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歐洲澤龜
作者 | Frank Schäfer
翻譯 | Flair Wang


神秘動物學(Cryptozoology)是一個很有趣、但也有點聲名狼藉的動物學領域。這個領域致力於尋找神秘、尚未被發現或是失落、已滅絕的動物物種。“ Kryptos ” 的意思是 “ 隱藏 ”。在這個領域中,有時古怪的人,往往會對他們嚮往的對象充滿好奇心,裏頭不乏有嚴肅的科學家。
毫無疑問,神秘動物學在上個世紀取得了巨大成功。㺢㹢狓(Okapi)是一種非洲森林長頸鹿,也是 1901 年最後被發現的大型動物之一;侏儒河馬(pygmy hippopotamus)被認為已經滅絕了近 20 年,直到 1912 年在哈根貝克(Hagenbeck)的倡議下被重新發現。並且 ,同樣來自非洲、傳說中的剛果孔雀(Congo-peacock)被發現,也是神祕動物學的成功;牠們是在 1936 年,因為當地人頭飾的幾根羽毛上而被發現,僅在 20 世紀 50 年代發現到活體。
神秘動物學在歐洲也獲得驚人的成功。例如,在 19 世紀,康拉德格斯納(Conradi Gesneri)於 1555 年描述的一種朱鷺-隱䴉(Waldrapps;Geronticus eremita),被認為是一種神秘的生物,可與麒麟或獅身人面像相媲美,直到牠被證明這種物種仍存活至今。當然,在神秘動物學領域中也存在許多惡作劇,例如尼斯湖水怪。
幾年前,歐洲澤龜(Emys orbicularis;European pond turtle)還是一種分佈廣泛且均勻的物種,甚至沒有亞種出現。從北非到歐洲大部分地區至西亞,都可發現到這些澤龜。我仍然記得很清楚,當時我坐在我的動物學教科書前面,夢想著能找到這個傳說中的爬行動物,因為根據我德國的教科書中所寫的,牠們在自然界中已經滅絕了。那好吧,我找到了各種各樣的動物,但就是沒有歐洲澤龜。這並不奇怪。在我長大的黑森州(Hessian)南部低山中,可能從未出現過歐洲澤龜。但我當然不是唯一一個有過這個夢想的人。
儘管德國最重要的爬行動物研究人員之一-羅伯特.梅爾滕斯(Robert Mertens)在 1947 年已經注意到萊茵-美因地區所有目前發現的歐洲澤龜,都是由於偶然或蓄意放生所造成的,然而許多人並不相信。就像尼斯湖水怪一樣,一些執念者都寧願相信偶然發現的歐洲池龜,甚至剛捕獲的個體,是由於以前被忽視、隱藏在黑森州倖存的原生族群。


因此,早在 17 世紀,從其他國家進口的歐洲澤龜是用來吃的,但從 19 世紀後期開始也被飼養在當時正在發展的水陸缸(或稱玻璃花園;terrarium)。個體時常逃逸或故意飼養在無遮蔽的空間中。自 20 世紀 40 年代以來,Enkheimer Ried 附近的法蘭克福市就已經有繁殖族群。但這些個體並不是該物種的原生種,而是一個沒有任何生態意識和價值的人造戶外動物園。相信一個人可以幫助受威脅的物種是很荒謬的,這就像在森林中放了 10 隻貴賓犬,然後誇說他們重新野放了極度瀕危的狼是一樣的。曾經滅絕的物種不應該再次野放。人們可以而且應該只對被破壞的棲息地進行復原,這些棲息地總是使許多物種和人類受益。生態廊道(必要時可以創建)可以讓已經消失的物種自行返回。這些移民即使沒有人為干預也能夠生存下來。這方面的好例子是河狸、山貓、雄貓、鵰鴞、水獺和狼,牠們都是 50 年前在德國消失的物種,現在又變得很常見了。

Kinzelbach(1988)在這個議題上提供了科學的佐證。18 世紀在黑森(以及德國所有其他地區,除了在奧得河中部發生的事件)中的歐洲澤龜就已經全部滅絕。萊茵 – 美茵地區的族群滅絕可能是因為食用加上大規模捕捉所造成,例如該物種在 16 世紀的斯派爾(Speyer)是如此普遍,牠們被認為是窮人的快餐。而德國南部族群的最終滅絕,與 1670 年至 1730 年的 “ 小冰河時期 ” 完全吻合:大規模捕捉加上連續幾個寒冷的夏季,使該物種無法繁殖,也為牠們敲響了喪鐘。


但夢想家們不想聽到這樣的真相。他們仍然以最好的神秘動物學方式來相信原始的黑森州歐洲澤龜仍存在著。最新的論點是 DNS(德文中的 DNS = 英文中的 DNA,也就是去氧核醣核酸)。由於生物化學在該領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對爬行動物系統的許多新見解,因此能夠廉價地研究 DNA 以獲得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原則上,它就像親子鑑定一樣)。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被視為單一、廣泛分佈的物種,也就是歐洲澤龜,現在已經分裂成許多亞種,這要歸功於 DNA 研究!今天,至少有 8 個(有時甚至高達 14 種)亞種加上另外一種。一般人無法從外表來區分牠們。所有型態都在 Terralog《世界的陸龜》第 1 集中被描述到。
在雌性譜系(線粒體 DNA)的基礎上發現,在黑森州發現的歐洲池龜所對應的譜系至今仍存在於伊比利亞半島的北地中海沿岸、法國南部和中部、多瑙河低地和巴爾幹半島南部。這種西 – 東向分布間存在著地理隔離,這一隔離包含了德國南部、捷克共和國和瑞士。在這三個國家,歐洲池龜早已滅絕,歐洲澤龜的原生族群幾乎不可能只在德國人口最密集地區之一的黑森州南部倖免於難。另一方面,極有可能的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來自南斯拉夫或法國南部的歐洲澤龜被帶來貝格施特拉瑟(Bergstrasse)作為假日紀念品,無論是逃跑還是被遺棄。再說一次!黑森州不可能有原生的歐洲澤龜。
但是歐洲澤龜的來源很有意思。牠們被帶到法蘭克福動物園,在那裡繁衍眾多。對於飼養者來說這已經足夠了:歐洲澤龜的飼養和成功繁殖如今已不再是個問題,價格也變得很低廉。那些真的想一探究竟的人甚至可以檢視其 DNA,從而了解其母系曾經來自哪裡。但是這些 DNA 檢測具有決定性的缺點:雜交種無法被辨識出來。我們所飼養的個體很可能已都經過雜交。

任何喜歡歐洲澤龜的人都應該在水陸兩棲缸或花園池塘裡妥善照料牠們。這並不難。牠們主要為肉食動物,因此,如果花園池塘夠大,人們甚至可以在裡頭種植沼澤植物和水生植物,讓它們和歐洲澤龜生活在一起。這是歐洲澤龜勝過北美紅耳龜的決定性優勢,隨著年齡的增長,後者這些素食主義者會無情地屠殺每一株植物。歐洲澤龜的成年雄性有時彼此間會產生衝突,因此最好以一公多母的比例來飼養,即使也常出現好幾隻雄龜和平共處的情況。可惜的是,你無法區分幼龜的性別。但是,與大多數澤龜一樣,性別可以通過蛋的孵化溫度來控制,市售的大多數個體都是雌性。性別比例均衡的平均溫度是 28.5 °C;最佳總溫度已證明為 29-30 °C。

我們目前還無法辨識幼龜的性別,但考慮到飼養過程所可能造成的損傷,因此一開始購買最好不要少於 5 隻。特別是如果你設法得到真正的純血統個體(就好像中樂透一樣!)。事後看來,要買到基因純正的個體是很困難的。不幸的是,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被人工繁殖的歐澤都是雜交種的原因。
幼龜一開始最好就養在戶外,就算體弱個體死了也無妨。由於歐洲澤龜為了飼養和貿易目的已被嚴格禁止採集野生個體長達 30 年,並且在可預見的將來是不可能開放的,我們只能讓真正健康的個體長大。當然,不應該濫用這個論點來忽視對動物的照顧。在飼養缸或池塘的個體必須每天餵食(天氣允許的話)。冷凍全魚,其中大部分是胡瓜魚(Osmerus eperlanus),是最佳食物,還有市售可用來餵食澤龜的蚯蚓以及魚用餌料(如赤蟲、糠蝦、鉤蝦、貽貝肉等)的乾燥飼料。

在德國的歐澤的活動時間很短,兩棲缸或池塘中的天然食物資源非常有限,牠們幾乎沒有生存的機會。到了冬季,脂肪儲備不足很容易造成個體死亡。由於夏季短暫,卵發育的持續時間約為 70 天(視個體狀況)相當較短,而且剛孵化的幼龜非常小,大約只有指甲大小(殼長 2 cm)。如果放任不管,牠們就會成為喜鵲們美味的餐點。因此,在出生的最初幾年內,最好用天竺鼠的飼養籠來飼養,不過在裡頭無法冬眠,牠們可能會凍死!一旦受到夜間霜凍威脅,要將幼龜移到 5 °C 的冰箱內。牠們會在水中冬眠,水位必須約為水箱寬度的 1.5 倍。為了防止真菌感染,應注意使用 pH 值在 6 到 6.5 之間的軟水。可使用與自來水混合的軟水讓水中總硬度調整到 6-8 °dH。你可以在每隻澤龜的冬眠盤中放入一顆赤楊果實來降低 pH 值,並對抗真菌和有害細菌。每隻過冬的澤龜最好單獨用容器盛裝,否則放在同一個容器中,很可能被同伴的爪子所傷,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非常重要:歐澤很容易淹死。特別是在冬眠前後,必須確保牠們能夠輕易地出入!
在飼養期間,必須確保個體不會過度受熱,否則暴露在烈日下牠們會很快死亡。避免這種情況的最佳方法是將浮葉植物引入飼養池。冠果草(Hydrocharis morsus-ranae)很耐寒,但在秋天移植會形成越冬塊莖,而熱帶物種-大萍(Pistia stratiotes)也是理想的植物,不過會在第一次霜凍時死掉。水草中的水蘊草(Egeria densa)或金魚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也不錯,兩種都很耐寒。
在受到保護且有足夠深的水(至少 1 米)之處,歐洲澤龜也可以全年飼養在戶外。在嚴酷的冬季,有時會有一些個體死亡,這在自然界中很正常。但有一件事必須要知道:花園池塘周圍沒有絕對防逃的圍欄(牠們攀爬能力很強!)。
參考文獻
Fritz, U. (2000): Verbreitung, Formenvielfalt und Schutz der Europäischen Sumpfschildkröte Emys orbicularis (L.). Stapfia 69 Neue Folge Nr. 149: 13-20
Fritz, U., Ayaz, D., Hundsdörfer, A. K., Kotenko, T., Guicking, D., Wink, M., Tok, C. V., Cicek, K. & J. Buschbom (2009): Mitochondrial diversity of European pond turtles (Emys orbicularis) in Anatolia and the Ponto-Caspian Region: Multiple old refuges, hotspot of extant diversification and critically endangered endemics. Organisms, Diversity & Evolution 9: 100-114
Fritz, U., Guicking, D. Lenk, P., Joger, U. & M. Wink (2004): When turtle distribution tells European history: mtDNA haplotypes of Emys orbicularis reflect in Germany former division by the Iron Curtain. Biologia, Bratislava, 59/Suppl. 14: 19—25
Kinzelbach, R. (1988): Die Europäische Sumpfschildkröte (Emys orbicularis) im Einzugsgebiet des Rheins. Zeitschrift Angewandte Zoologie Berlin 75(4): 385-419.
Mertens, R. (1947): Die Lurche und Kriechtiere des Rhein-Main-Gebietes.
Sommer, R. S., Linfqvist, C., Persson, A., Bringsoe, H., Rhodin, A. G., Schneeweiss, N., Siroky, P., Bachmann, L. & U. Fritz (2009): Unexpected early extinction of the European pond turtle (Emys orbicularis) in Sweden and climatic impact on its Holocene range. Molecular Ecology 18, 1252–1262
Winkel, S. (2001): Reinheimer Sumpfschildkröten erhalten hessischen Pass. Jahrbuch Naturschutz in Hessen 6: 239-247
Winkel, S. & M. Kuprian (2011): Artensteckbrief für die Europäische Sumpfschildkröte (Emys orbicularis orbicularis). HESSEN-FORST Servicezentrum Forsteinrichtung und Naturschutz (FENA) Europastr. 10 – 12, 35394 Gießen, 12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