鬼燈系列魚種,分布在茹魯埃納河上游的馬托格羅索州,距離上次輸入已經是多年以前。本種有些神似縮小版的巧克力霓虹,具有醒目的水藍色虹膜,體軸的黑線上方有著淺綠色亮帶,隨著光線折射和情緒的變化,有時會呈現金橘色的色調。本種食量不大,適合成群飼養,算是個性平和的種類。體長最大約 3 cm。
藍月可卡燈 Moenkhausia cf. nigromarginata
藍月可卡燈(Blue Moon Kogal Tetra)與市面上已經有人工繁殖個體流通的黃金可卡燈(Golden Kogal Tetra)以及粉紅鑽石可卡燈(Diamond Pink Kogal Tetra / Moenkhausia nigromarginata)的長相都十分相似,除了體色表現略有不同外,牠們在外觀上幾乎沒有很明顯的差異,不過說實在的,野生的藍月可卡燈也已經很久沒有輸入了!有著水藍色眼影與鑽石般的亮鱗,以及鵝黃又帶點粉紅的底色,再加上鱗片間斑駁的黑色斑紋和黑色鰭緣,體型略顯粗曠的藍月可卡燈一直是燈魚界的寵兒。同樣分布在塔巴赫斯河上游的馬托格羅索,體長可達 8 cm。
翡翠霓虹燈 Hemigrammus sp. JURUENA NEON GREEN
近期才首次出現的品種,身分不明,分布在塔帕若斯河上游的茹魯埃納河。特徵為具有美麗的淡翠綠色體表以及紅色尾鰭,不過想見到其完全發色並不容易,圖中個體並沒有完全展現出最佳的發色狀態。性格溫和,成魚約 5 cm左右。
超級檸檬燈 Hyphessobrycon cf. pulchripinnis / Orange Lemon Tetra
市售常見的檸檬燈(Lemon tetra)是一種知名的燈魚品種,分布在塔帕若斯河流域,而另一種同為檸檬燈系列的“超級檸檬燈”,則是在 2010 年才輸入的新品種。德國知名的出口商以“玻利維亞檸檬燈(Hyphessobrycon cf. pulchripinnis “Bolivia”)”之名對外販售,因此長久以來大部分人始終認為這個魚種來自玻利維亞;但事實上,後來牠們卻是在塔帕若斯河中游伊泰圖巴(Itaituba)附近的皮曼多河(Igarapé Pimental)被發現,且在別的河域並無此魚的蹤跡,也顯示這種燈魚產於玻利維亞的消息純屬誤導。本種公母體色差異不大,皆擁有橘紅色的豔麗體色,在背鰭與臀鰭邊緣也會呈現黑色;目前市面上已多為德國繁殖N代的人工繁育個體,偶爾有野生個體輸入,但數量較少,價格也較高。體長約 4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