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鯔銀漢魚屬藍眼類

爭鬥中的帕魯迪可拉燕子(Pseudomugil paludicola

近又輸入了幾種俗稱藍眼類燕子魚(Blue-eye)的鯔銀漢魚,其中產自西巴布亞提米卡(Timika)、被業者譯為“帕魯迪可拉燕子(Pseudomugil paludicola)”的魚種,是首次輸入國內的種類,因此去年德河海洋生技所出版的彩虹魚專書並未收錄該魚種。種小名paludicola的拉丁文原意為“沼澤居民(swamp dweller)”所以英文俗稱 Swamp Blue-eye,中文商品名我覺得其實可以直接稱為“沼澤燕子”就可以了,不需要再音譯或另取拗口的名稱,以方便此魚在商業市場上的流通。

  此次輸入的沼澤燕子體幅略高,身體呈半透明狀,體色略呈淡黃色,但是在情緒亢奮時,會在體表、各鰭鰭緣、尾鰭前三分之一處,以及胸鰭基部、背鰭及臀鰭後方基部等處,出現明顯的橫向黑色素分布。沼澤燕子分布在新幾內亞西南部以及西巴布亞等地,由Allen和Moore於1981年所描述,關於這種燕子的相關圖片非常少,除了彩虹魚著名網站-Home of the Rainbowfish中Gunther Schmida所拍攝的圖片外,幾乎找不到關於此魚的圖片,但是如果把這次輸入個體拿來與前者對照,會發現有些詭異,因為網站上的圖中個體幾乎沒甚麼體色,且體高也較低,反倒是和水族探險家Heiko Bleher於鳥頭半島上發現的近似種-Pseudomugil cf. paludicola “Pama”表現如出一轍。另一方面,從彩虹魚網站上所描述的該種許多特徵來看,卻與此次輸入個體相符,包括體色、鰭條數(沼澤燕子擁有該屬最多的14根臀鰭鰭條)以及背、臀鰭相對位置等,有鑑於本種的分布範圍十分廣泛,各產地不同族群之間也形成了一些外觀差異,甚至不排除當中有顯著的遺傳分化,因此目前個人仍傾向暫時將其視為沼澤燕子的一型。本種以pH 7-8的中度硬水來飼養即可。

爭鬥中的兩隻雄性太平洋燕子(Pacific Blue-eye;Pseudomugil signifer

  這次輸入的另一種藍眼類則較為常見一些,但能見度仍然不太穩定。過去本種多半以“甜心燕子”之名流通於水族市場上,但其實Honey Blue-eye在國際間指的是P. mellis這種背鰭及臀鰭外緣圓滑、鰭緣有著黑色與白色鑲崁的魚種,因此多年前在雜誌上為其正名之後,現在市場上已經慢慢能夠習慣“太平洋燕子(Pacific Blue-eye;Pseudomugil signifer)”這個名稱了。太平洋燕子在澳洲是沿著東部沿岸、從昆士蘭北部至新南威爾斯州南部呈連續帶狀分布的,並且新的研究顯示本種可以大致區分北方及南方兩大種群,不但外觀有明顯差異,就連習性也有所不同,而且兩大族群分布兩端的個體之間已經出現生殖隔離,也就是它們不會雜交,因此日後太平洋燕子也許會被區分出兩個以上的品種。至於國內市面上常見的人工繁殖個體是哪一種?如果從外觀推斷,個人認為可能屬於南方種群。附帶一提的是,太平洋燕子是我所有拍攝過的水族生物中,游速最快的魚類,沒有之一!當兩隻魚在誇示時,就像百米賽跑般來回衝刺,速度快到連眼睛都看不見,更不用說用鏡頭對焦了,能拍到準焦且構圖合格的照片都需要神蹟啊!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