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來自印度的河中巨物
中大型鯉科是一群容易被大家忽略的魚類,可能是牠們的體色不像小型鯉科般豐富多彩,看起來和本地常見的溪魚較為類似;此外牠們的體型也較大,需要很大的水族箱或魚池來飼養。不過鯉科有 370 屬、超過 3000 個魚種,加上分布廣泛,因此魚種形態各異,值得十分飼養觀察。最近從印度輸入了幾種難得一見的中大型鯉科魚類,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花頰野鯪 Labeo dyocheilus
野鯪屬(Labeo)是一群廣泛分布在歐亞非大陸的鯉科魚類,共有一百多種,過去曾輸入的知名種類還有來自非洲的大帆五彩花鯉(L. cyclorhynchus)。牠們的身形看起來就像常見的黑鯊(Epalzeorhynchos)那類魚種的放大版,但是兩者之間的親緣關係其實並不是最接近的;野鯪屬的體型大上許多,像是這次從印度輸入的花頰野鯪(L. dyocheilus)體長就可以達到壯觀的 90 cm。該屬魚種的上唇突出,形成如肉墊般的形狀,不過牠們在水族箱中喜歡用嘴巴吸來吸去,有時甚至會去吸食一些體型較大但行動緩慢的缸友之體表黏膜,造成不良干擾,這是飼養時需要留意的地方。本種除了分布在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及尼泊爾等印度次大陸地區外,也廣泛分佈在中南半島的泰國、緬甸和柬埔寨等國家。攝影個體體長約 20 cm。

巨型墨頭魚 Bangana devdevi
和前述的野鯪屬(Labeo)同屬於野鯪亞科(Labeoninae)的孟加拉鯪屬(Bangana)中,最知名的魚種莫過於有著格外突出前額的海豚鯽(Bangana behri)了!而這次輸入的該屬魚種-Bangana devdevi 被稱為巨型墨頭魚,同樣具有類似的頭部特徵,只是彎曲角度沒有那麼誇張,牠們分布在印度曼尼普爾邦(Manipur state)境內的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以及緬甸東部和泰國西北部的薩爾溫江(Salween)流域。和海豚鯽一樣具有季節性遷徙的習性:於雨季時上溯至河川上游,乾季時在遷回到河川下游,原因可能與幼魚覓食和成魚繁殖有關。攝影體長約 26 cm,已接近該魚種的最大體長 。

黏高鬚魮 Hypselobarbus curmuca
此次自印度輸入的黏高鬚魮,為 6-7 cm 的幼魚,乍看之下像不像東南亞小波魚中的「大型紅尾剪刀(Rasbora caudimaculata)」呢?但牠們其實是種不折不扣的大型鯉科魚類,體型可以長到 120 cm 長,不過在紅皮書(IUCN)中被列為瀕危物種(endangered species)。本種棲息在泥沙底質的高地河川或水潭,食性以藻類為主,偶爾以無脊椎動物為食,人工飼養時可以藻食性沈底飼料投餵。

牛眼剃腹鯉 Salmostoma boopis
以 Salmophasia boopis(牛眼剃腹鯉)之名進口的鯉科魚類,分布在印度西高止山脈(Western Ghats)。然而有鑑於剃腹鯉屬(Salmophasia)已經變成鮭口波魚屬(Salmostoma)的同物異名,所以嚴格來說,本種的中文名應該改成大眼鮭口波魚才是。本種棲息在河川上游,體型呈紡錘狀,體色呈銀白色,體側在光線的折射下會出現一條綠色光帶。同這次自印度輸入的其他大型鯉科魚類相比下,本種體型就迷你許多,體長只有 12 cm,攝影體長約 7-9 cm。

沙昆鯉 Chagunius chagunio
沙昆鯉分布在印度北部、孟加拉及尼泊爾等地,特別的是,牠們的分布範圍銜接於中南半島及印度半島兩地之間,而且其某些外觀形態也介於南亞產的鬚魮屬(Hypselobarbus)及東南亞產的結魚(Tor spp.;也就是水族市場所稱的吉羅)兩者之間,因此被認為是在演化過程中的銜接魚種。牠們是具有相當魅力的大型鯉科魚類,銀白色的各鱗片間具有黑色色素沉澱,讓魚體呈現出立體感,魚鰭鰭面間帶有橘色色彩,另外牠們體型遠比圖片中看起來還側扁,原因可能是牠們通常棲息在高地溪流中,幼魚偏愛中等流速的水流,而成魚則偏愛水流較為急促的主流河道。其體長可達 45 cm,建議以大型的溪流布景缸來飼養,需製造水流和提供充足溶氧,水溫不宜超過 25 ℃。食性偏肉食性,主食水生昆蟲和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