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與戰爭的使者—英貝利斯鬥魚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着夏天。操場邊的鞦韆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雄性英貝利斯(上)和雌性英貝利斯(下)

  相信大家對這首歌都耳熟能詳吧!這是羅大佑所寫的《童年》,歌中描繪了不少人的童年時光,可說是經典之作!然而,對於土生土長於馬來西亞的我來說,這首歌還是欠缺了一樣東西。沒錯!就是打架魚!打架魚可說是許多馬來西亞人童年時代的共同回憶!那時候,大家都喜歡到溝渠或稻田裡抓打架魚,然後把牠們分別養在玻璃瓶裡。調養了一段時間之後,大家會讓彼此的打架魚來一場決鬥,看誰的打架魚是宇宙最強!看到這裡,或許你會想問:打架魚是不是鬥魚呀?是的,打架魚正是鬥魚!而抓自野外的打架魚,自然就是原生鬥魚,簡稱原鬥。那麼,馬來西亞人小時候抓來打鬥的原鬥究竟是哪種原鬥呢?是旁那克斯(Betta pugnax)嗎?還是貝利卡(B. belica)?又或是帕斯風(B. persephone)?都不是!答案是英貝利斯(B. imbellis)!

鰓蓋上的斑紋是辨識英貝里斯(和平鬥魚)與泰國鬥魚的重要依據

  對!就是英貝利斯。我小時候也有養過這種鬥魚。那時候的水族館也有出售鬥魚,但不是英貝利斯,而是泰國鬥魚(B. splendens)。這兩種鬥魚的外型和色彩長得都差不多。當時我還以為牠們是同一種魚。事實上,這兩種鬥魚在分類學上屬於不同的物種,學名自然也不一樣:英貝利斯是 Betta imbellis;而泰國鬥魚則是 Betta splendens。其實,在四十多年以前,英貝利斯一直都被當作是泰國鬥魚。一直到了 1975 年,英貝利斯才被德國的魚類學家 Werner Ladiges 鑑定為新物種,成了泰國鬥魚家族(Betta splendens Group)中的一員。那麼,英貝利斯和泰國鬥魚要如何區分呢?我們可以從牠們的色彩來加以辨別:英貝利斯的鰓蓋上有兩片藍綠色的斑塊,其尾鰭邊緣紅色的部分較寬,宛如一彎新月;而泰國鬥魚的鰓蓋上則有兩條橘紅色的斑紋,其尾鰭邊緣的紅色部分也相對較少。除此之外,英貝利斯的體型也不比泰國鬥魚來得粗壯。

英貝里斯鬥魚的各種棲地環境。多為水流極為和緩的水域

英貝利斯的採集

用畚箕來採集英貝利斯
把鐵罐子半沉進水裡,英貝利斯就有可能藏身其中

  英貝利斯喜歡棲息在流速緩慢或不流動的水域。記得小時候,我家附近的一個沼澤就棲息了許多英貝利斯,那時我的表哥經常都會去那邊抓英貝利斯。他所用的抓魚工具並非手抄網,而是人們用來搬運泥沙的畚箕!由於牠們喜歡藏匿在水邊的草叢中,若把手抄網鏟進草叢里,網框會因為不夠堅硬而變形!反觀畚箕就沒有這樣的問題。我的表哥通常都會走進沼澤中,然後把畚箕鏟入草叢中,再用腳在草叢上踩一踩,如此就可把英貝利斯給趕進畚箕裡。通常,不用一小時的時間,表哥就會帶着幾十隻的英貝利斯回來,而腳上除了淤泥外,還會有幾隻水蛭!血流滿腳,讓人看了不寒而慄!所以,那時我都不敢泡在沼澤中抓魚。雖然如此,我自己也有另一套捕捉英貝利斯的方法,不必泡在水中、也不用手抄網,就只用一個廢棄的鐵罐子。方法很簡單:首先,選擇一處岸邊長有許多草的地方,把一部分的草給清理掉,然後再把鐵罐子半沉進水裡。通常,隔天就會有英貝利斯躲在裡面,特別是雄魚。當然,這種守株待兔的方法就只能碰碰運氣,並不是每次都會有魚躲在罐子裡面。

正準備打鬥而把鰓蓋鼓起來的雄魚

和平鬥魚真的和平嗎?

  若上網搜尋英貝利斯的資料,大家應該會發現英貝利斯也被稱為和平鬥魚(Peaceful Betta)。奇怪?英貝利斯不是驍勇好鬥的打架魚嗎?怎麼會與和平扯上關係?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其實,若把剛抓回來英貝利斯混養在一起,不管是雌雄,都會相安無事。而從小時候就開始養在一起的英貝利斯也是可以和平共處的。不過,要是把雄魚分開單養一段時間,然後再把牠們混養在一起,一場生死之戰就會展開,性格可說是三百六十度轉變!雖然英貝利斯可以群養,不過群養的英貝利斯可能缺少了鬥性,雄魚很少會把其艷麗的體色給展示出來。因此,大多數人都喜歡單養英貝利斯。通常就養在一個小玻璃瓶里,無需任何裝置。若想欣賞雄魚展示時的艷麗體色,你只需讓另一隻英貝利斯和牠對望,不管是雌雄都行。又或者是給牠一面鏡子,英貝利斯就會以為鏡中的自己是敵人,很快就會鼓鰓展鰭,體色一下子就變得又黑又亮。非常好看!然而,若一直讓英貝利斯彼此對望或者是照鏡子,牠也會像群養的英貝利斯一樣缺乏鬥志,體色也就遜色了許多。因此,平時最好不要讓牠們看到對方。

英貝利斯可以養在小瓶子里,無需過濾器和打氣裝置

   我小時候飼養英貝利斯並不志於讓牠們打鬥,純粹是喜歡牠們那炫麗的色彩。雖然如此,我也曾因為好奇,讓自己飼養的英貝利斯互鬥。首先,我會把兩瓶雄魚靠在一起,讓牠們互相對望。待挑起了牠們的鬥性之後,再把這兩隻雄魚倒進一個瓶子裡。此时,牠們會先來一支 ” 戰鬥之舞 ”,並不會馬上攻擊對方;之後牠們會把鰭和鰓蓋都極力展開,然後身子不斷地左右搖擺,彷彿在向對方展示自己的實力。反覆互相展示一段時間之後,其中一方就會突然咬向敵方的身體,敵方也開始還擊,一場打鬥就真正的開始了!在打鬥的過程中,鰭和鱗片常會被咬掉,而打鬥中最高的境界就是嘴扣嘴!這時,兩隻雄魚看上去像是接吻,實質上就是較量看誰能憋氣最久。因為英貝利斯是迷鰓魚,若不到水面換氣,就會窒息而死!廝殺了一段時間,輸的一方會開始無心戀戰、顏色變淡,然後落荒而逃。這时,打輸了的英貝利斯已經遍體麟傷,就算能夠復原,也不會像原來的樣子那樣漂亮,可說是毀了容!

完全發色的雄魚(上)和展現婚姻色的雌魚

繁殖

  英貝利斯是我小時候第一種繁殖的卵生魚類,其繁殖法並不算困難。首先,我們必須了解雌雄如何區分。一般上來說,雄魚的鰭較長、體色鮮豔,身體也比較修長;而雌魚的鰭則較短、顏色黯淡,身體也較為豐腴。要成功繁殖英貝利斯,就必須讓隔養一段時間的雌雄魚隔著缸子對望。如果雄魚開始吐泡,而雌魚也出現了婚姻色,也就是身體出現幾條橫紋時,就表示牠們已經進入繁殖狀態,是時候把牠們放進繁殖缸了。繁殖缸無需特別裝置,只需要有一些欖仁葉和漂浮性水草即可。雄魚會在漂浮性水草底下吹築泡巢,當泡巢築好之後,雄魚就會邀請雌魚到泡巢底下。此時,雄魚會彎下身子,纏捲並擁抱著雌魚。在相互擁抱幾次之後,雌魚就會開始產卵。當卵產出並沉落水底之時,雄魚就會馬上把卵含在口中,再把卵吐進泡巢里。重複幾次擁抱產卵之後,交配活動也就宣告結束。這時,我們就必須把雌魚給移開,因為只有雄魚會照顧魚卵。若不把雌魚移開的話,雌魚就會受到雄魚的攻擊,可能會因此造成傷亡!通常,卵會在隔天孵化,仔魚在三天之後就會開始游動覓食。這時,我們可以給牠們投餵水煮的蛋黃、綠水或豐年蝦。大約三個月後,仔魚就長大成熟了。

正在吹築泡巢的雄魚

  隨着互聯網日益盛行,現今的孩童大都只玩網路遊戲。英貝利斯對於他們來說,不過是種陌生的玩意!不過,也是因為有了互聯網,各地的原鬥愛好者才可以得到交流,飼養原鬥的熱潮也因此被帶動起來。由於英貝利斯的體色相當華麗,再加上養殖簡易,也因此成了原鬥初學者必養的魚種之一。如果大家目前正飼養著英貝利斯,並打算讓牠們繁殖,希望大家別讓牠們與其他種的鬥魚雜交。否則,其子代將會失去英貝利斯原有的特色!若已經把英貝利斯的雜交種給繁殖出來,並打算出售。那麼,請讓買家知道那是雜交種,千萬不要以英貝利斯的名義出售。因為維持純正血統可是養殖原鬥最重要的遊戲規則!

藏在泡巢中的魚卵
正在交配的英貝利斯
Pisces Lim

Pisces Lim

林潮湧,馬來西亞人。畢業於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動物學學士學位和水生生物學碩士。長期探索馬來西亞當地的原生魚類和生態。過去曾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 馬來西亞原生魚類專欄作者。

4 thoughts on “和平與戰爭的使者—英貝利斯鬥魚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