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霓虹燈到底應該長什麼樣子?
巧克力霓虹燈(Hyphessobrycon vilmae)也被稱為金線黑燈,是一種原產於巴西亞馬遜河流域的小型加拉辛燈魚,偶爾會出現在水族市場上。由於輸入的個體多半為野生魚,供貨不能算是非常穩定,但和其他珍稀的野生南美燈魚比起來,能見度又稍高一些。不過呢,有些魚友也許會發現到,每一批輸入的「巧克力霓虹」似乎都長得有一點點不一樣,但是又說不上來到底哪裡不一樣。

Hyphessobrycon vilmae 的模式產地位於巴西塔帕若斯河(Rio Tapajos)上游-茹魯埃納河(Rio Juruena)的馬托格羅索州(Mato Grosso)境內,體側中央有一條粗寬的深棕色至黑色縱帶從眼睛貫穿至尾鰭末端,通常在這條深色縱帶上方緊鄰著一條金橘至桃紅色的霓虹亮紋;雄魚在狀態良好時,身體上半部常會呈現較深的紅褐色,這可能是牠們被稱為「Chocolate Neon Tetra(巧克力霓虹)」的由來。

不過市面上多數以「巧克力霓虹」之名販售的個體,多半不會特別標註其產地來源,因此我們無從得知每一批野生個體究竟各來自哪一條流域。一般較常見的巧克力霓虹在體型上似乎較呈圓筒狀,雄魚眼睛的上虹膜呈現橘紅至鮮紅色,尾鰭基部隱約具有紅尾特徵,臀鰭較短且略呈三角形,另外在背鰭、尾鰭、臀鰭、腹鰭的鰭尖會呈現藍白色;反之雌魚體色便遜色一些,且腹部明顯較為臃腫。
輸入的野生魚當中還有一類常見個體的體型較為側扁,背鰭和臀鰭末端較圓滑,且魚鰭鰭面較為寬大,外緣皆鑲著藍白色光澤,而非僅止於鰭尖;脂鰭明顯呈鮮豔的桃紅色。這類型的個體也是巧克力霓虹的一種產地型嗎?還是根本是不一樣的東西?

多年前開始,其實還有另一種缺乏脂鰭特徵的巧克力霓虹(Hyphessobrycon sp. cf. vilmae “Red Tail Glass Vilmae Tetra”)也偶爾被輸入,多半被以「紅尾巧克力霓虹」或「水晶巧克力霓虹」名義販售,報單上顯示其來自申古河上游(Upper Xingu)。形態和一般的巧克力霓虹十分相似,體色雖然沒有那麼棕紅,但雄魚尾鰭基部也有兩處紅斑,臀鰭上方也具黑色陰影;不過在拍攝時便覺得牠們格外眼熟,對照上月所介紹的新魚--申古綠線琉璃燈(Hyphessobrycon sp. “GLASS TETRA ” from Alto Xingu)圖片後,發現這兩種有可能為同一種魚。

近來,貿易商在來自巴西瑪迪拉河(Rio Madeira)上游支流-阿里普雅娜河(Rio Aripuana)上游(該支流上游緊鄰茹魯埃納河)的金帶費洛塔燈(Moenkhausia phaeonota)裡,也發現有少量的巧克力霓虹燈近似個體混入其中,並取名為「血絲金線黑燈」,牠們具有較為粗黑的縱帶,各鰭也鑲上藍白色細邊。同一時間,還進口了一種標示來自茹魯埃納河的燈魚,輸入的個體體型很小,僅有兩公分,長得也和一般的巧克力霓虹十分類似,尾鰭根部也有兩顆橘紅色斑點,取名為「橘喉金線燈(Hyphessobrycon sp. Orange Throat)」;牠們是不是來自當初發表的巧克力霓虹時的模式產地呢?在缺乏明確來源的模式標本照片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在心裡打個問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