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推薦給初學者飼養的坦湖慈鯛(上)-導讀

於非洲東部的坦干依喀湖(Lake Tanganyika)(以下簡稱坦湖),面積高達 32900 平方公里,是著名的東非三大湖之一。坦湖最為自然學家們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其中慈鯛科(Cichlidae)魚類的高獨特性與多樣性,及其所衍生出來關於物種生態學、分類學、演化學、生物地理學、生物保育學等各個生物學門的有趣議題;而坦湖慈鯛的飼養、繁殖與收集,更是許多觀賞水族玩家們所熱衷的。

新亮麗鯛屬(Neolamprologus)的坦湖慈鯛價格親民,飼養難度也較低,是最值得推薦給新手玩家們的首選。圖為該屬代表魚種之一的黃金叮噹(Neolamprologus ocellatus

  不可否認地是,儘管許多種類的坦湖慈鯛早已在國內大量人工繁殖並穩定供貨,但相較於其他常見的燈魚、孔雀魚、泰國鬥魚等觀賞魚,牠們在市場中的價格普遍較高,而易讓人有些怯步。話雖如此,流通於觀賞水族市場的坦湖慈鯛中,也有許多魚種價格平實者。考量飼育的難易度與市場價格的親民程度後,新亮麗鯛屬(Neolamprologus)是筆者認為最值得推薦給欲入門坦湖慈鯛飼育行列的玩家首選!

分類學上的未解之謎

  自19世紀以來,坦湖慈鯛一直是生物學者保持高度興趣的對象。早期關於坦湖魚類的資訊以及分類,多來自於幾位著名魚類學家像是 Boulenger、Poll、Brichard 等人所提供的魚類外觀特徵與組織構造等分類形質的描述。而在西元1990年代之後,開始有學者以分子生物學的方式來分析坦湖慈鯛的分類與親源關係,分析結果理應更可信賴。然而,在新亮麗鯛屬上面仍存在一些未解的問題。

  新亮麗鯛屬與亮麗鯛屬(Lamprologus)的分類始終難以清楚界定,所以常會有同一隻魚、但兩個屬名都有人使用的情況。亮麗鯛屬最初成立時的模式物種是原產於非洲剛果河的剛果猴頭鯛(Lamprologus congoensis)。Sturmbauer等人與 Stiassny 認為,坦湖產亮麗鯛(lamprologines)演化史上的最初祖先來源應仍來自於該湖中,而與其他非洲河產的 Lamprologus 屬慈鯛屬不同演化群,是故支持 Lamprologus 這個屬名應只侷限使用於非洲的河產慈鯛。所以,坦湖產的亮麗鯛是否在分類上應全部改成新亮麗鯛屬呢?答案似乎也不能完全肯定。

珍珠雀(Neolamprologus tetracanthus)是新亮麗鯛屬的模式物種(P / Flair Wang)

  在慈鯛的左右兩邊下頜骨間有一唇韌帶(labial ligament),而大部份種類慈鯛的唇韌帶是由軟骨所組成,但 Stiassny 發現有些坦湖的亮麗鯛裡,其唇韌帶則有骨化(ossified)的現象。新亮麗鯛屬的模式物種是珍珠雀(Neolamprologus tetracanthus),其唇韌帶沒有骨化現象,是故理論上其他屬於新亮麗鯛屬的魚種也應該是唇韌帶沒有骨化現象才對。但這些論點似乎又跟目前大家對於坦湖亮麗鯛的分類印象有極大的出入。總而言之,這都仍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才能釐清。為了讓文字簡單化避免魚友們產生混淆,以下的內容都把其他圖鑑資料上所稱的亮麗鯛屬與新亮麗鯛屬暫時合稱為新亮麗鯛屬,以便與非洲河產慈鯛作區分。

原生棲地與生態

女王燕尾(Neolamprologus brichardi)是岩棲型新亮麗鯛的代表物種之一

  專門研究坦湖生態與魚類的坦湖大師Ad Konings,針對坦湖慈鯛們本身的使用特性,而將坦湖分為數個不同的棲地(habitat)類型。不過,一般而言,新亮麗鯛屬魚類的分布棲地,主要分為兩大形式:「(1)岩石區(rocky habitat)」與「(2)空殼或泥底區(empty shells / muddy bottoms)」。

( 1 ) 岩石區棲地

  坦湖裡的地形多數與岩石脫離不了關係,在Ad Konings的分類中主要有三類型:(1)在較淺的陡石棲地(shallow precipitous rocky habitat)中,石塊互相堆疊形成無數的孔洞與縫隙,其上佈滿綠色藻類,帶來許多食物,但也帶來更多的物種競爭;(2)在較深(>20公尺)的岩石棲地(deep rocky habitat)中,岩石常被泥質底質覆蓋,因為光線到達得少,因此岩石上僅有褐藻分佈;(3)砂質與岩石的過渡棲地(intermediate habitat)中,湖底逐漸傾斜,岩石上常被蓋上一層薄薄的細砂,而此棲地也是整個坦湖中物種豐富度最高的棲地。

  棲息於坦湖岩石區的新亮麗鯛主要為俗稱「燕尾」與「天堂鳥」的魚種。這類魚種大多體型修長,尺寸通常在 10-20 cm左右,會在岩石縫隙間穿梭、覓食與產卵。因為岩石棲地的競爭大,因此,許多生存於該棲地的新亮麗鯛屬魚種往往領域性強而好鬥,但一遇到風吹草動又會靈活地反身鑽回岩縫中。此外,岩棲性的新亮麗鯛在繁殖時會把卵產在岩縫中,親魚會保護與照顧魚卵及初孵之小魚。

市場中常見的黃天堂鳥(Neolamprologus leleupi)也是屬於岩棲類型的新亮麗鯛(P / Flair Wang)

( 2 ) 空殼/泥底區棲地

除了慈鯛外,坦湖中也有許多不同種的淡水腹足類

  除了慈鯛之外,坦湖中也有許多無脊椎動物,包括淡水性腹足類(即淡水性螺貝類)。坦湖中的腹足類同樣在物種多樣性、生物地理學與物種演化等話題上吸引生物學家的注意。有些坦湖腹足類的型態與海水性腹足類相仿,具有較厚重、多刺而美麗的殼體;但也有些的外形其貌不揚、顏色灰白。根據資料,坦湖中有數十種腹足類,分屬於 AnceyaBridouxiaLavigeriaLimnotrochusMarteliaNeothaumaPaludomusParamelaniaReymondiaSpekiaStormsiaSyrnolopsisTanganyiciaTiphobia 等各屬。經由分子生物學的分析,生物學家們發現坦湖產的腹足類各屬可以分為四群,分別為屬於 Syrnolopsidae 科底下體型迷你的種類、棲息於水域泥質與砂質底層的種類、棲息於坦湖沿岸岩石上的種類、以及棲息於沿岸(包括岩岸與砂岸)的 Lavigeria 屬種類。其中,坦湖螺(Neothauma tanganyicense)是該屬中唯一的物種,也是目前記載裡坦湖中最大型的腹足類(成體殼寬約4-5公分,殼高約 6 公分),廣泛分佈在坦湖水深可達數十公尺以下的水域中。坦湖特殊的水質,讓腹足類死亡之後其以鈣為主要組成的外殼得以長時間完整保存。因此,在有大量分布坦湖螺的湖底水域,同時也會有大量的空螺殼存在,甚至形成一整片的空殼床。

躲藏於空貝殼中的九間貝(Neolamprologus multifasciatus),只露出一小截尾巴

  根據 Ad Konings 於野外實際觀察,空殼區棲地可以依螺殼分佈的密度分為三類型,分別為:(1)空殼大量成片累積,整個空殼床甚至可達數公尺厚、綿延數公里長;(2)空殼成稀疏的堆狀分佈,分布於岩石區附近;(3)零星的空殼散佈在泥質或砂質底質上。許多坦湖的動物都會利用這些空殼所製造出來的孔洞與縫隙,但是,只有尺寸夠大的空殼(以 N. tanganyicense 為主)所製造出的「洞」才足夠大到讓慈鯛利用的;換句話說,也只有一部分體型較小的新亮麗鯛魚種,才能有效利用這些空殼所製造出來的空間。而會利用這些空殼的慈鯛,也就是俗稱「貝魚」的魚類們。就跟岩縫對於岩棲性新亮麗鯛的重要性一樣,空貝殼不只是貝魚平常遇敵躲藏的地方,也是牠們的領域,更是牠們繁殖產卵的重要場所。

  此外,在坦湖中尚有另一常見的棲地類型,即泥質的底質,分布在水深數十公尺下的地方。但與一般「爛泥巴」的概念不同的是,坦湖的泥質底質常與細砂混合,形成十分堅硬的構造。而在新亮麗鯛屬中也有兩個同樣被稱為「貝魚」的物種會在這樣的泥質底質中,挖出約直徑 1 公分、深度 10 公分左右的洞穴並利用。

藍眼貝(Neolamprologus signatus)在原生地中是生活於泥質底質的洞穴中

飼養與管理

  基本上,只要掌握以下的要點,新亮麗鯛通常十分容易飼養,甚至在同種雌雄魚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是可以水族箱中直接繁殖下一代的。

( 1 ) 水質

不論是缸底的細珊瑚砂或空螺殼,都有助於維持弱鹼性的飼育水質

  在飼養坦湖慈鯛時,調整飼育水質至接近原生水質是較為理想的方式。如前所述,坦湖的水質屬高硬度的鹼性水質,根據資料,其中陽離子部份依序為鈉(Na+;佔約30%)、鎂(Mg2+;約30%)、鈣(Ca2+;10%)與鉀(K+;25%)離子;而陰離子的部份則主要為碳酸根(CO3-2;佔約 60%)、氯(Cl;25%)、硫酸根(SO42-;13%)與矽酸根(SiO3;2%)離子;水溫約為 23-27 ℃左右;pH 7.5 至 9.4;GH為 160-322;KH為 179-240。

  要在水族箱中模擬出坦湖水質的飼育水並不困難,使用海鹽、市售慈鯛鹽,甚或化工行可購買得到的鈣、鎂鹽類粉末等,都是許多玩家常用的方式。但使用這些物質之前,最好了解自身所處地區的自來水質,才容易決定前述物質的用量。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為帶有高溶氧、高硬度的鹼性水質,在飼育坦湖慈鯛時,需要效果絕佳的過濾系統來擔負起水質處理的工作,將飼養過程中殘餌、糞便、魚屍等所帶來的含氮廢物,迅速藉由建立完善的硝化系統進行 NH4+ à NO2à NO3的一系列反應以淨化水質。若水族箱中的硝化系統建立不好完善,因為鹼性環境中較多的氫氧根離子(OH)(與相對較少的氫離子(H+))會讓水中來不及分解,而對水生生物毒性較弱的銨(NH4+ )會轉變為高毒性的氨(NH3 ),進而造成缸中魚隻中毒。

  「究竟,飼養坦湖慈鯛時,使用何種過濾系統才是正確?」這並沒有正確答案,上部滴流式、沉水馬達式是一般玩家較常使用的方式,但只要所使用的過濾系統可以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即是一個適合的過濾系統:(1)能有效分解魚隻所產生的有機廢物;(2)能有效緩衝水質;(3)能帶給水族箱足夠的溶氧。

( 2 ) 空間與環境設置

新亮麗鯛具有較強的競爭性與領域性,在空間與食物的提供上需多費心

  一般而言,大部份新亮麗鯛的體型範圍廣,從5公分以內者至近20公分者都有,因此飼養所需的水族箱尺寸得依飼養的魚種、密度以及實際可擺放水族箱的家中空間來決定。不過,較大的水族箱相對具緩衝水質的能力也較強,在實際操作上也有助於讓魚隻狀況穩定。若飼養的是5公分(含以下)左右的貝魚,使用市售一呎或一呎半缸,即可飼養約一對或一公兩母的數量;若體型較大的魚種或是欲飼養數量較多個體的話,則必須考慮使用兩呎甚或以上的水族箱。

飼養岩棲類型的新亮麗鯛時,可以大量石材堆疊的方式製造出縫隙給牠們

  此外,考量到牠們通常具有較強的領域性與競爭性,同時為了兼顧水族箱整體的美觀與獨特性,水族箱空間中擺設與造景可以參考其原生環境的狀況。簡單來說,若飼養的是岩棲類型的燕尾或天堂鳥,即可利用大量石塊互相堆砌,製造出各種大小不一、分佈四處的洞穴與孔隙提供給魚隻躲藏、活動與繁殖;而若飼養的是會利用空貝殼作為棲身與繁殖之所的貝魚,取而代之地,會以設置數個尺寸大小適合的空貝殼為主,貝殼數量的多寡取決於飼養的魚種數量,通常可利用的空貝殼(指的是大小適合、魚隻可完全利用)數量最好等於或大於魚隻的數量。

飼養貝魚類的新亮麗鯛時,務必提供大小適合的空貝殼予其利用

至於空貝殼的來源,市面上偶爾可見號稱來自於坦湖的原生貝殼,對於狂熱到想把自己的水族箱完全模擬成坦湖般的玩家來說是一個選擇;但相較之下,一般水族館、手工藝品店裡就購買得到的海水貝類貝殼,不僅更容易取得,在價格上也更親民些。

  在過去,飼養包括坦魚與馬拉威湖(Lake Malawi)產慈鯛時,常鋪設白色的粗珊瑚砂作為底床。雖然。這應是考量到魚隻所需的鹼性與高硬度環境,但這其實不利於讓魚隻利用。是的,坦魚是會利用底質的!底質提供某些種類的坦魚主要食物來源,或是某些坦魚主要的繁殖床。而以新亮麗鯛而言,常見牠們為了建立與佔據地盤挖掘底質、改變底質樣貌,有些貝魚類甚至也會把貝殼埋於底質中只露出殼孔供其進出而已。粗珊糊砂粒徑過大,不利於魚隻進行這些行為。

  現在,隨著原生地狀態資訊的流通,越來越多的坦魚玩家常會選用粒徑代碼為「0 號」或「3 號」(粗徑約 1 公厘以下)大小的砂來作為坦缸的底質。而砂本身的種類,則依個人喜好可以選擇珊瑚砂、美國矽砂、荷蘭矽砂等。不過,有一點是必須注意的。由於許多坦湖慈鯛挖掘與改變底砂樣貌的行為明顯,因此在設置缸中的岩石擺設時,請務必要記得先將岩石小心輕放固定於水族箱底的玻璃上,再舖上底砂,以免在魚隻改變底砂樣貌時,造成岩石移動或垮下而撞破玻璃。

貝魚之間佔領與競爭空貝殼是很正常的事情
包括新亮麗鯛在內的慈鯛,會利用魚鰭掃動與嘴巴含吐的動作來挖掘底質,進而改變底質樣貌

  「燈魚搭配水草、坦魚搭配石頭」似乎是個不變的道理。的確,在坦湖大部份深度較深的岩石區與空殼/泥底區棲地中,並不見水生植物的存在。同時,因為水質的關係,許多的水草不易生長順利。不過,如果有些人不習慣整個水族箱中僅充斥底砂與石堆的冷冽感的話,是可以在坦魚缸中試著種植水草的。

  金魚藻(Ceratophyllum sp.)、水蘭(Vallisneria sp.)、眼子菜(Potamogeton sp.)等水生植物,雖然僅會出現在坦湖中深度較淺的泥底型沿岸區域,但能夠忍受坦湖水質的它們,理論上應可應用於坦鯛中來增添些綠意的。不過,同樣要注意的是,新亮麗鯛們挖底砂的行為會讓水草無法順利穩定長根於底質中,甚至三天兩頭就飄出水面而難以固定。因此,若要嘗試在坦魚缸中種植水草,佈置環境時可以試著先把水草種植於盆中,整盆置於水族箱內,四周再以岩石圍繞壓緊,最後才舖底砂。光線對於只以岩石作為造景的坦缸而言並非必須,反而相對稍弱的光線有助於坦鯛穩定與出色;但若是有在缸中種植水草的話,勢必就得調整光源以符合水草所需。

在坦魚飼養缸中種植水草有助於賞心悅目,但因為水質與慈鯛行為的關係,在水草種類與種植方式上必須特別注意

( 3 ) 食物

新亮麗鯛屬的魚類均為肉食性,在飼養時可直接投以容易取得或培養的活、生餌,例如冷凍豐年蝦

  坦湖慈鯛種類繁多,食性與覓食行為也各異。不過,新亮麗鯛屬的魚種則均為肉食性,以浮游動物、小型無脊椎動物及魚類為食。在水族箱中飼養時,可以投以水蚤或冷凍豐年蝦。此外,新亮麗鯛們對於人工飼料的接受度也頗高,而市面上也有多種人工飼料配方是專門為坦湖慈鯛所設計,對於飼主而言十分方便。

圖.文 | 吳瑞梹(國寶)

rb5_wu

rb5_wu

吳瑞梹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博士,專長為水生生物學、環境生態學、水產養殖學等。曾任職於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國家衛生研究院與臺灣大學等多所學術研究單位。具有數十年的水族生物飼養觀察經驗,長期參與水族攝影、出版與推廣的工作,並曾受邀至多所學校社團與年度觀賞魚博覽會中進行演講,分享經驗。作者創作無數水族圖文,散見於國內各大水族出版刊物之中;並著有《魚菜共生自學指南》、《燈魚圖典》、《坦干依喀湖的亮麗鯛》等多本書籍。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