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世界的魚類──霓虹燈魚
我們可以在世界上每家水族館中找到霓虹燈魚(Neon Tetra,Paracheirodon innesi;在台灣稱為日光燈(下文同),在中國則被稱為紅綠燈)。牠們養活了成千上萬的人,這些人不是繁殖,不然就是販售牠們。牠們讓水族愛好成為世界上最美好的嗜好之一:鮮豔的色彩、在水中自在嬉戲、個性平和並且讓人感到紓壓。但是今天的日光燈魚,絕對不僅如此而已…

作者|Frank Schäfer
翻譯|Flair Wang
如果您現在想去秘魯的伊基托斯(Iquitos;秘魯的第一大雨林城市,也是許多祕魯產觀賞魚的分布地和集散處),只需坐上飛機,然後舒適地旅行幾個小時即可。但在 1930 年代,這樣的旅程不僅需要花費長達數周的時間,而且還很艱辛,同時伴隨著生命危險。幾乎沒有有效的藥物能對抗突如其來的致命熱帶疾病,難怪那裡沒有觀賞魚採集者。日光燈魚是偶然才被發現的。奧古斯特.拉巴特(Auguste Rabaut)是一位冒險家和各種自然採集家,實際上,當一名印地安婦女提醒他留意日光燈魚時,他正在採集蝴蝶。拉巴特的本能讓他嗅到此處的商機。

奢華的魚隻運輸
儘管拉巴特並非一位水族愛好者,只有臨時的運輸設備,但他仍設法將 13 條日光燈魚活體成功運送到了巴黎的 Lepant 這家公司,由 J. S. Neel 收貨。Neel 賦予其日光燈魚(Neon fish)這個名字。這些魚類被賣給德國漢堡的兩位德國人──雨果.施內爾(Hugo Schnell)和沃爾特.格里姆(Walter Griem),價格高達 6,500 美元。那是 1935 年。1936 年 7 月,其中五條魚搭乘了興登堡號(Hindenburg)飛船被送到美國芝加哥的謝德水族館(Shedd Aquarium)。當時並非沒有遭受阻礙,因為飛船上禁止運輸活體動物。謝德的沃爾特.肖特(Walter Chute)將任務交給了弗雷德.科楚(Fred Cochu)。他宣稱裝有霓虹燈魚的罐子是 “ 魚罐頭 ” 便把問題給解決了。五條魚當中,只有一條活著抵達 “ 興登堡號 ” 於隔年 1937 年發生大爆炸的飛艇港口──萊克赫斯特(Lakehurst)。在這裡,日光燈魚受到媒體的廣泛好評,並特別租用了環球航空(TWA)道格拉斯 DC-3 飛機前往芝加哥。運輸費用為 3,000 美元,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昂貴的魚類運輸。

“ 受到洗禮 ”的魚
但是這隻 “ 最後的莫希干人(last Mohicans)(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大地英豪》這部電影)」” 擄獲了一名熱情的愛好者,並且得到了一個俗名:Neon Tetra(霓虹燈;德文為 Neonsalmler)。1936 年,美國當時最重要的魚類科學家之一──喬治.斯普拉格.邁爾斯(George Sprague Myers)用科學描述了霓虹燈,他從當時最重要的美國水族雜誌出版商-威廉.桑頓.英尼斯三世(William Thornton Innes III)那裡獲得樣本。反之,英因斯則從巴黎的拉巴特(Rabaut)收到了保存的魚隻。所以這就是日光燈魚首次進口的故事。邁爾斯(Myers)將這條體側帶有霓虹光帶的小型脂鯉以英尼斯之名命名為 Hyphessobrycon innesi。至於確切產地,拉巴特自然將其保密,僅說是 “ 伊基托斯周邊 ” 。

一條魚的競賽
競賽隨之展開。每個人都想擁有這條神奇的魚。魚隻的進口帶來豐厚的利潤。並且認為日光燈魚會很快被繁殖出來,然後價格大幅下降。只有第一個得到牠的人才能賺大錢。甚至還寫了一本關於這場競賽的小說:漢堡的魚類學家──維爾納.拉迪格斯(Werner Ladiges)和觀賞魚進口商 “ 漢堡水族館(Aquarium Hamburg)” 的僱員,從記憶中寫下了日光燈魚激動人心的發現歷史:「來自烏卡亞利河的浮金」 。順帶一提,德國人贏得了這場比賽…
孵化問題
但是事實證明,日光燈魚在繁殖上相當棘手。魚隻很願意產卵,但是卵無法發育。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的水族業幾乎停擺,所有關於日光燈魚的繁殖實驗,只有在可怕的戰爭結束後,水族愛好者們才能繼續進行嘗試。後來發現牠們需要非常軟的水(KH 低於 0.3 °dH)、腐植酸、pH 在 6.2 和 6.8 之間,溫度相對較低(產卵水溫 23-24 °C,孵化水溫 18-22 °C)和保持黑暗(產卵時對光線非常敏感)等條件組合,這對於成功繁殖至關重要。只要有一個參數不正確,那麼繁殖嘗試將注定失敗。

不要忘記洗手!
不僅如此,人們還從日光燈魚身上了解到水質對魚類養殖的重要性。脂鲤微孢子蟲(Plistophora hyphessobryconis)是造成一種可怕、且至今仍無法治癒的 “ 霓虹燈病 ”(它也影響許多其他魚類,但日光燈魚對其特別敏感)之病原體,可以讓所有燈魚在一夕之間全數陣亡。這種孢子蟲會侵襲骨骼肌肉,隨後導致魚隻死亡。事實證明,要想控制這種流行疾病,就必須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因此,開發出一套用來飼養日光燈魚(定期抽洗底床、頻繁局部換水)的水族箱管理流程,以控制霓虹燈病。你認為這樣的飼養管理措施是理所當然的嗎?其實當時並不這樣認為!那時仍然有很多封閉循環水族箱的追隨者,他們認為每一滴健全水族箱裡的水都是彌足珍貴的。今天,我們能夠在水族箱中飼養和繁殖許多敏感的物種,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日光燈魚上的觀察和經驗上。

人工改良品系
如今,市場上幾乎沒有野生的日光燈魚出現,99.9 % 的市售個體都是人工繁殖後代。同時,甚至還有新產地的野生日光燈魚被發現。除了原本的模式產地──烏卡亞利河(Rio Ucayali)外,在普魯斯河(Rio Purus)和普圖馬悠河(Rio Putumayo)中也發現其蹤跡。這些距離長達 1500 km 的族群在基因上是否有所差異,尚未進行研究。但可以預見的是,近年來,日光燈魚中出現了一系列著名的人工品系,例如 “ 鑽石日光燈(Diamondhead,早期被稱為藍鹵素燈)”,其具有明亮的頭部和腹部後方的紅色延伸;或是幾乎像幽靈魚一樣具有金黃透明體色的黃金日光燈(Lutinos)。這些人工育種品系也在大帆長鰭型系統下進行繁殖,其起源可能源自 1980 年代,但不幸的是(與許多人工品系一樣)在文獻中沒有記載。在任何情況下,這種異常個體的發生率增加,通常表示牠們各個物種、亞種或族群間早已經過混交。

一種 “ 金黃色 ” 寄生蟲
“ 白金 ” 日光燈不會出現在人工繁殖個體,只會在野生個體身上發現。這種金粉病(gold dust disease,非胡椒病)是一種受到會更換宿主的吸蟲(囊蚴)之幼蟲階段所感染的皮膚反應。許多燈魚都可能遭到感染。感染本身是無害的,但金黃色的魚隻體色很可能被食魚的鳥類(吸蟲的最終宿主)所吞吃。白金日光燈的後代為正常體色,因為牠們不會被寄生蟲感染。在野外,牠們會吃到被感染鳥類的糞便,但在水族箱中那並不存在。因此,我們可以假設白金個體只會出現在野生個體身上。白金個體終其一生都會維持著這種顏色,牠們的成長不會受到囊蚴的任何阻礙,可以跟正常體色的同類活得一樣久。

極具魅力的小魚
自從發現日光燈魚以來,世界產生了許多變化。伊基托斯有了一座國際機場。日光燈魚被移到另一個屬,現在被稱為 Paracheiroden innesi(霓虹脂鯉)。水族科學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知識水平,其影響力是 1930 年代的人們所夢寐以求的。但是自從發現日光燈魚以來的 78 年裡,有一件事並沒有改變:牠仍然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魚種之一,而且有無數的水族飼養者仍渴望在家中繁殖這種寶石。希望牠能長期保持這種狀態!


參考文獻|
Ladiges, W. (1973): Schwimmendes Gold vom Rio Ukayali. Wuppertal, 85 pp.
Voigt, W. (2005): Auguste Rabaut. Das Aquarium 428: 4-5
Warecka, W. (o.J.): Bunte Amazonienser erobern die Welt. Kataloge des OÖ. Landesmuseums. Neue Folge Nr. 61: 495-498
原文出處|https://www.aqualog.de/blog/suesswasser/der-neonsalmler-ein-fisch-der-die-welt-veraenderte/
很喜欢这种报道,认识观赏鱼崛起的过去
謝謝馬丁兄的支持,小編會繼續努力的,哥如果有好的稿件也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