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會吃大便還會吃絲藻的金錢魚

金錢魚科魚類(Scatophagidae)也被稱為金鼓,是一群能同時生活在純淡水和純海水中的魚類。因此,牠們也可以飼養在淡水及海水水族箱中

作者|Frank Schäfer

翻譯|Flair Wang

  金錢魚深具魅力,很值得被飼養在水族箱裡觀賞。而牠們對一項食物──絲藻的偏好,也讓牠們成為一種好用的工具魚。只有少數魚喜歡以這種藻類作為食物。

“ Stront Visch”(即吃屎魚),有史以來第一張金錢魚的圖片,於 1682 年由紐霍夫(Nieuhof)所繪 © Aqualog.de

 

Scatophagidae 的意思是吃屎者

  金錢魚是歐洲最早的熱帶魚之一。冒險家和環球旅行者約翰.紐霍夫(Joan Nieuhof)早在 1682 年就介紹過「吃屎魚」(原文為 “ Stront Visch”)。紐霍夫寫道:在印尼,這種魚類會大量吞噬人類的糞便。這就是為什麼牠們不常被當作食用魚的主要原因,儘管這種長達一英尺的魚類其實非常美味,既可以油炸也可以汆燙。紐霍夫在他的《穿越東印度不同海陸地區(Zee en Lant-Reize, door different Gewesten van Oost Indien)》一書中描述了這條魚。精美的手繪圖清楚地顯示了一隻具有紅色前額的金錢魚。在紐霍夫那個時代,動植物的學名還沒問世。動物的學術名稱始於 1758 年由林奈(Karl von Linnés)所著的《自然系統( Systema naturae)》第 10 版。林奈描述了 Chaetodon 屬中的第一條金錢魚,而金錢魚屬(Scatophagus)直到 1831 年才由喬治.居維葉男爵(Baron Georges Léopold Chrétien Frédéric Dagobert Cuvier)所創立,他根據紐霍夫的描述選擇了一個令人生厭的名字。

西蘇門答臘巴東(Padang)附近的紅金鼓棲地 © Aqualog.de

 

金錢魚是雜食性動物

  金錢魚幾乎可以利用各種食物來源。糞便只是金錢魚天然飲食中的一小部分。牠們是機會主義者。在自然界中的研究顯示,魚苗(金錢魚在海中產卵,那裡也是魚苗成長的地方)主要吃水面附近的小型浮游植物;幼魚會遷移至紅樹林中,牠們在那裡吃的是漂浮在水中以及底部的小型碎屑,主要是矽藻、浮游動物、附生藻類和穢物;成魚會吃任何可以進入牠們那櫻桃小口裡的食物,尤其是附生藻類和穢物(Wongchinawit & Paphavasit,2006),但是最喜歡的食物是絲藻(thread algae)。金錢魚喜歡它們更甚於其他食物。這就是為什麼人們經常在水族文獻中提到金錢魚是植食性動物。但這是錯誤的,金錢魚完全不理會大部分水族箱中的水草。因此,如果您想以純淡水飼養金錢魚,也可以在缸中種植水草。通常,牠們還可以清除水草上嚴重附著的絲藻而不會傷害植物本身。至少在我的水族箱中,金錢魚會忽視椒草(Cryptocoryne)、芭蕉草(Lagenandra)、水蕹(Aponogeton)、慈姑(Sagittaria)、水蘊草(Elodea)和紅絲青葉(Hygrophila polysperma)等多種植物,但是卻會完全吞噬水羅蘭(Hygrophila difformis)。因此,建議保持一定程度的謹慎,但一般不能將金錢魚視為植物的摧毀者。

年輕的紅金鼓。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其體色如何從條紋變成斑點。圖中個體來自印尼 © Aqualog.de

 

種類

  金錢魚有兩個屬,金錢魚屬(Scatophagus)和錢蝶魚屬(Selenotoca)。目前,大多數作者只允許每個屬中有兩個物種,在金錢魚屬中有金錢魚(金鼓;S. argus)和馬達加斯加金虎(S. tetracanthus),而在錢蝶魚屬中則有太陽鯧(銀鼓;S. multifasciata)和巴布亞銀鼓(S. papuensis)。金錢魚屬中肯定還有更多種類。科學描述了十個種,但是現代科學修訂首先必須弄清楚哪個名字代表哪個魚種。基本上,可以區分「綠金錢魚」和「紅金錢魚」,其中「綠 」金錢魚身上大部分的斑點約有眼睛虹膜的直徑那麼大,甚至更大;而「紅」金錢魚的圓點幾乎都比眼睛尺寸小很多。頭上的紅色只會出現在幼魚身上,牠們被稱為「紅額金錢魚(red-forehead Argus)」,在水族市場上通常被稱為「紅金鼓」。很小的紅金鼓幼魚身上通常具有垂直分佈的線條,而一般金錢魚(綠金鼓)幾乎從一開始就有圓點(很少有例外)。所有錢蝶魚屬的魚種不論魚齡,從背部往下皆具有垂直條紋,並在垂直條紋下方有小點(小於虹膜直徑)。

紅金鼓(red-fronted argus)成魚 © Aqualog.de

  林奈早在 1766 年就描述了第一種科學上已知的金錢魚── Scatophagus argus。據我們所知,其描述是基於約翰.施洛瑟(Johann Schlosser)的藏品副本,而約翰.施洛瑟的藏品是他從布魯尼(T. Brünnich)那裡收到的。彼得·博德埃特(Pieter Boddaert)在 1770 年發表的有關該物種的著作中(一封寫給約翰.伯曼(Johann Burmann)的信)也很清楚地描繪了這種傳奇生物。如果該標本確實是金錢魚的模式標本(林內將其描述為 Chaetodon argus),那麼 Scatophagus argus 就是紅金鼓,在業餘愛好中多次被稱為 Scatophagus “rubifrons”。

  Scatophagus “rubifrons” 是一個虛構的名字,是德國魚商在 1930 年代發明的,但是沒有有效的科學描述。然而,科學上有效的紅金鼓名稱是來自斯里蘭卡的 Scatophagus atromaculatus (Bennett, 1830),以及來自印尼的 S. ornatus Cuvier & Valenciennes, 1831。布魯尼從哪裡獲得標本的地點不明,或者只有非常模糊的「印度洋」。綠金鼓最古老的名稱是來自恆河的個體── Scatophagus pairatalis (Hamilton, 1822)。除了可以正確命名菲律賓和印尼的綠金鼓以外,尚無法說出哪個名字適用於東南亞(緬甸、泰國、越南和中國南方沿海)的綠金鼓。綠金鼓已知也出現在澳洲沿岸,那裏有兩個物種被描述(S. ocellatus Klunzinger, 1880 和 S. quadranus De Vis, 1884,而 Scatophagus alternans Castelnau, 1878 也來自澳洲,是錢蝶魚屬的一種)。 在澳洲也有紅金鼓;總共有 3-5 種類型的綠金鼓和 2-3 種類型的紅金鼓棲息在金錢魚屬魚類的分布地區,實際上包括整個印度洋、西太平洋和南太平洋。由於金錢魚的種類僅在其活體體色上有所不同,因此難以做出可靠的預測,因為絕大部分分佈區域從未有過觀賞魚進口,因此活體的體色無從得知。

這隻金錢魚明顯是一個紅金鼓(可以從其身上的小圓點看出來),據說是 Scatophagus argus 首次描述的基礎。來自博德埃特於 1770 年所繪的插圖 © Aqualog.de

  沒有作者提出異議的第二種金錢魚是馬達加斯加金虎(S. tetracanthus),生活在東非海岸。儘管這個物種巧克力色的寬帶看起來很難與其他種類混淆,但其實過去牠們常常與錢蝶魚屬的物種混淆。錢蝶魚屬的體色為銀色,帶有黑色的垂直條紋和斑點。如前所述,銀鼓(太陽鯧;S. multifasciata (Richardson, 1846))和巴布亞銀鼓(S. papuensis Fraser-Brunner, 1938)這兩種魚被普遍認為是錢蝶魚屬的成員。可以透過垂直條紋的數量以及背鰭和尾鰭的形狀不同來區分牠們。進口的幾乎只有巴布亞銀鼓,但所進口的錢蝶魚屬還包含與兩種明顯不同的個體。目前,作為銀鼓的同物異名魚種有 S. aetatevarians (de Vis, 1884)  和 S. alternans。兩者都來自澳洲。

來自印度胡格利區(Hooghly)的綠金鼓── Scatophagus pairatalis  之成體體色 © Aqualog.de
來自印尼的綠金鼓 © Aqualog.de
來自泰國的紅金鼓年輕成體 © Aqualog.de

 

金錢魚與人

  過去人們不喜歡吃金錢魚,因為他們發現這種魚的飲食習慣令人噁心,但現在這種情況基本上已經改觀了。這種美味的魚類是搶手的市場魚。並且由於牠們對水質方面具有很強的適應力,且食性並不複雜,因此目前正在研究牠們是否適合作為水產養殖對象。近年來,在研究這些魚類的自然史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長期以來,人們對金錢魚的繁殖行為一無所知,但今天我們知道牠們是開放產卵者、遵循自然的月週期性、在海中產卵、可以從頭形來區分雄性和雌性、魚齡一年以上達性成熟等等。用激素來進行人工繁殖也很成功,兩歲大的魚最適合這種方式。經過激素處理的魚會在水族箱中獨立產卵,雄魚對雄魚的反應非常強烈。可以預料,我們的水族愛好者將很快從這此發展中受益,並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提供平價的幼魚子代。但是,令人擔心的是雜交種也會被繁殖。從繁殖者的角度來看,這並不重要,但是出於物種保育的理由,希望這種事不會發生。金錢魚目前並不會被視為瀕臨滅絕,但是該評估是基於這樣的假設,也就是只有少數幾種非常廣泛的物種。如前述,由於實際上可能存在著更多的物種,關於牠們的確切分佈區域和當地威脅,我們幾乎一無所知,因此,對於金錢魚各個物種的實際威脅,一切都在未定之天。

來自東非的馬達加斯加金虎,極為美麗 © Aqualog.de

 

解剖特徵

  飼養者應注意金錢魚的兩個特點。首先,其背鰭中具有毒腺。迄今為止,尚無金錢魚致人於死的刺傷報導;被刺到時會很痛,但金錢魚非常被動,從不主動螫人。少數在操作過程中發生刺傷的報告稱這種疼痛是可以忍受的。可以不需尋求治療。但是,過敏患者應該小心,魚毒是蛋白質,你永遠都不知道過敏患者會產生何種反應。

定期從新幾內亞進口的巴布亞銀鼓(Selenotoca papuensis)© Aqualog.de
來自澳洲的太陽鯧(Selenotoca multifasciata)並不常進口 © Aqualog.de
錢蝶魚屬的一個未確定種,可能來自印尼 © Aqualog.de

  第二個特色是金錢魚的幼魚階段,稱為棘盾幼生期(Tholichthys)。在棘盾幼生階段,小金錢魚的頭上有刺狀的長出物,但牠們退縮的長度為 1.5-2 cm。棘盾幼生期的小金錢魚通常在 8 月從印度作為觀賞魚出口。他們已經習慣而且沒有任何問題,並且成長迅速。

胡格利區的綠金鼓(S. pairatalis)的棘盾幼生期具有典型的大斑點 © Aqualog.de

 

水族箱裡的金錢魚

  金錢魚過去被認為很容易飼養,但如今你可能必須改變想法了。由於一些無法解釋的原因,金錢魚不管是飼養在淡水、半淡鹹水或湖水中,都偶爾會出現一種無法治癒的疾病,儘管攝食足夠的食物,牠們還是很快地消瘦,最終死亡。這種疾病可能是由於魚隻在自然棲息地透過暴露於人類排泄物中的抗生素所引起的。因為像所有草食性魚類一樣,金錢魚還必須讓這些食物被共生微生物消化,否則牠們將因飽食而餓死。這種疾病通常只影響約 5 公分以上較大的個體;尚未在非常年輕的個體中觀察到。但是一旦牠們習慣了,金錢魚真的是強韌的傢伙。

  您必須單獨或以七隻以上的群體來飼養牠們。如果只飼養三到四隻,牠們彼此可以打到昏天暗地,通常只有一隻個體會從一群魚當中倖存下來。是否將金錢魚保持在淡水、半淡鹹水或海水中並不重要。但是,在將魚放在淡水中飼養時,必須記住,pH 值低於 7.5 對魚隻有害。與海水一樣,pH 值應始終高於 8。金錢魚是廣鹽性魚類,成魚總是生活在海裡的說法是錯誤的。相反的,我在蘇門答臘的半淡鹹水中發現了年輕的個體,但成魚和羅非魚一起生活在純淡水中。如果您想讓金錢魚慢慢習慣從淡水到海水,反之亦然,每天最好只讓水中鹽分相差 5-10 ‰ 就好。直接移缸通常可以存活,但會引起嚴重的游泳問題,並且肯定會對魚隻造成負面壓力。

  金錢魚對外來魚種非常和平。但是,最好不要將牠們與個性躁動的魚種飼養在一起。儘管金錢魚的背鰭有毒,但牠們幾乎無法自衛。金錢魚的水溫應維持在 22 – 30 °C 之間。海水魚飼養者應該感興趣的是:金錢魚不會騷擾珊瑚軟體。即使是嬌弱的管蟲在金錢魚缸中也能很好地生活。只是我建議飼養海綿時應小心謹慎,因為牠們很可能被金錢魚視為食物。重要的是需經常餵食,最好每天餵 3-4 次,金錢魚消化速度很快。

這些金錢魚幼魚是從緬甸進口的。其中一隻個體身上具有條紋 © Aqualog.de

  總而言之,金錢魚是極力推薦的觀賞魚。牠們很有觀賞價值,用來作為絲藻剋星也非常實用,對於具有科學野心的水族愛好者來說,牠們是非常有趣的研究對象。最後您不必煩惱到底要設一座淡水缸、汽水缸還是海水缸:因為金錢魚全都可以!

原文出處|https://www.aqualog.de/blog/argusfische-die-scheissefressende-fadenalgenpolizei/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