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瑪燈到底是什麼?

爭鬥初期,尚未發色的體色表現

魚迷苦苦等待的愛瑪燈終於進口了!到底甚麼是愛瑪燈?愛瑪燈最早輸入的紀錄是在 2009 年某臺灣貿易商從野生進口的寶石綠魔鬼燈中所發現的,由於當時尚未完全顯色,因此並不曉得其實該魚種就是2005年發表的Hyphessobrycon hexastichos,一種分佈在巴西塔帕若斯河上游的支流-茹魯埃納河(Rio Juruena)中的新燈魚;至於很多人所好奇的俗名中 “ 愛瑪 ” 一詞的由來,應該是當時進口商以某位女性的英文名所命名的。這種長相酷似秘魯產紅線牛奶燈(Moenkhausia agnesae)的魚種,雖然在體型和體紋上皆相似 M 屬的紅線牛奶燈,但在分類上卻是䰾脂鯉屬,也就是俗稱扯旗類的一員。兩者體側皆具有六條左右的深紅色鋸齒狀縱紋,但愛瑪燈的身形較圓潤一些,體側的紋路也較為筆直;紅線牛奶燈體型稍長,體側縱紋皆由肩部起始,因此會向斜下方傾斜後再拉直而形成一個角度,這是兩者較容易辨識的外觀特徵。另外愛瑪燈較紅線牛奶燈體型小,個性也較溫和,最大體長約 5 cm左右,而紅線牛奶燈則可達 8 cm。

來自秘魯的紅線牛奶燈(Moenkhausia agnesae)身上同樣有著紅色鋸齒紋表現,有時容易混淆

  值得一提的是,愛瑪燈的體色可以在短時間內變成極為“恐怖"的血紅色,因為我原本只是將兩隻個體放在同一個攝影缸中讓牠們適應環境後等待拍照,而我則回到電腦前寫我的文章,沒想到沒隔幾小時回到魚缸前一看,哇塞!這個愛瑪燈怎麼突然細菌性出血這麼嚴重,體表都滲血了!仔細一看才知道牠們在打鬥至最高潮時,身上的紅線會變成血紅色,而且尾部也會變紅,這是在牠們鬥爭才剛開始時不會出現的現象。(我發覺我已經快要把塔帕若斯河系的所有燈魚拍齊了…)

後記:後來發現 2016 年底所輸入的愛瑪燈為巴西瑪迪拉河(Rio Madeira)上游支流-阿里普亞納河(Rio Aripuanã)所產的個體,而 2017 至 2018 年所輸入的個體為特利斯皮里斯河產(Rio Teles Pires)採集的個體,兩者在形態上(特別是臀鰭色彩)略有差異。

特利斯皮里斯河產(Rio Teles Pires)採集的個體,臀鰭色彩似乎明顯偏藍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