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一下子就被看光了呢?-談 裸玻璃魚
嬌弱的裸玻璃魚屬(Gymnochanda)魚類通常只有亞洲少數特殊魚玩家才會飼養,而牠們的身份就如同那半透明的身體構造般撲朔迷離。為此,新加坡李光前自然歷史博物館(Lee Kong Chian Natural History Museum)的魚類學家──陳旭輝博士為德國亞馬遜雜誌(AMAZONAS)撰寫了一篇相關的概述。

作者|Tan Heok Hui 陳旭輝(新加坡)
翻譯| Flair Wang
裸玻璃魚屬玻璃魚皆屬於小型的亞洲魚種,標準體長不超過 22-32 mm(Tan & Lim 2011)。我們對這些物種的生物學知識知之甚少,就目前看來,所有魚種的棲息地皆拘限在鄰近泥炭和淡水沼澤森林的黑水開放區域(Roberts 1995, Tan & Kottelat 2009)。
雙邊魚科(Ambassidae)下的裸玻璃魚屬目前包含以下五種:
- Gymnochanda filamentosa Fraser-Brunner, 1955(長鰭玻璃魚)
- Gymnochanda flamea Roberts, 1994(火焰長鰭玻璃魚)
- Gymnochanda limi Kottelat, 1995(林氏裸玻璃魚)
- Gymnochanda verae Tan & Lim, 2011(維拉火焰玻璃魚)
- Gymnochanda ploegi Tan & Lim, 2014(黑鰭火焰玻璃魚)
牠們完全沒有鱗片,且除了銀色腹膜包覆著腹腔外,身體皆呈現透明無色。除了 G. limi 已知僅有單一個體被發現外(見 Kottelat 1985),其餘種類都顯示出明顯的性別差異。雄魚在第二背鰭和臀鰭上具有延長的鰭條,並形成細長如絲線般的延伸狀(例如長鰭玻璃魚和火焰長鰭玻璃魚);或是由鰭膜接合在一起(如維拉火焰玻璃魚和黑鰭火焰玻璃魚)。雌魚的背鰭和臀鰭的鰭條並無延伸。此外,所有種類展現出明顯的兩性異形(sexual dichromatism):雄性魚鰭上具有鮮豔的白色或紅色的色調。雌性大多無色或只有平淡的體色。

關於裸玻璃魚屬的描述
該屬於 1955 年被弗雷澤 – 布倫納(Fraser-Brunner)所描述,而該屬的模式種為長鰭玻璃魚(G. filamentosa)。1957 年 Boeseman 收到同一物種的樣本,並以完全相同的名稱來描述牠,但他並不曉得其實之前弗雷澤已經描述過這隻魚了。
分佈
裸玻璃魚屬魚種僅限於大巽他群島和馬來西亞半島、蘇門答臘島、勿里洞島以及婆羅洲南部(西部和中部加里曼丹)。其中長鰭玻璃魚似乎是分佈最廣的物種:從北邊的柔佛州(Johor;馬來半島)、西部的廖內(Riau)和占碑(Jambi;蘇門答臘中部),一直到東部的卡普阿斯河(Sungai Kapuas)(西加里曼丹)都有發現;其他物種則僅侷限在單一地點或少數幾個地方,這可能要歸咎於其合適之棲息地的採樣不足(以下是裸玻璃魚喜愛的棲息地相關資訊和圖片)。
魚種介紹
▍長鰭玻璃魚 Gymnochanda filamentosa Fraser-Brunner, 1955
弗雷澤 – 布倫納於 1955 年基於所收到來自新加坡的樣本(十之八九是來自馬來西亞南部的樣本,因為新加坡是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Roberts 1994, Kottelat 2013),描述了 Gymnochanda(裸玻璃魚屬)和模式種 G. filamentosa(長鰭玻璃魚)。裸玻璃魚的主要特色在於缺乏鱗片(「裸」字一詞的由來)以及成熟雄魚在第二背鰭和臀鰭的延伸鰭條。Boeseman 於 1957 收到同一種魚,並以相同的名稱描述,因此設立了一個次同物異名(Kottelat 1995)。
Boeseman 的標本據稱來自同一地區(新加坡),但也最有可能來自馬來西亞南部。Vierke 於 1995 年記載長鰭玻璃魚來自柔佛,從居鑾到豐盛港沿路的淹水地帶至一旁的道路可以發現。顯然,這個區域是因為大雨或道路建設而被淹沒的臨時棲息地,但要嘗試在這個區域再次採集到牠們是很難成功的。到目前為止,長鰭玻璃魚已被證實來自馬來西亞的南部、蘇門答臘中部(Tan & Kottelat 2009)和西加里曼丹(Roberts 1989, 1994;Kottelat & Widjarnati 2005)。



▍火焰長鰭玻璃魚 Gymnochanda flamea Roberts, 1994
火焰長鰭玻璃魚(Gymnochanda flamea)由羅伯茨(Roberts)於 1994 年基於來自加里曼丹 Sembuluh 湖中(Seruyan 河域)的大量樣本所描述。他沒指名正模標本,所以這整個系列合成一全模標本。雖然羅伯茨所示的新物種缺乏細節的描述,隨後才鑒定這隻裸玻璃魚種具有絲狀延伸(見 Kottelat & Widjarnati 2005)。該魚種已知只來自加里曼丹中部的 Seruyan 和卡哈揚河流域(Kahayan River basins)。其卡哈揚族群在 2014 年已由 Tan & Lim 所記錄。



▍林氏裸玻璃魚 Gymnochanda limi Kottelat, 1995
Kottelat 於 1995 年所描述的 G. limi 是基於來自蘇門答臘島中部的單一樣本。此物種特別的地方在於牠具有一單一延伸的臀鰭鰭條,這可能是唯一的第二性徵。然而,這目前還不能夠確定,必須等到多一點樣本數才能確認。該種已知只來自蘇門答臘中部,尚不知牠是否與長鰭玻璃魚共棲。
▍維拉火焰玻璃魚 Gymnochanda verae Tan & Lim, 2011
Tan & Lim 於 2011 年描述的 Gymnochanda verae 是不具有絲狀鰭條的物種。雖然雄魚具有延伸的背部和臀鰭鰭條,但它們不會自鰭膜分離,而且鰭條長度也不會超出尾鰭末端。因此,背鰭和尾鰭會呈扇狀擴張。到目前為止,該種已知僅來自勿里洞島。
在勿里洞島與維拉火焰玻璃魚共棲的有下列物種:大青眼燈(Brevibora cheeya)、太平紳士(紅尾銀鯊;Cyclocheitichthys apogon)、六線鯽(Desmopuntius gemellus)、黑金線鉛筆燈(Trigonopoma gracile)、一線長虹燈(T. pauciperforatum)、可樂蒂小火箭(Dermogenys colletti)、印度金龍鱂(Aplocheilus panchax)、格氏鋸鱗鱸(Pristotepis grooti)和艾迪賽亞鬥魚(Betta edithae)及賽拉飛船(Sphaerichthys selatanensis)。兩個非原生物種中也發現在相同水域:莫三比克羅非魚(Oreochromis mossambicus)和蛇皮馬甲(Trichopodus pectoralis);牠們可能是被引入作為食用魚之用。



▍黑鰭火焰玻璃魚 Gymnochanda ploegi Tan & Lim, 2014
Tan & Lim 在 2014 年描述了 Gymnochanda ploegi,另一種同樣不具有絲狀鰭條的魚種。牠們似乎和維拉火焰玻璃魚有著密切關係,但不同的地方在於一些重要的形態特徵和色彩分佈(更多資訊請見 Tan & Lim 2014)。本種迄今為止已知只來自西加里曼丹,可能與長鰭玻璃魚共棲(Kottelat & Widjarnati 2005; Kottelat, pers. comm.)。




棲息環境
火焰玻璃魚和長鰭玻璃魚生活在平靜或水流緩慢的淺水淡水沼澤的開放水域(參見 Roberts 1994: 268;Vierke 1985: 204)。長鰭玻璃魚採集自蘇門達臘中部(Tan & Kottelat 2009)一處乾涸的牛軛湖的氾濫平原中。牠們棲息在水深約 1.2 米的深褐色水中,pH 為 4.7,底部佈滿泥土和泥炭。長鰭玻璃魚也被採集自西加里曼丹的卡普阿斯湖(Kapuas Lakes),那裡的魚種生活在緩慢流動的棕色水和泥炭水中(Kottelat & Widjarnati 2005)。維拉火焰玻璃魚僅侷限分佈在印尼勿里洞的甘通(Gantung)一座具棕色水色的湖域裡。土壤為泥炭土的酸性水(pH 6.5)中。
食物
不是很多人知道裸玻璃魚的食性,但火焰玻璃魚似乎更喜歡小型浮游無脊椎動物如水蚤、橈足類、半翅目(Hemipterans)、雙翅目(Dipterans)和水生昆蟲(Roberts 1994)。在水族箱中,魚隻可以食用小型冷凍餌料,如豐年蝦及無節幼蟲、水蚤和孑孓,通常對一般的顆粒飼料和薄片沒有興趣。
習性
根據所採集樣本的觀察或是在其棲息地的觀測,裸玻璃魚很可能是群居動物。通常一網下去都可以捕獲到好幾隻個體。然而,專業採集者在更深的水域中(通常超過 2 米)使用更大和更深的圍網,可捕獲到數量更多的魚隻。飼養在水族箱中的維拉火焰玻璃魚和火焰玻璃魚也表現出了群體行為。我觀察到牠們大多停留在中央水層,而且不善於游泳。根據弗雷澤 – 布倫納於 1955 年對長鰭玻璃魚的觀察,成熟雄魚會通過誇示以及抖動牠們的魚鰭來向雌魚求偶。

結論
未來的研究和新的採集可能會發現更多未描述的魚種,特別是各種來自中、西加里曼丹的長鰭玻璃魚族群。我們目前依照雄魚的鰭型可以將裸玻璃魚分成兩群:具有突出鰭膜的絲狀魚鰭和頭上相對較少鋸齒構造(長鰭玻璃魚、火焰玻璃魚和林氏裸玻璃魚);以及另一群延伸鰭條由鰭膜連接並且頭上鋸齒相對較多的物種(維拉火焰玻璃魚和黑鰭火焰玻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