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嗡嗡 原來小蜜蜂也會潛水!

小蜜蜂吸盤狀的腹鰭構造是鰕虎魚科的特徵,可以讓它們吸附在物體表面

時候水族館裡會販賣著一種被稱為 “小蜜蜂” 的小型魚,牠們看起來真的就像蜜蜂一般,身上有著一條條黑黃相間的帶紋,然而在分類學上,牠們其實是一群中文名為短鰕虎(Brachygobius;Bumblebee goby)的鰕虎魚科魚類,皆來自東南亞和南亞。短鰕虎這一屬當中,有幾個品種長相都非常相似,因此市售的 “小蜜蜂” 並非都是同一個品種,需要稍微留意觀察才能分辨牠們到底屬於哪個種類。

  根據維基百科上的資料,目前短鰕虎共有 9 種,產地分佈和棲息水域如下:

學名 產地分佈 棲息水域
Brachygobius aggregatus Herre, 1940 菲律賓、越南 淡水及半淡鹹水
Brachygobius doriae (Günther, 1868) 婆羅洲 淡水及半淡鹹水
Brachygobius kabiliensis Inger, 1958 婆羅洲北部、越南、柬埔寨 淡水及半淡鹹水
Brachygobius mekongensis Larson & Vidthayanon, 2000 湄公河流域的寮國、泰國東北部、越南南部及柬埔寨 淡水
Brachygobius nunus (F. Hamilton, 1822) 印度、孟加拉和斯里蘭卡 淡水及半淡鹹水
Brachygobius sabanus Inger, 1958 婆羅洲、泰國、馬來半島及新加坡 淡水及半淡鹹水
Brachygobius sua (H. M. Smith, 1931) 泰國湄南河及湄公河 淡水及半淡鹹水
Brachygobius xanthomelas Herre, 1937 泰國南部、馬來半島 淡水
Brachygobius xanthozonus (Bleeker, 1849) 印尼爪哇、蘇門達臘及婆羅洲 淡水及半淡鹹水
在馬來西亞南部的雨林小溪中採集到的純淡水魚種-花斑小蜜蜂(Brachygobius xanthomelas

  市面上單純以 “小蜜蜂” 之名販賣的個體多半僅有 Brachygobius doriae 和 Brachygobius sabanus 這兩種在水族市場上較為常見,其餘同屬的魚種通常會因為體紋上有明顯差異而被區分出來,並以其他商品名稱販賣,例如生活在雨林小溪的純淡水品種-花斑小蜜蜂(Brachygobius xanthomelas)。

  Brachygobius doriae 和 B. sabanus 這兩種長相類似的小蜜蜂之間最主要的差別,除了 B. doriae 的成體體型(3~4 cm)明顯比 B. sabanus(2~2.5 cm)來得大之外,還可以從其背鰭來區分:B. doriae 的背鰭全黑;B. sabanus 只有背鰭下半部呈現黑色,上半部為透明無色。所以有飼養小蜜蜂的人可以留意一下你們家的是哪一種。

這地方是位於馬來西亞檳城威省南部的小蜜蜂(Brachygobius sabanus)棲地,為半淡鹹水地帶,水中帶有一些鹽分(P/林潮湧)
一般看到小蜜蜂在這條攏溝時,都是水位高漲之時,因此它們很可能是在漲潮時跑進來的,然後水位消退後就留在水溝裡(P/林潮湧)
和小蜜蜂一同被捕獲的還有藍印度金龍、女王燈和一些蝦子(P/林潮湧)

棲息環境與生態行為

  大多數的短鰕虎品種都棲息在靠近沿海的河口、潟湖或紅樹林等水流和緩的半淡鹹水水域,棲息地水位的高低常會隨著海洋潮汐漲退而有所變化,也就是說牠們棲息地的水質或多或少都帶有一點鹽分,除了少數棲息在內陸雨林小溪中的種類例外。它們通常會躲藏在以泥沙為底質、河床上散佈著枯枝落葉,或是紅樹林的樹根當中。和其他鰕虎科魚類一樣,個體之間具有一定的領域性,強勢個體會驅趕較弱勢個體,以佔據較有利的位置。

環境的佈置與水質調整

  雖然小蜜蜂鰕虎具有一定的領域性,但牠們仍然可以群養在水族箱中。若是以 3~5 隻為一單位,最好為牠們準備 45~60 cm 長的水族箱,底部鋪上中性的細砂,上頭可以海芙蓉、黃金流木和石塊來佈置其原生地樣貌。牠們不需要過於強勁的水流,因此過濾器的流速不需要非常強,60 cm 以下的魚缸甚至只要使用氣動式的生化棉過濾器即可飼養。在水質方面,其實小蜜蜂屬於廣鹽性魚類,對於水質的寬容度相當高,從弱酸至弱鹼、軟水至硬水都能適應;雖然牠們可以適應純淡水水質,不過如果可以的話,建議還是添加千分之二比例的粗鹽或海水素在缸水中,牠們會更生活得更愉快。

飼養與繁殖

  小蜜蜂鰕虎為肉食性魚類,對人工飼料多半不感興趣,在餵食上最好以豐年蝦或冷凍赤蟲為主,而牠們有時也會攻擊黑殼蝦這類的小型無脊椎動物。由於小蜜蜂體型很小,因此不建議混養體型過大的其他魚種,尤其是掠食性魚類更不行。可以選擇同樣屬於廣鹽性魚類像是印度金龍或是女王燈這類上層魚類,能夠和底棲的小蜜蜂在活動空間上有所區隔。

(上)小蜜蜂(B. sabanus)公魚,體色較鮮豔;(下)小蜜蜂(B. sabanus)母魚,體色較樸素

  在性別分辨上,公魚通常身形較瘦,體色也較鮮豔,身上的黃色帶紋往往呈現橘色甚至橘紅色;反之母魚身形較臃腫,體色也比公魚淡。繁殖上,小蜜蜂為洞穴式繁殖魚種,每次約產下 150~200 顆魚卵,母魚會將魚卵倒掛產在洞穴上方,然後由公魚留守在洞中獨自照護魚卵。在公魚無微不至的照顧下,魚卵在 5~7 天後會突破卵囊自由遊動。剛孵化的魚苗體型很小,可能得準備綠水或草履蟲才能養活牠們。

以貝殼作為育兒所的小蜜蜂(B. sabanus),公魚正獨自守護著魚卵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