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 砂拉越 Sarawak, Borneo

砂拉越,過去也稱為沙勞越,馬來語又稱作「犀鳥之鄉」(Bumi Kenyalang);位於婆羅洲(Borneo)的西北方,為全馬面積最大的州,和沙巴( Sabah)同為馬來西亞在婆羅洲領土上的兩個行政區。首府為古晉市(Kuching),是全州的經濟和政治中心。近二十年來,由於伐木業和棕櫚油園的需求,讓砂拉越原始熱帶雨林的消失比率成為全球最高。

作者|Peter Petersen(https://amazonas.dk/

翻譯|Flair Wang

當地特有的長鼻猴(Nasalis larvatus
蝎虎(Flat-tailed House Gecko;Hemidactylus platyurus)在砂拉越的古晉(Kuching)附近很常見。牠們似乎主要以蟑螂為食,這可能就是為什麼牠們在人類住宅區中很常見的原因
我們發現的蝎虎最大個體總體長約為 12 cm
大火燒過的灰燼吸引了迪氏文蛺蝶(Vindula dejone)、紅頸鳥翼鳳蝶(Trogonoptera brookiana)和黃蝶(Eurema hecabe)這些蝴蝶前來
木蜂(Xylocopa latipes)在適當的光線下,翅膀上呈現令人驚豔的虹彩般色澤
這隻紅翅飛蜥(Draco haematopogon)飛過我們的頭頂,降落在附近的樹上
白豔粉蝶(Delias hyparete
有時,只要很小的角度差異就可以拍出完全不同的照片。留意這隻白豔粉蝶
月斑脉蜻(Neurothemis fluctuans
一條小河旁的月斑脉蜻
這條快速流動的黑水河是一種特殊淡水魚、也是一種熱門觀賞魚的原鄉。很高興終於看到牠們的生境
我們發現了星點爬岩鰍(櫛頭腹吸鰍;Gastromyzon ctenocephalus)。牠們在岩石上啃食著藻類和生物膜
牠們是日行性的,而且非常活潑,總是以敏捷的動作在大石頭周圍覓食及移動。這裡的水溫是 21 ℃

↓↓↓ 這是在自然棲息地中的星點爬岩鰍和黃翅金面飛狐(Paracrossochilus vittatus)的影片

我們在這裡發現的另一個物種是馬氏槍吻海龍(Doryichthys martensii)。該物種屬於海龍科(Syngnathidae)的一員。我們發現的最大個體約為 10 cm 長

石隆門 Bau

我們也在這樣的清水棲地中發現了星點爬岩鰍。這裡是砂拉越河右側支流(Sungai Sarawak Kanan):座標 1°23’53.1″N 110°06’59.1″E
這隻雄性星點爬岩鰍正處於繁殖期。這裡的水深只有 15 cm 左右,流速很快
這就是星點爬岩鰍的棲地從上面俯瞰的樣子
這裡的座標是 1°32’23.1″N 110°08’45.8″E。我們在這裡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物種
這是一對準備繁殖的星點爬岩鰍。雄魚(前)輕觸雌魚並試著刺激她
沙拉邁條鰍(Nemacheilus saravacensis)以魚及螺卵、蠕蟲、昆蟲幼蟲和小型甲殼類為食
沙拉邁條鰍的體紋多變,並且可以立刻變換體色以進行偽裝
沙拉邁條鰍通常會以 4-8 隻的小群體生活。牠們看起來很和平
越年輕的沙拉邁條鰍通常體色越淡,可能可以偽裝得更好
黃翅金面飛狐似乎是砂拉越的常見魚類。我們在最和緩及水流最快速的河流中皆發現該物種。牠們以小群生活,有些個體則是獨居的
我注意到大多數黃翅金面飛狐的鼻頭上似乎有傷口和疤痕。但是我從來沒有觀察到任何打鬥。我至今仍然不確定為什麼牠們會受傷
但是獨居的似乎沒有這種跡象。因此,也許黃翅金面飛狐在交配等過程中會互相傷害
黃翅金面飛狐的雄性和雌性似乎都存在這個問題
在距離模式標本發現地僅約 5 公里處,我們發現了黃點腹吸鰍(Gastromyzon stellatus)。個體約為 5 cm 長。留意尾鰭中的 2 條深棕色條紋。只有當魚靜止且魚鰭折起時才能見到
黃點腹吸鰍的年輕個體似乎顏色較淺,但藍色尾鰭仍然存在。與該流域的其他物種相比,本種在砂拉越河右側支流似乎很少見。我只觀察到不到 10 隻個體。體長約為 3 cm

馬當 Matang

我無法辨識出這種寶石蘭(Goodyera sp.)。它可能是一個新種。婆羅洲已經登錄有 1,700 多種蘭花,但沒人知道雨林中到底還隱藏著多少種蘭花
這裡有 5點鯽(西爾氏四鬚魮;Barbodes sealei)、網球蝦(Atyopsis moluccensis)和大型紅尾剪刀(Rasbora caudimaculata)。這裡的位置是 1°36’46.4″N 110°12’10.5″E
藍喉石龍子(Sphenomorphus cyanolaemus)的動作非常快。這是在牠消失之前我唯一拍到的照片
在這條清水河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在水族貿易中熟知的淡水魚

↓↓↓ 影片顯示了砂拉越清水河中的沙勞越燈(Rasbora sarawakensis)和 5 點鯽

我的野生動物攝影師朋友──丹.奧爾森(Dan Olsen),與一隻在樹枝上約 20 cm 大的雌性人面蜘蛛(Nephila pilipes)。雄性小於 1 cm
野生動物攝影師──丹.奧爾森(Dan Olsen)
沙勞越燈是該州常見的淡水魚。牠可以長到 5 cm,通常在河流快速流動所形成的淺灘處發現
沙勞越燈似乎以水中漂流的碎屑和昆蟲幼蟲為食
砂拉越河中的少鱗擬髯鰕虎魚(Pseudogobiopsis oligactis)似乎很常見。我幾乎在每條溪流中都找得到牠們。儘管我經常注意到牠們在尋找小魚苗和昆蟲幼蟲時,會吃進底床上的刷狀藻和藍綠藻,但牠們似乎不會吃藻類
在馬當(Matang),我們進入一種有趣的綠色熱帶淡水小魚的昏暗棲地

↓↓↓ 影片顯示了砂拉越茂密雨林溪流中的鑽石紅蓮燈(Sundadanio margarition)。在充滿有機顆粒的水中很難看到這些小魚(小於 2 cm),但是如果仔細看,你就會看見牠們

 

這是我拍到的鑽石紅蓮燈(Sundadanio margarition)最好的照片。由於棲地昏暗,我沒有對這個物種進行任何有趣的觀察
在通往更大的昏暗河流的一條黑水小溪中,我們發現了伊巴若姆鬥魚(Betta ibanorum)。該溪流的深度約為 15-20 cm
這條溪流的流速相對較快
即使這看起來不像是魚類的群落生境,我們還是在這片淺濕的雨林中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物種。其中包括鮮紅色的布朗溫鬥​​魚(Betta brownorum)和世界上最小的魚類之一
我們遇見了細小微鯉(Paedocypris micromegethes),這是地球上最小的脊椎動物之一。完全長成只有 1.2 cm 左右。右邊是雄魚,中間是雌魚
在這個被洪水淹沒的雨林棲地中,我們進一步發現到火紅兩點鯽(Rasbora kalochroma)。深色的黑水群落生境就像一個大沼澤地。我在這裡測到 25 ℃ 的水溫

↓↓↓ 影片顯示了在婆羅洲砂拉越天然黑水雨林棲地的火紅兩點鯽

我們出色的導遊 Michael Lo 向我們展示了真正的五間鯽(Desmopuntius pentazona
這裡最大的掠食者之一是分佈廣泛的線鱧(Channa striata)。該物種遍布東南亞大部分地區。牠可以長到約 100 cm
線鱧可以通過鰓上器官在水面呼吸空氣。這是乾季水中溶氧降低時的完美適應
小徑經常通往有趣的地方
雨水經常會帶來新奇有趣的物種。但是河流中的能見度讓我們無法拍到好的照片和影片

峇丹砂隆 Batang Sadong

這是一種尚未被描述的淡水蝦。這種白紋長臂蝦(Macrobrachium sp.)可能是新種,但當地人也許對牠們很了解
在這條溪流中,我們發現了一種有趣的婆羅洲爬鰍。這裡的水溫是 22 ℃
雜色腹吸鰍(Gastromyzon farragus)於 2006 年被描述

↓↓↓ 這是雜色腹吸鰍在急流中的岩石上搜尋食物的影片

雜色腹吸鰍似乎主要以矽藻為食
雜色腹吸鰍非常適合河流的急流。由於體型和鰭型,牠們消耗的能量最少
雜色腹吸鰍具有非常獨特的體紋
由於棲息地的喪失和污染,雜色腹吸鰍的族群很脆弱
在這裡,我們還發現了黃翅金面飛狐
我還觀察到一些蝌蚪,使我想起了南美的甲鯰異型魚(Loricariidae)
這種蝌蚪是雜色腹吸鰍的競爭對手,因為牠們主要也以矽藻為食

尼亞國家公園 Niah National Park

尼亞溪(Sungai Niah)是一條河流,您必須橫渡才能到達令人讚嘆的巨型尼亞(Niah)洞穴
尼亞洞穴蠍(Lychas hosei)正在吃一隻灶馬蟋蟀(cave cricket)
二齒豬籠草(Nepenthes bicalcarata)的前視圖。在瓶子開口的邊緣,您可以看到一些線,這些線稱為唇肋(ribs)。沿著瓶子往下有兩排刺被稱為翼(wings)
二齒豬籠草的後視圖。該物種實際上是該屬中最大的。它可以長到 20 多米高,莖的直徑可達 3.5  cm

藍卑爾山國家公園 Lambir Hills National Park

在砂拉越藍卑爾山(Lambir Hills)上的清水溪流。藍卑爾山國家公園的樹木在婆羅洲中具有最高的多樣性。僅在 0.52 平方公里中就發現了超過 1,175 種樹種
野生動物攝影師──丹.奧爾森記錄了藍卑爾山瀑布附近的阿卡蓮斯鬥魚(Betta akarensis)的行為
在這個小水池相同棲地的水下景色,有著許多有趣的淡水魚蝦
在自然生態環境中的阿卡蓮斯鬥魚雄魚
這隻雌性阿卡蓮斯鬥魚很好奇,一直跟在相機後面。這裡的水溫是 23 ℃
婆羅洲蟬(Chremistica borneensis)的蟬蛻。牠們的若蟲會在地下生活七年,之後爬上一棵樹,蛻下外殼
這條淺溪隱藏了該地區另一種有趣的物種
我們在藍卑爾山大量發現的另一個有趣物種是圖氏波魚(Rasbora tubbi)。這種具有大口器的物種似乎主要以魚苗和昆蟲為食
藍卑爾山一座瀑布所形成的水池
這條小溪是婆羅洲四間(Puntigrus anchisporus)的棲息地。我們沒有發現任何東西。在下方的影片中,你可以看到我們在這裡發現了什麼

↓↓↓ 影片顯示了一條小溪穿過一片原野,這裡是可樂蒂小火箭(Dermogenys colletti)、5 點鯽(Barbodes sealei)和斑點鯽(Barbodes banksi)以及銀線波魚(Rasbora argyrotaenia)的故鄉

 

一隻螽斯停在我們的後照鏡上。包含露螽亞科(Phaneropterinae)在內的螽斯科(Tettigoniidae)昆蟲共有 85 個屬,超過 2000 多個物種
我無法辨識出該物種。牠看起來確實像是紐西蘭原生的 Caedicia simplex,該物種已在婆羅洲的沙巴被登錄,但這可能是一個誤鑑

馬魯帝 Marudi

靠近巴蘭河(Baram river)支流的汶萊(Brunei Darussalam)邊境,我們正在尋找一種非常特殊的淡水魚。棲息地看起來可能像這樣
我們正在尋找的物種應該生活在黑水和清水棲息地中,我們的嚮導計劃帶我們到一個他曾去過很多次的極美之處
令人遺憾的是,這個令人驚嘆的區域已被摧毀。現在這個棲息地已然消失。人們對棕櫚油的需求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雨林被燒毀,土地被用來種植農作物。這些人工林的生物多樣性僅佔熱帶雨林中生物的一小部分
大火使大多數野生動物窒息。水面被灰燼覆蓋,這使得魚類甚至無法透過水面來呼吸空氣。我把一根棍子插入溪流中擾動水面上的油灰
油灰溶解後,再次清除水面,魚很快游上來呼吸。這片雨林是戰狗鬥魚(Betta macrostoma)和許多其他物種的家
在馬路的另一邊,我們發現一條灰燼和淤泥較少的小溪。這裡的雨林仍然相對完整,但是仍然在砍伐森林的附近。我們可以在此處觀察並記錄其棲息地及行為
這隻雄性戰狗鬥魚對我們的工作非常好奇。種名:macrostoma 的意思「大嘴巴」就如這張照片上所見,非常貼切。這裡的水溫是 25 ℃

巴哥國家公園 Bako National Park

巴哥國家公園是古晉附近野生動物的重要避難所。這個區域只有 27 平方公里,卻保護了數千種動植物
在巴哥國家公園,砂拉越古晉(Kuching)附近紅樹林中的澤巨蜥(Varanus salvator
紅樹林中的水位每天隨著潮汐漲落四次。有些魚類以驚人的方式適應了這個日常生活。有種魚可以在陸地上行走
大彈塗魚(Boleophthalmus boddarti)可以長到 22 cm。牠們以藻類、甲殼類動物、小昆蟲、蠕蟲和魚及蝸牛的卵為食
當紅樹林中的水位上升時,海中的魚會進入被淹沒的樹林中尋找食物
我在砂拉越只能發現三種水母。葉腕水母(Lobonema smithii)、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和珍珠水母(Mastigias papua),但這並不是這些種類中的任何一種。這種水母的直徑約為 70 cm
雄性的伊巴若姆鬥魚有著細長的背鰭,在求偶誇示時看起來彷彿一種錯覺。留意在這個黑水生境中,螢光藍的鰭尖看起來跟背鰭的其他部分並不相連
這個伊巴若姆鬥魚的棲地中沒有任何水草。我們只在這條河中發現挺水植物
伊巴若姆鬥魚是一個有趣的物種,似乎潛伏在這些小黑水溪流中。在許多其他的鬥魚物種中,我還沒有看見過這種行為

↓↓↓ 地表上方的伊巴若姆鬥魚棲地

 

在這條溪流中的伊巴若姆鬥魚很好奇。要讓牠們不要離相機太近幾乎是不可能的
只有幾縷陽光穿透水面。因此,這個伊巴若姆鬥魚的生境從上面看起來簡直一片漆黑
完全長成的伊巴若姆鬥魚雄魚約 10 cm 長,即使在很狹小的環境條件下,牠們似乎也能接受彼此的存在

↓↓↓ 地表上方的伊巴若姆鬥魚棲地在棲息地中的伊巴若姆鬥魚短片。 音樂|Morten K. Holm Hansen 歌曲|Atlas Moth

 

來自婆羅洲雨林的日落和砂拉越文化村(Kampung Budaya Sarawak)景色
這裡的日落令人嘆為觀止,當然,光憑一張照片無法完全呈現這種如夢似幻般的色彩
正如您在這張照片上看到的那樣,如果攜帶紫外線燈,很容易就發現蠍子。這是亞洲雨林蠍(Heterometrus longimanus)。世界上最大的蠍子之一。這隻個體有 15 cm 長
這裡的海岸線上有很多彈塗魚和寄居蟹,但要注意鹹水鱷,這是這裡唯一危險的要素之一。水很混濁,所以等你看見牠時可能已經太晚了。小心!
婆羅洲有許多帶著陷阱的食蟲植物(豬籠草)。這些陷阱是由特化的葉子所形成的,這些葉中含有消化液。這是小豬籠草(Nepenthes gracilis
像其他物種一樣,小豬籠草也會利用花蜜吸引並淹死它們的獵物。上面這兩張照片看起來可能非常不一樣。它們都是上位瓶
離地面較近的是它們的下位瓶。它們看起來很不一樣。這是小豬籠草的下位瓶。兩種類型的瓶子吸引著不同的獵物
這是萊佛士豬籠草(Nepenthes rafflesiana)。我們在該物種中觀察到的最大瓶長約 20 cm,但其長度應能超過令人難以想像的 35 cm、寬度為 15 cm
瓶子的蓋子充當屋頂。如果沒有蓋子,消化液會在陽光下蒸發或被大雨稀釋。但是蓋子也可以充當陷阱機制。當雨滴撞到蓋子上時,獵物經常會被彈射到瓶子裡。圖中你可以看到萊佛士豬籠草變異極大

倫樂 Lundu

這條清水河在上方雨林的遮蔭下,只有幾縷陽光從樹冠上灑落
在這些岩石之間,我發現了一個從未見過的物種
完全成熟的基氏吻棘鰍(Macrognathus keithi)總體長小於 25 cm。這種魚似乎主要以魚苗、魚卵、昆蟲幼蟲和蠕蟲為食

史東岸溪 Sungai Stunggang

在這個生物群落中,我們發現了大叩叩魚(Trichopsis vittata
大叩叩魚似乎是一個非常強壯的物種。即使該地區被挖得亂七八糟並且水中充滿了淤泥,但牠們似乎仍在其中繁衍生息,而且我們發現數量還很多
大叩叩魚雄魚會在水面築泡巢,使卵孵化。這樣,牠們就能更靠近富含氧氣的水面
我偏愛水下照片,但是在某些生境中,水的清澈度不足以拍攝水下照。因此,我帶了一個小型攝影缸,以原生境為背景,在裡頭放了一對大叩叩魚
該沼澤的大部分區域都被水王孫(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這種水草所覆蓋
來自同一棲地的年輕露西亞雷龍(Channa lucius
我無法辨識這種蜂。牠在河邊的一塊岩石上休息
這是我們這次旅程所造訪過的地方

特別感謝|Michael Lo

波浪綠葉辣椒榕(Bucephalandra sp. “Wavy green”) (Photo by Dan Olsen)

原文出處https://amazonas.dk/index.php/articles/borneo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