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台灣北部的牛屎鯽
前陣子和憩魚水族的得力小助手──阿邦,前往北部郊區的某處塘埤,來尋找一種台灣美麗的原生小型淡水魚──牛屎鯽仔。

圖.文|Flair Wang
協 力|傅安邦.憩魚水族設計
牛屎鯽是什麼?
這群台灣原生的小型淡水鯉科魚種在早期被稱為「牛屎鯽仔(台語)」。「牛屎鯽仔」 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據說是因為以前農耕時代,農夫在休息時間將水牛牽到池塘裡泡澡時,往往會吸引一大群水中的這種小魚,過來吃食牛的糞便而得名;另外台灣原生魚類大師──周銘泰先生也提出了另一個說法是:由於牠們的數量龐大,就好像早年鄉下的牛糞一樣隨處可見,所以被戲稱為「牛屎鯽仔」,而這種說法也不無可能。歡迎知道該名詞典故的朋友,跟我們分享更多牠們的故事。
俗稱的牛屎鯽指的什麼魚呢?牠們其實泛指鯉科下的一個亞科──鱊(ㄩˋ)亞科(Acheilognathinae),也稱鰟鮍亞科下,包含四個屬、七十餘個已描述種和數十個未定名種的小型魚類,分布在歐亞大陸和東亞群島。這類魚種日本稱其為「タナゴ(Tanago)」,在歐美則被稱為「bitterlings」,牠們具有獨特的生殖方式:和雙枚貝的河蚌或蜆類有著互利共生的繁殖模式。而台灣原生的牛屎鯽目前包含兩屬三種:高體鰟鮍(Rhodeus ocellatus)、台灣石鮒(革條副田中鰟鮍 ;Paratanakia himantegus)以及齊氏石鮒(齊氏副田中鰟鮍;Paratanakia chii)。其中以前兩者最為常見,而齊氏石鮒最為少見,目前僅在北部幾個零星水塘中發現。

一大清早和阿邦在集合地點會合後,兩人便一同出發前往牛屎鯽的原生地。騎了好久的車,終於來到一處鮮為人知的野塘。即使此處周圍有樹木遮蔭,但八點以後的夏日陽光仍然讓人感到炙熱難耐。據說這座野塘裡除了棲息著兩種牛屎鯽──高體鰟鮍和較少見的齊氏石鮒外,還有羅漢魚(Pseudorasbora parva)、吉利慈鯛、吳郭魚、鯽魚、大肚魚… 等等。椅凳和裝備擺好後,阿邦便拿出他的牛屎鯽專用釣具。這次採用垂釣的方式,希望能夠釣獲我們的目標魚種──齊氏石鮒。然而礙於該釣點若被有心人士獲悉之後,可能讓當中為數不多的齊氏石鮒遭到商業採集或濫採,因此在此不便透露確實地點。接下來就來看看我們釣到了什麼吧!










牛屎鯽面臨的危機

其實台灣的三種牛屎鯽目前都面臨人為開發、河道工程以及外來種入侵等生存威脅,其中主要的原因在於牠們的棲地多半為流速緩和的塘埤或小溪溝,而這些地方容易遭到開發而使得塘埤被填平,或是河川生態工程讓河道水泥化,連帶使得原本生活在泥底的共生生物--河蚌消失,進而影響牛屎鯽的繁衍。尤其是原本被誤認為是台灣石鮒的齊氏石鮒數量尤為稀少,在此次的塘埤中,牠們大約只有高體鰟鮍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的比例;產地據悉只分布在北部幾處塘埤或溝渠中,也更容易面臨環境變遷以及人為濫捕的威脅,這也是我們不透漏其產地的原因,也希望知道其分布地點的朋友們,不要輕易向其他人透漏其資訊,以免有心人士撈捕加速其滅絕危機。另外,齊氏石鮒在原生地常會與高體鰟鮍混棲,但似乎不會與台灣石鮒一同出現;由於血緣相近的兩種,若處在同一棲地可能會有雜交的問題,因此也不要將台灣石鮒或其他外來魚種放入其棲地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