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以貌取魚嗎?──談「漂亮、新奇,但不適合混養的淡水魚」
水族館裡頭陳列的觀賞魚琳瑯滿目,其中有些魚種因為食性或生活習性特殊,而使得牠們在水族箱中難以與其他魚種和平共處;但是這並不代表牠們不能飼養,只是同種之間單養可以免去許多困擾。接下來我們依照牠們的特性,為大家列舉出一些不適合混養的魚種…
個性粗暴、喜愛追逐
──迷你燈、藍燈、火兔燈、紅旗…
混養適合度|★★★☆☆
小型燈魚給人的印象都是一群溫和,甚至可以群游的美麗小魚,然而有幾種南美小型脂鯉的體色雖然十分吸引人,但一放入魚缸沒多久,同種之間便會開始爭奪地盤,互相追逐,甚至騷擾到其他個性溫和的小型魚,成為缸中的惡霸。以混養適合度來說,迷你燈(Hasemania nana)、藍燈(Knodus borki)、紅旗(Hyphessobrycon eques)和火兔燈(Aphyocharax rathbuni)等魚種相較之下還是有些混養的可能性,只是也常常會帶給飼主一些困擾而想把牠們送人而已。

食鰭、食鱗的特殊食性
──飛鳳燈、馬克吐司、飛鳳火箭、非洲火箭、神針火箭…
混養適合度|★☆☆☆☆
有些魚類就觀賞價值而言,牠們絲毫不遜於其他魚類,但由於牠們天生以啃咬他種魚類魚鰭或鱗片為食的習性,使其完全無法和其他魚類相容。像是市面上時常可見的南美小型脂鯉──飛鳳燈(Aphyocharax nattereri)就喜歡偷咬其他小魚的魚鰭;而體型稍大一點的馬克吐司(Exodon paradoxus)就是種典型的食鱗魚。比較欣慰的是,這兩種魚除了食鰭和食鱗之外,還可以接受其他冷凍食物或活餌,但是非洲來的食鰭魚──俗稱XX火箭的複齒脂鯉科魚類,就具有較強烈的攝食專一性,除了取食其他魚類的鱗片外,較難接受其他的食物來源,也增加飼養上的門檻。

喜歡東咬西咬的刁蠻小嘴
──盲眼燈、大型鉛筆魚、紅尾娃娃、斑馬狗頭…
混養適合度|★★☆☆☆
盲眼燈(Anoptichthys jordani)因為退化的眼睛和體色而讓人感到新奇有趣,但是牠們個性也頗為敏感且神經質,會以噬咬魚鰭的方式來感測環境,因此較適合單種群養在安靜昏暗的環境中。另外,南美洲產的大型脂鯉中,被稱為「大型鉛筆魚」的上口脂鯉科(Anostomidae)魚類,也是咬合力很厲害的一群傢伙。牠們通常可以長到 30 cm 以上,需要很大的空間飼養(最少 5 呎缸以上),但是卻常以小巧可愛的幼魚型態被販售,其實牠們不僅無法與小型魚類混養,小巧的嘴巴還挺喜歡咬東咬西,常害得其他魚種破相,造成混養上的麻煩。還有部分淡水河魨也喜歡咬東咬吸,像是最近常見的小型種──紅尾娃娃(Carinotetraodon irrubesco),雖然不見得會對其他魚類造成生命上的危害,但也很難維持缸友魚鰭的完整;另外一些中大型狗頭,如毛毛狗頭(Pao baileyi)之類的東南亞產 Pao 屬河魨,以及非洲的斑馬狗頭(Tetraodon lineatus),脾氣都很差,僅適合單養。

刮食其他魚類體表黏膜
──溫泉魚、海豚鯽、非洲大帆五彩花鯉…
混養適合度|★★☆☆☆
擁有類似吸盤狀大嘴的魚類,雖然有時可以讓我們省了一些刮除缸壁或水草葉面褐藻的機會,但是其中有些種類卻會對缸友造成生命上的威脅。像是被人放在池子裡吃腳皮的溫泉魚(Garra rufa;但大部分被拿來吃腳皮的都不是真的溫泉魚),雖然和飛狐或熊貓青苔鼠(Garra flavatra)長得差不多,但是吸吮能力超強,體側面積較大或行動緩慢的魚類往往會被纏上,進而吸食體表黏膜致死。另外一些中大型吸鯉(例如 Labeo 屬的野鯪或 Bangana 屬孟加拉鯪)也是如此,不僅會對其他魚類造成侵擾,個性也很粗暴,飼養不可不慎。

令人聞風喪膽的水中惡魔
──寄生鯰
混養適合度|★☆☆☆☆
當地人稱為「Candiru」的寄生鯰,是亞馬遜七怪之一,牠們會進入其他魚類的魚鰓,有時甚至會誤入哺乳動物或人類的尿道中,造成創傷。這類寄生鯰的食性各有巧妙,有些會鑽入大型魚的鰓蓋中吸血,如吸血鬼鯰(牙籤魚;Vandellia cirrhosa);有些僅食用一些組織或鱗片,如時常混在精靈鼠(Corydoras pygmaeus)當中一同進口的玻璃吸血鯰(Tridensimilis brevis);有些則是以其他魚類的黏膜為食,如帶紋鮫鯨(Pseudostegophilus nemurus)。這類寄生鯰雖然不常出現在水族市場上,但是萬一見到這些魚類時,也不要因為牠們外表新奇、有趣,而貿然購回。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泰國鬥魚、雷龍、紅鑽石、花羅漢
混養適合度|★★☆☆☆
是的!領域性是有強度之分的,即使是看起來最溫和的紅蓮燈也有領域性。然而,多數魚類頂多僅是威嚇一下對方,或是繁殖期為了護幼而出現驅趕其他魚類的情況;但有少部分魚種,會為了爭奪極其有限的食物或空間資源,而演化出強烈的侵略性,見到對方非得打個你死我活不可,這類魚種,不僅很難與其他魚種生活,就連同種之間也無法共存;除了繁殖配對期間可以雌雄共養,其他時間還是單獨飼養為宜。這類魚種較有名的案例有鬥魚屬(Betta)魚種、鱧科的雷龍(Channa)、部分非洲慈鯛以及中南美洲大型慈鯛等。

騷擾缸友兼咬魚鰭或眼珠
──紅尾藍鼠、黃尾弓箭鼠、Y 紋鼠 …
混養適合度|★★☆☆☆
雖然中文名稱中有個「鼠」字,但這群包含南亞或東南亞產的沙鰍屬(Botia spp.)、纓鬚鰍屬(Syncrossus spp.)以及小沙鰍屬(Yasuhikotakia spp.)在內的沙鰍魚類,和南美洲被稱為老鼠魚的兵鯰(Corydoras spp.)並沒有什麼關聯。相較於群居性強、個性相對溫和的鼠魚,市面上常見的紅尾藍鼠、黃尾弓箭鼠、Y紋鼠等鰍類,會騷擾或攻擊其他魚種的魚鰭或身體其他部位;牠們需要較大的空間以及同類複數群養,才能成功飼養。

淡水海豚之亂
──非洲弱電魚
混養適合度|★☆☆☆☆
前陣子因為網路上有分享淡水海豚(Mormyrus)在水族箱中穿越圓環及玩球的影片,而引發了一陣小海豚魚的購買熱潮。很難想像,這群過去被視為冷門魚種的非洲弱電魚,居然只因為長得像海豚,而在短短的時間內引起一陣騷動,這也顯示許多人並不了解這群魚類的習性。其實很多非洲產的弱電魚成體體型都非常龐大,例如流傳影片中的淡水海豚(Mormyrus kannume)成體可達一米;另一類體型細長的巨型魚雷(Mormyrops anguilloides)可達 150 cm;象鼻魚科 (Mormyridae)魚種體型雖沒那麼大,不過大多也有 20-30 cm;這些弱電魚通常以 10-20 cm 的幼魚尺寸販售,但真正所需的空間是一般魚友難以提供的。
此外,這群古老的魚類之所以被稱為弱電魚,是因為牠們身上會產生微弱的電脈衝,搭配體表的電感受器,來感測環境周圍的電場,藉以溝通、捕食獵物或躲避天敵。這也使得牠們對於環境及水質相當敏感,需要安靜的空間且須提供適當的隱蔽處,來減少牠們互相攻擊的情況。肉食性的牠們,使其無法與小型觀賞魚共存,混養其他大型魚又會對其造成干擾,所以還是單養或同類群養為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