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能辨我是雌雄? ──談觀賞魚的性別分辨
「咦?我家的孔雀魚怎麼養那麼久都沒生出小魚 ……?」你是否曾經因為無法辨識出你家裡飼養的魚隻性別而感到困擾呢?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提供大家一些在觀賞魚性別分辨上的技巧…
圖.文|Flair Wang
協 力|水世界.台族水族貿易.紅鱗水族.華洋水族貿易.賣魚的店
在某些情況下,觀賞魚的性別和公 / 母之間的比例,對於水族愛好者來說至關重要。特別是那些想要讓水族箱中的愛魚能夠繁殖下一代,或是想要進行種內或種間混養的飼主們。因此本文會以圖示的方式,列舉出市面上各類常見代表魚種在性別分辨上的準則,好讓水族愛好者們作為辨識的依據。

性二形
同一個物種中,兩性之間的差異被稱為性別二形性(又名兩性異形或雌雄異形;sexual dimorphism)。性二形的可能成因包括天擇、性擇和生殖選擇。大多數的兩性異形是由性擇造成的,例如雌性偏好具有特定特徵的雄性,便會造成雄性演化出誇張的形態特徵,但雌性會因為環境選擇而保持原始樣貌,如短鯛或鬥魚的體色和魚鰭表現。
最基本的兩性異形是生殖構造,也就是第一性徵,但是除了少數的大型觀賞魚如軟骨魚中的江魟(River stingray)或是卵胎生魚類中的孔雀魚(Guppy),具有清晰可見的生殖器外,多數的觀賞魚(特別是小型魚)通常並不顯著,或僅在繁殖期時才會顯露出第一性徵(如生殖乳突),因此一般要辨識觀賞魚的性別,通常會依據牠們的第二性徵,包括體型、體色、魚鰭長度或鰭面大小等特徵來判斷。
然而,並非所有物種的兩性差異程度都很高,有些魚種的成魚頂多僅有體型寬窄稍有差別而已,特別是中大型魚類如神仙魚和七彩神仙魚等南美慈鯛。此外,在大多數觀賞魚的幼魚時期,由於性徵尚未突顯出來,因此很難從外觀判定其性別,準確率也不高,必須等到牠們成長至亞成體(Subadult)階段後,才能有較高的辨識準確率。



體色
兩性在體色上的差別也被稱為性二色。一般而言,99 % 的魚類雄性體色會比雌性來得更加豐富多彩(除了淡水海龍或韋蘭提飛船這種小型迷鰓魚例外),這種特徵在慈鯛或一些小型魚種如鬥魚、卵胎生鱂魚或卵生鱂魚身上格外明顯。但對於其他多數的大型魚、甲鯰異型魚或鼠魚等鯰魚來說,體色通常不是主要的辨識要點。









體型及體長
體型也是分辨性別的要素之一。雌魚通常比雄魚體態來得豐腴,特別是成熟雌魚的腹部往往特別腫脹且飽滿,脂鯉、鯉魚、鼠魚、異型、鰍類等魚類都可以利用體型來判斷。不過在幼魚或亞成魚階段,兩性的體型差異往往並不明顯,必須仰賴其他特徵來輔助辨識。至於體長,大多數魚種的雄魚會比雌魚大上一號,但有幾類魚則例外,例如鯰魚中的鼠魚,雌魚通常就比雄魚來得大,一般認為是生殖選擇所造成;另外有些魚種體長並無法成為性別分辨的依據。

魚鰭
多數的雄魚會比雌魚擁有更為寬大的魚鰭樣式,有些種類的雄魚甚至會出現特別延伸、突出的鰭條裝飾,但有些種類的兩性魚鰭大小並無二致。另外有些魚種兩性的魚鰭形狀略有不同,例如某些脂鯉或稻田魚的兩性臀鰭以及鼠魚的腹鰭形狀不同;有些魚的公母在魚鰭顏色上也大相逕庭,如馬拉威湖慈鯛──非洲王子。










其他特徵
除了體色、體型及鰭型外,某些魚類還具有其他性徵差異,例如有些雄性鯉科魚類會在鼻頭或吻端出現追星(或作珠星;pearl organ);鼠魚中的太空飛鼠(Scleromystax barbatus)家族魚種會在臉頰兩側出現短毛狀的觸鬚等,這些都是個體成熟的象徵。另外有部分種類的雄性小型脂鯉會在臀鰭上出現俗稱的加拉辛鉤(Characin hooks),據說可以在交配時幫助固定雌魚,也可以用來辨識其性別。



個性方面
其實魚類兩性之間在性格方面也有差異,只是難以具體量化。雄性為了向雌性求偶或佔據繁殖地,通常會表現出較為顯著的地域性與侵略性,但這並不表示雌魚就一定非常溫和。為了保護後代,她們遇到其他魚類來犯時也是會拚個你死我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