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應不應該叫牠翰森甜心燈呢?

  這幾天貿易商從巴西進口了一批新燈魚,雖然個體還未發色,不過乍看之下有些眼熟,應該就是好一陣子不見的翰(漢)森甜心燈(圖 1圖 2)。這種燈魚在未發色前跟完全發色後簡直判若兩魚,加上很少進口,因此一般玩家很難馬上辨識出牠們的身分。在剛進入新環境時,往往呈現出蒼白的體色,讓人不容易對牠們感興趣,不過一旦適應環境後,強健的個體身上便會開始出現橘黃色彩,各鰭末端的白色也會變得較為明顯,而佔據領導優勢地位的雄魚,體色會更加濃黃,甚至各魚鰭會轉為火焰般的橘紅色,並且在體軸後半部會出現一條黑色斑帶,在驅趕對手的同時,十分引人注目!

  說到這裡,應該會有人好奇中文魚名中的「翰森」或「漢森」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吧?這條魚第一次進口是在十多年前以 Hasemania cf. hanseni 這個學名輸入的,因此便以其種小名 hanseni 音譯為「翰森」。Hasemania 這個屬目前只有 9 個種,出現在觀賞魚市場中的種類就更少了,大概也就只有常見的迷你燈(黃日光燈;H. nana)和前陣子能見度才稍微提高一些的黑雷鬼燈(H. nambiquara圖 3而已。不過有一個嚴重的問題是,該屬中的所有小型加拉辛成員都缺乏脂鰭(adipose fin)特徵,然而在我們所稱的翰森甜心燈身上,脂鰭卻清晰可見,因此可以推斷此魚並非 Hasemania hanseni,當初對該魚種的認知其實是個誤鑑。

  那真正的 Hasemania hanseni 長什麼樣子呢?網路上完全找不到關於 Fowler 於 1949 年描述此魚的論文和照片,只知道牠們分布在巴西的戈亞斯州(Goias),確實地點不明。不過在一個法國水族網站 Aquaportail 以及國外玩家所拍攝的影片中所顯示的 Hasemania hanseni,卻和五年多前曾少量輸入台灣、鰭尖缺乏白色的紅翅紅莓燈(Hasemania sp. Red fin)(圖 4)幾乎一模一樣,所以這到底是不是 Hasemania hanseni 的真身呢?就讓我們再觀望一下吧…

PS. 中文名為「翰(漢)森甜心燈」的小型脂鯉的真實身分,在一年後的 AMAZONAS 雜誌美國版 2019 年 3 / 4 月號中的內文介紹中,被認為是 2002 年發表、國外俗稱 Golden Tetra 的 Hyphessobrycon moniliger Moreira, Lima & Costa, 2002,模式產地位於巴西托坎廷斯河(Rio Tocantins),然而在阿拉瓜亞河(Rio Araguaia)和塔帕若斯河(Rio Tapajós)上游的馬托格羅索州(Mato Grosso)也有分布,2018 年輸入的個體應來自馬托格羅索州。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