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個原生缸:宵裡溪上游-山上的小支流

今年台灣的原生造景玩家──陳立凡先生,以作品「宵裡溪上游-山上的小支流」首次參賽便榮獲「2019-AGA 群落生境賽事:TOP 10」以及「2019-BADC 群落生境賽事:第14名」的佳績。這次請他來分享此次作品的設缸過程以及原生造景的心路歷程…

圖.文|陳立凡

作品名稱

  宵裡溪上游-山上的小支流( The source of Taiwan’s Hsiao Li Creek – a small tributary in the mountain forest )

 

造景者

  陳立凡(水族資歷 5 年)

 

成績

  2019-AGA 群落生境賽事:TOP 10

  2019-BADC 群落生境賽事:第 14 名

 

水族箱尺寸

  120 x 45 x 60 cm  135 L

 

造景素材

  建材沙(工地常見的黑色細砂)、小石礫(野採)、石塊(野採)、荔枝葉、楓葉、台灣櫟樹枝(公園)、榕樹鬚、主木(購買)、舊黑土+培養土、苔蘚蕨類(園藝店、花市)

 

魚類

  台灣馬口魚(一枝花)、臺灣石?、圓田螺、川蜷、極樂吻蝦虎、中華花鰍

  (入魚有誤:蝦虎應為短吻紅斑吻蝦虎而非極樂吻蝦虎)

 

作品影片

群落生境造景是第一個讓我深深感動的水景,彷彿將自然水下風景搬進家中,這種景致勾起了我滿滿的兒時記憶 …

  相信大部分 6、7 年級生都有一段在溪中玩水抓魚的回憶,我也不例外。小時候我們一群小朋友會組個小小郊遊隊一同走到家附近的小溪抓魚蝦,那時年幼的我覺得小溪、山林、魚蝦就像自己的親人一樣,是如此貼近而且不可能會離開 …。當然這個天真的想法在我國小三年級後開始破滅:天然小溪被水泥灌漿整治,溪水源頭開始出現各種工廠,那些隨處可見的魚蝦似乎也跟著這些都市成長而消逝,小溪也漸漸離開了我們的遊戲清單了。

  2018年,因緣巧合下結交一些對大自然有熱誠的朋友,他們帶我走入山中溪流,幾次的溪流探險讓我瞬間回到小時候在溪邊玩水的感動。透過攝影我將這些感動都拍攝起來,除了本身喜愛拍攝美景之外,這些觀察資料也能當作造景養分 ;有空時也會看看國內外相關造景好手的作品與相關水族知識,運用這些經驗與知識來試著重塑這些小溪風景!

水下紀錄

  群落生境造景注重模仿大自然景致,人為設計部分僅占一小部分,所以看著棲地風景發想實為重要。溪中的石塊擺放可挑選不同大小石頭互相搭配,再撒入落葉、細枝與樹根就會非常逼真,反覆觀察目標棲地後,深深覺得單純只作水景感覺上少了些什麼,不如把溪邊的苔蘚、蕨類都一起做進去吧!

  以凹型構圖先畫出概念,讓水中的溪石陣列向中間凝聚,再把溪邊的倒木苔蘚蕨類都逐一設置,讓觀者能從溪邊欣賞到溪中,漸進的景致變化讓人感覺到棲地的生息。所有概念都取自野外,「師法自然」可能就是如此了。

建立初期只能靜等環境穩定,也祈禱植物能順利成長

 

約 4 個月後,茁壯的陸生植物除了美觀外,也能吸收一些水中氮、磷等等,淨化水質

  使用造景素材前,能洗的就多洗幾遍,能煮的就煮滾來(樹枝、落葉),使用上相對好用也安心些,至於太大的素材我只有稍作清洗,也有朋友會用噴燈作殺菌(好招)。

維生設備:T5 燈 X 2、MK 800 圓筒(低水位好用)、風扇、造浪器、溫度計

  設缸後我不會立刻下魚,我會觀察缸內變化數週,目測水質清澈後我會放養少量黑殼蝦測試水質,另一方面也可清理木頭樹枝上的菌膜,實在好用;這時也將植物栽種好,開始測試燈光與適應性,畢竟設備有限,能活下來的才是長久的。一、兩周後等到蝦子都沒死我就會入魚了。雖然入魚時間拉長了,但相對魚缸穩定,魚隻也較不會因緊迫或硝化菌不穩而造成傷亡。

樹枝上長出菌膜也有人說是黴,黑殼蝦會吃
豆娘的幼蟲-水蠆與黑殼蝦
台灣馬口魚幼魚

選定生物

  很多溪魚成年後不小隻,所以一開始這缸模擬的水域並不是成年後所棲的深潭,而是幼魚時所生活的淺水域,因此這裡便是牠們暫時的成長環境。除了馬口魚與石?外,還加入會清底床的花鰍、食藻的螺類,不同的生物食性也能幫助維護魚缸,也能觀察不同物種間的奇妙互動,另外我們盡可能選擇不會互食的物種。

蝦虎會驅離多數魚類但卻喜歡待在花鰍旁邊,目的是等待花鰍翻出底床小蟲

造景的維持

  群落生境缸怎麼維護?對很多人來說,一堆落葉、樹枝、石頭、底沙都容易藏污納垢,導致菌相不穩或是藻類大爆發,遇到病魚時還很難撈出治療,這是大多數人敬而遠之的原因。所以當你真的想設置一個群落生境魚缸,最好在入缸前先進檢疫缸做初步篩選治療,降低新魚入缸爆病;也需搭配少量魚口、定期虹吸換水 / 清潔、定量餵食,盡可能減少殘餌或糞便;也得克制一下不斷增加魚口的衝動。上述這些都能降低水太肥、細菌爆量、不明疾病產生的一些方式,是維護魚缸的不二法門。

陳 立凡

陳 立凡

起初因老婆的慫恿開始接觸水族,起初只是想把各種小觀賞魚放進魚缸讓全家欣賞,也沒做功課、更別提養水換水學問,所以可想而知我家的第一缸死傷慘烈…,痛定思痛後傾心學習相關知識經驗,自覺基本功課都做了差不多後,選定了“雷龍魚”作為費心研究的一門課題。後來喜歡上群落生境原生造景,讓原本都只待在家的興趣變成出外探索調查的樂趣...

2 thoughts on “我的第一個原生缸:宵裡溪上游-山上的小支流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