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輸入的一些中國原生魚類

中國大陸其實有許多原生淡水魚具有不錯的觀賞價值,不過由於環境汙染和人為開發,加上不論魚體體積大小都可以抓來吃的習慣,有很多魚種其實都已經處於瀕危狀態,如果再用錯誤的方式來飼養觀賞,其實對牠們的處境是有些雪上加霜的…

過去被稱為「西藏豹鯰」的厚唇裸重唇魚(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其實並不是一種鯰魚,而是一種鯉科魚類,因此應改名為「西藏豹鯉」比較合適。本種分布在黃河及長江流域的上游高原地帶,體長可達 60 cm
中華金沙鰍(Jinshaia sinensis)為爬鰍科金沙鰍屬的魚類,分布於中國長江中上游的四川、貴州等地。底棲性,一般喜生活於急流中
長薄鰍(Leptobotia elongata)為輻鰭魚綱鯉形目沙鰍科薄鰍屬魚類,分布於金沙江水系、長江中下游、岷江、嘉陵江、沱江、渠江和涪江水系的中下游,底棲型,屬肉食性,體長可達 50 公分
犁頭鰍(Lepturichthys fimbriata)為平鰭鰍科犁頭鰍屬的魚類。分布於中國金沙江水系。底棲型魚種,以石頭上的藻類為食,需氧量高,最大體長約 18 cm
白化的短頭梭鲃(Luciobarbus brachycephalus)其實不是中國原生鯉科魚類,其原生種棲息在歐亞交界的裏海附近,只是在中國被繁殖作為食用魚而和其他原生魚一起輸入,體長可達 60 cm 以上
叉背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furcodorsalis)是一種生活在廣西溶洞裡的鯉科洞穴魚。由於棲息地缺乏光線,因此眼睛和體色退化,並且演化出頭部凹陷及背部隆起等怪異面貌。這類洞穴魚有許多種類和型態,依照光線的缺乏程度,其體色的眼睛的退化程度也有所不同
紅月鱧又名珍珠赤雷龍(Channa asiatica Red spots),這種紅色型個體據說為分布在中國廣西的類型,擁有更高的觀賞價值,一般的類型在台灣俗稱七星鱧或鮕鮘
俗稱虎皮巨鯰或虎皮鰍的擬鯰高原鰍(Triplophysa siluroides),分布在黃河上游,喜歡棲息在緩流底部,肉食性,體長可達 50 cm。由於肉質鮮美,因此過度捕撈也讓牠們的野生數量大幅下降
銅魚(Coreius heterodon)為輻鰭魚綱鯉形目鯉科銅魚屬的魚類,由於體色呈古銅色而得名。分布在長江流域,且為高經濟價值的食用魚,但由於大壩的興建影響其繁殖,加上過漁,導致野生數量銳減,目前所見個體多為人工繁殖種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