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級鬥魚的品系

俗稱的「展鬥」(「展示級鬥魚」的簡稱)最早是由泰國鬥(搏)魚(Betta splendens)的人為培育過程中,以提高觀賞性為目的,所衍伸、改良而來的人工品系。經過長時間人為的育種改良工作,培育出相當多具有不同體色、紋路與鰭型的品系。目前市場上到底有哪些展示級鬥魚呢?

圖.文|Flair Wang

協 力|賣魚的店

半月鬥魚 Half Moon

  最早出現的人工品系-長鰭型泰國鬥魚也被稱為「馬尾鬥魚」或「紗尾鬥魚」,英文簡稱 VT(Veil Tail),也是市面上常見、價位最低廉的品系,市售個體體色以紅、藍等單色系為主。在愛好者不斷的努力改良下,泰國鬥魚魚鰭鰭條的展幅也越來越大,出現了尾鰭夾角小於 130 度的三角尾(Delta Tail)、大於 130 度的超級三角尾(Super Delta Tail),乃至於 90 年代終於改良出呈現 180 度如半月般的尾型而被稱為「半月型(Halfmoon)扇尾鬥魚」。直至今日,尾鰭夾角超過 180 度、被稱為超級半月(Super Halfmoon)的個體在展鬥市場上早已比比皆是,更不用說還有俗稱玫瑰尾(Rose tail)和羽毛尾(Feathertail)的特殊表現。

雙尾型皇室藍半月鬥魚
較早期改良出來的馬尾鬥魚,俗稱 VT
橘紅馬尾鬥魚
紅龍鱗蝶翼羽毛尾半月鬥魚
芥子黃半月鬥魚

短尾鬥魚 Plakat

花魚系雙尾短尾鬥魚

  另一方面,另一型態的泰國鬥魚並非朝著寬大魚鰭的方向被培育,而是仍維持著原種泰國鬥魚的型態,這一類型被稱為將軍鬥魚(Plakat)、短鰭型鬥魚或是短尾鬥魚。牠們的身形簡潔有力,在沒有飄逸魚鰭的羈絆下,展現出另一番飼養風味,魚鰭疾病罹患率的降低也讓牠們深受鬥魚玩家的喜愛。

錦鯉系短尾鬥魚
紅龍鱗雙尾短尾鬥魚
花魚系短尾鬥魚
橘金短尾鬥魚
假面皇室藍短尾鬥魚
雪白短冠尾鬥魚

冠尾鬥魚 Crown Tail
千禧年左右,在扇尾鬥魚中出現了魚鰭鰭膜削減、使得鰭條突出於鰭膜之外的變異個體。原本這類個體被資深展鬥玩家認為是一種病態而不以為意,但隨著培育個體越來越多而蔚為風潮,進而也形成了一獨立品系。這類品系被稱為「冠尾鬥魚(Crown Tail)。鰭條的分岔數量也會讓其冠尾鬥魚呈現略微不同的模樣,通常依照鰭條分岔數量可將其分為 2 岔、4 岔、8 岔、16 岔等類型,不過在正式的展鬥競賽中,鰭條分岔數並非評比的重點,體型、色彩和鰭條的完整度及平直與否,才是評審的標準。

黑金屬國王冠尾鬥魚
芥子黃冠尾鬥魚
雪白冠尾鬥魚
鳳梨黃冠尾鬥魚
白金紅冠尾鬥魚
柬埔寨紅冠尾鬥魚

巨型鬥魚 Giant Betta

  近幾年來,如同放大版展鬥的改良種-巨型鬥魚(Giant Betta)也大行其道。成體必須達到 3.5 吋(約 9 cm)長以上,才能稱得上巨型鬥魚。巨型鬥魚可能出現在上述介紹的品系中,不過目前看來,還是以短尾鬥魚居多;偶爾才有半月鬥魚;冠尾鬥魚由於原本的市場需求較少,所以巨型冠尾筆者目前還未見過。

大象鬥魚 Big Ear

  幾年前才改良出來的新品系,由於胸鰭鰭面宛如大象的耳朵一般,所以普遍稱為大象、象耳或天使鬥魚。以胸鰭鰭面面積較大且圓整的個體為佳,這種特徵目前已經廣泛出現在各種尾型身上,也是廣受喜愛的品系。

  然而究竟甚麼樣的表現可以稱為一隻優秀的展示級鬥魚呢?其實於 1967 年在美國成立的國際搏魚協會(International Betta Congress;IBC)可以提供一套標準。IBC 準則也往往成為各大展鬥競賽的評比標準,也是展鬥玩家在培育展鬥時所依循的標準。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