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錯綜複雜、曲折離奇的彩虹雷龍

如果你的生活一直都是順風順水,從不知道什麼叫做挫折。那我建議你去搞彩虹雷龍的分類,你就會知道挫敗是什麼滋味!

圖.文|林潮湧  

協 力|珍奇水族貿易.華洋水族貿易

  彩虹雷龍也就是那種背鰭、臀鰭和尾鰭為藍綠色,邊緣為橙紅色的小型鱧魚。大部分的資料都把牠的學名叫做 Channa gachua,並把牠描述成一種分佈極廣的物種,其分佈區有伊朗、阿富汗、印度次大陸、中國南部、中南半島和巽他群島。

  然而,根據 Conte-Grand 等人於 2017 年所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印緬山脈東邊(中國南部、中南半島和巽他群島)的彩虹雷龍在親緣關係上與印緬山脈西邊(伊朗、阿富汗、印度次大陸)的彩虹雷龍並不相近,這也就是說這兩個地區的彩虹雷龍並非同一種。由於 Channa gachua 最初是依據採集自印度的標本來描述,而印度則是位於印緬山脈西邊,因此,這一帶的彩虹雷龍才是真正的 Channa gachua。至於印緬山脈東邊的彩虹雷龍,照理來說應該是新種,但學者們並沒有給牠取一個全新的名字,而是給牠一個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發表過的學名── Channa limbata。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彩虹雷龍的頭部寬圓,也有人把牠叫做寬額鱧
紅線的左邊為印緬山脈西邊,是 Channa gachua 的分佈區,紅色四方形標記是 Channa gachua 的模式產地;紅線的右邊則是印緬山脈東邊,也就是 Channa limbata 的分佈區,紅色三角形為 Channa limbata 的模式產地

印刷上的錯誤

   1831 年,Cuvier 在《魚類自然史(Histoire Naturelle des Poissons)》中記錄了一個彩虹雷龍的新種,叫做 Opicephalus marginatus。不過,其插圖所顯示的學名卻是 Opicephalus limbatus。這兩個學名的種小名其實都是「緣邊」的意思,指的應該是橙紅色的鰭邊。或許 Cuvier 最初是想把這種彩虹雷龍的種小名叫做 limbatus,而後來又臨時更改為 marginatus但插圖已經事先印好,結果來不及更改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根據瑞士著名魚類學家 Kottelat 的說法,這種情況在 19 世紀初期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Cuvier 是依據採集自印度和爪哇的標本來描述 Opicephalus marginatus,所以這兩個地方應該是這種彩虹雷龍的模式產地。不過,Kottelat 卻指出這學名其實早在 1829 年就出現在《動物界(Règne Animal)》第二版,而當時 Cuvier 所參考的標本就只來自一個地方,那就是印度的 Vizagapattam。由於這份報告最先發表而具優先權,因此 Opicephalus marginatus 的模式產地就只能是印度了,也就是說這個學名只能用於印度的族群,與爪哇的族群不再有任何關係。

這隻來自印度阿薩姆邦(Assam)的綠松石彩虹雷龍極有可能是 Channa gachua。因為牠的眼睛前段為橘紅色,這是 C. gachua 的特徵之一。另外,C. gachua 小魚的背鰭後端會有眼斑,隨著長大就會逐漸消失,而照片中的魚只有 10 cm,應該還在成長階段,其背鰭後端的眼斑依舊隱約可見。
Channa limbata 小魚的背鰭後端並沒有眼斑

  後來的研究發現,Opicephalus marginatus 其實就是現在的 Channa gachua,所以這學名目前已經被廢棄了。大家可點擊這裡看看 C. gachua 真正的模樣。

爪哇的族群

  雖然 Opicephalus limbatus 這個學名僅有一張插圖,也就是這一張,但 Kottelat 認為這個學名可以用於分佈在爪哇的彩虹雷龍。怎麼說呢?由於這張插圖是依據當年 Cuvier 所檢測的其中一副標本所畫,那些標本至今還保存在法國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中,Kottelat 對這些標本進行比對之後發現,插圖那隻魚無論是體長還是頭部鱗片的排列都與採集自爪哇的標本一致。因此,爪哇的彩虹雷龍就是 Opicephalus limbatus。不過,這學名較早前因被當做是 Channa gachua 而被塵封起來,但 Conte-Grand 等人的研究已經證實印緬山脈東邊(包括爪哇)的彩虹雷龍並非 Channa gachua。因此,Opicephalus limbatus 這學名又再度重見天日,並用於印緬山脈東邊的彩虹雷龍。

馬來西亞的彩虹雷龍如今被叫做 Channa limbata

  不過,Opicephalus 這個屬名目前已被棄用,取而代之的則是 Channa由於拉丁文的詞語都有性別之分,種小名若是形容詞的話,其性別就必須與屬名一致。Channa 這個屬名是一個陰性詞,而 limbatus 則屬於陽性,若要把它們配在一起的話,那 limbatus 就必須變成陰性才行。要如何變性呢?很簡單!那就是把詞尾的 us 換成 a 即可,因為詞尾帶有 us 屬於陽性,而詞尾帶有 a 則為陰性。因此,Opicephalus limbatus 就變成 Channa limbata 了。

 複雜的分類

  寫了那麼多,其實我只是想讓大家知道馬來西亞的彩虹雷龍為什麼會從 Channa gachua 變成 Channa limbata。不過,這學名在未來究竟會不會再變更,這就很難說了。因為目前所認知的 Channa limbata 是包含了所有東南亞和中國南部的彩虹雷龍,而不同區域的 Channa limbata 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差異。如果哪天有研究認為只有爪哇的彩虹雷龍才是 Channa limbata 的真身,那麼其他地方的 Channa limbata 就必須更名了。

來自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的彩虹雷龍,看起來與大馬的彩虹雷龍有點差別,牠們會是同一種嗎?(P / Flair Wang)

  雖然最近有好幾種來自中南半島和中國南部的彩虹雷龍被發表為新種,但 Britz 和他的研究團隊均認為那些都是無效種。比方說,去年發表的安達曼翡翠雷龍(Channa royi),他們就認為說那其實是茵列雷龍(Channa harcourtbutleri)。目前,茵列雷龍是唯一在親緣關係上最接近 Channa limbata 的魚。這兩種雷龍長得非常相似,主要區別在於頭型:茵列雷龍的頭部比較尖窄;而 Channa limbata 的頭部則比較寬圓(這裡有 Channa harcourtbutleri 的標本照片)。或許有人會想問說這樣的區別真的足以把魚給分成兩種嗎?坦白說分類這種東西也只有權威說了算,我們只需關注最新的研究動向就好。

這隻以茵列雷龍的名義出售的魚極有可能真的是 Channa harcourtbutleri。因為牠的頭部看起來比較尖窄,其喉部的藍色和灰色的紋路也比較明顯。(P / Flair Wang)

飼養法

  撇開複雜的分類不說,彩虹雷龍無疑是蠻適合一般家庭飼養的鱧科魚。因為牠不會長得像一些鱧科魚類般巨大,其體長就只有 15-20 公分。彩虹雷龍具有領域性,會攻擊其他魚類,就算是同類也是。為了避免攻擊的事件發生,我們必須在飼養缸中置放許多隱蔽物,比方說沉木、水草、水管、花盆或竹筒。如此,我們就有可能在同一缸中飼養兩隻或以上的彩虹雷龍。由於鱧科魚類都善於跳躍,所以飼養缸一定要加上蓋子。否則,跳缸自殺的悲劇隨時都會發生。

受到壓迫的雄魚,全身暗淡無光

  這種魚對於水質並不會過於挑剔,不管是偏酸、偏鹼或是中性的水質皆可適應。彩虹雷龍可直接呼吸空氣,就算飼養缸內沒有打氣裝置也沒問題。不過,由於牠們需要潔淨的水質才會活得好,所以飼養缸最好還是裝設過濾器,即使是氣動式海綿過濾器也行。雖然彩虹雷龍喜歡獵食昆蟲、小蝦和小魚,但也會接受人工飼料,所以我們並不一定要給牠們準備活餌,飼養起來算是相當方便。

繁殖法

  彩虹雷龍是一種口孵魚類,這也就是說親魚會把卵含在口中,一直到仔魚孵出以後再將牠們從口中釋放出來。若大家有興趣繁殖這種魚,首先必須要有一對親魚。彩虹雷龍的性別可從鰭部的顏色區分。通常,雄魚的背鰭和尾鰭邊緣的橙紅色部分比較多;而雌魚的背鰭和尾鰭邊緣的橙紅色部分則比較薄。我們可選用兩尺半缸來作為繁殖缸。繁殖缸裡必須要有許多隱蔽物,就和平常的飼養缸一樣。水溫方面最好不超過攝氏 28 度。至於水質,維持在中性或偏酸皆可。

雄性彩虹雷龍,背鰭和尾鰭的橙紅色部分較多,生殖孔較小;雌性彩虹雷龍,背鰭和尾鰭的橙紅色部分較薄,生殖孔也較大

  如果親魚出現嚴重的打鬥現象,便表示配對不成功。這時候,我們可以讓牠們自行配對,也就是在一個魚缸中放進幾對親魚,然後觀察牠們的行為。若發現有一對親魚經常出雙入對,而且還會攻擊其他魚,那表示這一對親魚已經配對成功了。將這對親魚移去繁殖缸,並投餵活餌和定期換水,應該很快就會交配。彩虹雷龍在交配的時候會用身體相互纏捲對方,然後把卵產出。之後,雄魚會把卵含進口中。雌魚在交配完畢後必須留在繁殖缸中,因為當仔魚孵化以後,雌魚還會產出無受精卵來給仔魚充當食物。當仔魚長至差不多 2 公分時,親魚的任務也就完畢,這時就可將親魚給移走了。

a. 口孵的工作一般都是由雄魚負責,但雌魚偶爾也會客串口孵;b. 剛孵化的仔魚,全長約 3.5 mm,身體呈半透明;c. 孵化後第 6 天的仔魚,全長約 7.5 mm,身體開始出現橙黑色;d. 孵化後第 10 天的仔魚,全長約 13 mm,身體的橙黑色異常鮮明;e. 孵化後第 18 天的仔魚,全長約 24 mm,身體的橙黑色開始消退;f. 孵化後第 30 天的仔魚,全長約 29 mm,身體已轉為褐色,並帶有些噴點

彩虹雷龍的未來

  雖然彩虹雷龍可在泥炭沼澤找到,但牠們更常出現的地方其實是山水瀑布區,因此,泥炭沼澤因過度開發而日益減少的問題,並不會對牠們在野外的族群造成太大的影響。馬來西亞的山水瀑布區有好一些是休閒公園,也有一部分是位於森林保護區裡,這些地方基本上並不會遭受開發。因此,大馬的彩虹雷龍在未來的日子裡應該不會面對棲息地稀缺的問題。

山水瀑布區是彩虹雷龍典型的棲息地
彩虹雷龍活動的地方多有石頭和落葉
森林中的水窪偶爾會有彩虹雷龍的蹤跡

  作為一種體色豔麗的觀賞魚,彩虹雷龍自然也會面對捕撈壓力的問題。不過,彩虹雷龍的市場需求其實並不是很大。再說,彩虹雷龍的分佈區相當廣泛,而且從低地到高地皆有其蹤跡,因此捕撈壓力的問題應該也不會太大。再者,彩虹雷龍其實並不難繁殖,若大家打算長期出售這種魚,最好還是著手人工繁殖。如果大家打算繁殖彩虹雷龍,那就必須確保親魚是來自同一產地,因為彩虹雷龍的分類至今還未被釐清,貿然讓不同產地的魚繁殖的話,有可能會弄出雜交種。到時候,牠們的分類就會亂上加亂了!

剛在馬來西亞的檳城採集到的彩虹雷龍
攝於檳城山水區的彩虹雷龍亞成魚
有些野生的彩虹雷龍並不怕人,還可以跟人互動

Pisces Lim

Pisces Lim

林潮湧,馬來西亞人。畢業於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動物學學士學位和水生生物學碩士。長期探索馬來西亞當地的原生魚類和生態。過去曾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 馬來西亞原生魚類專欄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