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大白不只一種!
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白蘭特短鯛在短鯛魚友口中有了一個暱稱-“大白”,我想這是因為 “小白” 這個稱呼已經用在伊莉莎白短鯛身上,因此才稱白蘭特短鯛為大白吧!白蘭特短鯛在近年來成為炙手可熱的短鯛種類,因為它們的野生個體進口次數早已不若一、二十年前那樣頻繁,自然物以稀為貴;加上它們高張的背鰭鰭條表現,以及眼下粗寬的黑帶搭配鰓蓋下紅色 “戰鬥斑” 的精悍表情,更顯其威風凜凜、不可一世,因此成為短鯛玩家眼中的熱門魚種!
以色系來說,牠們可以被簡單區分為體色偏黃和偏藍的個體;另外許多玩家格外在意的,便是雄魚鰓蓋下方那幾顆血紅色斑點的存在與否,有這種俗稱戰鬥斑的個體往往是喜愛白蘭特短鯛者所鍾愛的類型。以上所述都是白蘭特身上所可能發現到的不同個體表現型式。只是有些短鯛迷可能還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我家缸裡的大白背鰭怎麼養都不會像圖鑑上的那麼長呢?其實那是因為大多數的短鯛迷恐怕都不曉得,所謂的 “大白” 並不只有一 “種”!
過去白蘭特短鯛在尚未制定學名前,在國際上比較普遍被以 Apistogramma sp. “Breitbinden” 稱之,當然在尚未釐清牠們確實的身份前,在不同時期、不同產地捕獲到的個體,也曾被以 A. sp. “Cano Morrocoy”(在 90 年代時被稱為摩洛哥)或是 A. sp. “Sao Gabriel”(巴西白蘭特)等名稱進口。其中在較後期才輸入的巴西尼格羅河產類型,由於輸出的國家不同以及尾柄上具有一塊大暗斑等特徵,因此較容易被區分出來;但是一般從哥倫比亞(或是在鄰近的委內瑞拉境內捕獲的)進口來的個體,往往不會標示明確的產地來源,所以你很難發現到,牠們其實有一點不一樣!
高翅白蘭特短鯛
學名:Apistogramma megaptera Mesa S. & Lasso, 2011
分佈: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的奧利諾科河(Rio Orinoco)上游支流-英利達河(Rio Inírida)、阿塔巴波河(Rio Atabapo)及馬瓦卡河(Rio Mavaca)

在被描述之初,由於文章中對於該種魚鰭的描述並不清楚,使得國外短鯛玩家們誤解了文中的描述,而將牠們誤以為是紅珍珠家族中的一員。後來經過 Dr. Staeck 在德國短鯛協會(AKZ)中所寫的一篇專文中解釋後,短鯛玩家們才知道本種指的事實上就是早期傳統的白蘭特短鯛,也就是過去被標示為 Apistogramma sp. “Breitbinden” 或A. sp. “Cano Morrocoy” 的種類。種名 megaptera 是由希臘文的 “mega(大)” 和 “ptera(羽翼)” 兩個字所組成,兩者合起來的意思是暗示本種具有強大的背鰭。這種筆者稱之為 “高翅” 白蘭特短鯛的最大特色,就是雄魚所有多達 12~14 根左右的背鰭硬棘皆會明顯突出於鰭膜,而且向上拉尖延伸,老成雄魚的背鰭鰭條長度甚至可以達到將近體長的兩倍之譜,相當驚人!這也無怪乎為什麼這種俗稱大白的白蘭特短鯛會如此受到短鯛迷的歡迎了!
短翅白蘭特短鯛
學名:Apistogramma piaroa Mesa S. & Lasso, 2011
分佈:僅分佈在奧利諾科河(Rio Orinoco)右岸支流的委內瑞拉境內
牠們也被老外形容為 “Kurzlappen-Breitbinden”,意思是 “短鰭的白蘭特”(德文“Kurzlappen”由“Kurz(短)” 及 “lappen(葉)”所組成)。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本種雄魚的背鰭通常只有第 2 到第 4 根硬棘會往上拉尖延伸,之後的背鰭硬棘則和後方的軟條維持相同的高度,並不會往上延伸。相較于另一種白蘭特,本種在水族市場中似乎較為少見,只是往往在網路上所見到的資訊,皆將哥倫比亞或委內瑞拉產的白蘭特歸到這個學名中,事實上並非如此。

也許你會問,“高翅” 白蘭特和 “短翅” 白蘭特的年輕雄魚可以分辨得出來嗎?其實即使是亞成雄魚,還是可以從牠們背鰭的鰭條末端是否凸出來判斷,甚至連雌魚之間也能夠分辨。只是或許一般短鯛玩家並不會如此考究兩者的區別,然而如果你是有心想培育出高背鰭白蘭特的繁殖者,應該不會想把兩種魚雜交吧(這是很有可能的,兩種的親緣關係可能相當接近)?所以下次有機會不妨看看你所養的 “大白” 到底屬於哪一種囉!


參考文獻:http://repository.humboldt.org.co/bitstream/handle/20.500.11761/31452/14.pdf?sequen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