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的璀璨寶石-紅翅七彩藍眼鱂

這種俗稱燈眼類的小型魚是來自非洲的卵生鱂魚。牠們當中有一些種類長期以來一直是水族館中的長銷魚種,但是我們這次所要介紹的魚種不僅漂亮,而且還很少見。

作者  |  Frank Schäfer

翻譯  |  Flair Wang

誇示狀態下的紅翅七彩藍眼鱂(Poropanchax brichardi)雄魚

名稱的混亂

  這種燈眼類鱂魚的屬名曾經過幾次的變動。一開始牠們被放入燈鱂屬(Aplocheilichthys),之後才為牠們建立新的剛果燈鱂屬(Congopanchax)。一些科學家認為剛果燈鱂屬是一個獨立的屬別,但有些人只把剛果燈鱂屬視為燈鱂屬的亞屬。然而,如今剛果燈鱂屬通常被視為孔燈鱂屬(Poropanchax)的亞屬。以上這些聽起來可能會令人很困惑,但它反映出這些魚類之間的關係被深入研究的事實。不同的研究方法產生不同的結果,而研究人員對這些結果的解釋也不同。沒有何謂「正確」或「錯誤」,因為討論遠未結束,任何處理論證的人都可以根據科學自由,自己決定哪些證據具有決定性。所以你可以在名為 Congopanchax brichardiAplocheilichtys brichardiPoropanchax brichardi 或目前最常被使用的 PoropanchaxCongopanchaxbrichardi 的文獻中找到這種小型魚。括弧中的名稱 “ Congopanchax ” 表示它用作亞屬名。作為一個水族玩家,你應該知道所有這些名字,以便能夠研究關於這種美麗小魚的所有文獻。

發現歷史

  1952年Max POLL描述了一種體型很小,雄魚最大僅 2.5 cm,而雌性最大 2 cm 長的燈眼類鱂魚-Aplocheilichthys myersi(中文俗名為黃翅七彩藍眼鱂)。模式產地為“ Ile Atena,Stanley Pool,Leopoldville ”;現在這些地點已經被稱為班慕島(Mbamu Island)、馬萊博湖(Pool Malebe)和金夏沙(Kinshasa)。如你所見,不僅學名會變動而已……

  近 20 年後,POLL 於 1971 年描述了另一個非常相似的物種,這次是來自剛果盆地中部的 Congopanchax brichardi(中文俗名為紅翅七彩藍眼鱂),同時也將之前的代表種-黃翅七彩藍眼鱂放入這個新設立的屬別-剛果燈鱂屬(Congopanchax)。奇怪的是,在紅翅七彩藍眼鱂的首次描述中,幾乎沒有提到兩個物種之間最顯著的差異:例如,C. myersi 的臀鰭非常靠近前方,幾乎緊鄰在腹鰭後面,而 C. brichardi 的臀鰭起始點則和背鰭處於同一高度。由於在第一個描述中僅提到 C. myersi C. brichardi 之間的微小差異,所以玩家們誤認為這兩種魚是同一種。 紅翅七彩藍眼鱂的公母魚都只有 2 cm 長。

黃翅七彩藍眼鱂(C. myersi)(上圖)和紅翅七彩藍眼鱂(C. brichardi)(下圖)的模式標本圖。繪圖 / R. Wildekamp

自然棲地

  紅翅七彩藍眼鱂的詳細分佈區域目前還不清楚。用一般的漁具是抓不到這種小魚的。眾所周知,這種魚存在於剛果中部,包括通巴湖(Tumba Lake)的淺水區。 通巴湖已經被過度捕撈,原本蓬勃的漁業生計已經不再,一些漁民不得不去耕種。根據文獻描述,紅翅七彩藍眼鱂的已知棲地是小支流、溪流、沼澤和岸邊,有豐富的植被。水非常柔軟(20-50 μS,僅 1 °dGH)、酸性、pH值介於 4.5 和 5.5 之間。燈眼類一般為表層水域魚類,喜歡待在靠近水面的位置。

  U. SCHLIEWEN(Org. Mitt.)是在馬伊恩東貝湖(Mai Ndombe)的淺水區捕到這個魚種。水是極端的黑水,水溫非常高,大約 30 ℃。他不相信那裡的物種是在小而涼爽的溪流中發現的,例如夢幻小丑燈(Enteromius hulstaerti),而是在水流停滯且有著浮草的大黑色河和黑水湖。

  儘管通巴湖處於過度捕撈狀態並且分佈地點不明確,但紅翅七彩藍眼鱂在 IUCN 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

紅翅七彩藍眼鱂的雌魚體色很樸素

水族箱中的飼養

  紅翅七彩藍眼鱂對於水族愛好者而言,最大的困難當然是取得這個物種。從剛果中部地區進口的魚種本來就相對較少,而紅翅七彩藍眼鱂自然就更少見了。當然,這是因為在野外這種迷你且嬌弱的魚類生存不易。牠們對運輸也非常敏感、脆弱。然而,牠們從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偶爾被輸入到歐洲。在入缸時你必須非常小心,否則很難避免損失。牠們非常容易因為虛弱而受到細菌以及可怕的「卵圓鞭毛蟲(胡椒病)」感染所影響。

紅翅七彩藍眼鱂雄魚

  拍攝的個體是由格拉澤水族(Aquarium Glaser)在 2012 年 1 月的第二周輸入的。這些魚首先是在我一個 15 升的攝影缸中飼養一周,該水族箱的水相對較軟(8  °dGH)、pH 值為 7、水溫 22-24 ℃。 牠們在那裡安頓下來。攝影師的水族箱過濾非常強,因此水中沒有懸浮物。過濾器使用一個流量 40 l/h 的沉水過濾器,牠們忍受著這股強大的水流,但在清澈的水中卻非常害怕。從長遠來看,最好不要將其飼養在強勁水流下。

  完成攝影工作後,牠們被放入一個小型水族箱(30 x 20 x 20 cm)中,裡面裝滿了來自小池塘的雨水。一些赤楊果將這個水族箱中的水染成深褐色。水族箱沒有過濾,水溫約為 28 °C。魚只用活的豐年蝦無節幼蟲餵食。小魚在這些條件下表現得非常好,我在約 6 個月後將牠們送給了一位想繁殖牠們的魚友。

檢視剛果燈鱂的胃內容物,發現牠們在自然界中以枝角目、橈足類和微小的昆蟲幼蟲為食

  來自赤楊果的深棕色水色具有讓魚感到安全的優點;其中含有的腐植酸具有輕微的殺細菌和真菌作用,並且可抑制卵圓鞭毛蟲的發生。

  Dieter BORK在 20 世紀 90 年代成功地繁殖了這些物種。他將牠們放入 27 ℃ 的 30 升水族箱(16 隻個體)中,溫度為 27 °C、軟水(200 μS/cm)以及 pH 6.8,搭配爪哇莫絲作為產卵基質。這種小魚被證明非常多產(14 天繁殖超過 100 隻魚苗),然而,幼魚生長非常緩慢,需要 7-12 個月才會成熟。

文章來源|https://www.aqualog.de/blog/suesswasser/ein-juwel-aus-dem-kongo/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