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躍動的音符-五線譜鯽

近無意間在水族館看見了疑似是五線譜鯽的幼魚形態,覺得相當有趣,索性來介紹一下牠們好了!

  五線譜鯽(Desmopuntius johorensis)又稱五線鯽或四線鯽,過去被歸類在小鲃屬(Puntius)這個東南亞產小型鯉科的分類垃圾桶裡,直到2013年Kottelat才把這群身上有著許多直紋或橫帶的東南亞產小型鯉科獨立出來,放到Desmopuntius這個新屬中;屬名Desmopuntius 是由“desmotes”+“puntius”所組合而成,而希臘文“desmotes”是囚犯的意思,表示這群魚身上的黑色條紋就像穿了囚服一樣,看起來既貼切又令人發笑。

體長約3 cm的五線譜鯽(Desmopuntius johorensis)的幼魚型態,體側有明顯的垂直橫帶
體長約 5cm的五線譜鯽(Desmopuntius johorensis),身上的垂直橫帶已經逐漸轉變為水平縱紋
完全成熟的個體,已經成為真正的五線譜鯽了

  Desmopuntius目前有7個有效種,其中有4種身上的條紋為橫帶(垂直狀),另外3種為縱帶(水平狀)。垂直條紋的魚種在水族市場多半被以X間鯽稱呼,例如五間鯽(Desmopuntius sexazona);而水平條紋的則被稱為X線鯽,如本文的主角-五線鯽。該屬中這三種體側分布有數條水平縱紋的魚種都有一個特色,那就是牠們的幼魚體紋和成魚階段截然不同:幼魚身上會有4條垂直帶紋,但是隨著成長,在標準體長2-3 cm的階段時,垂直帶紋會慢慢轉變為水平狀;到了4 cm以上時,體紋已經完全呈水平狀,並且成體最後會在體側出現5-6條水平紋路,看起來就像五線譜一樣,十分特殊!但是呢,在馬來西亞和印尼的黑水河中還有一種被稱為金線鯽(Striuntius lineatus)的魚類,跟本文主角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幾年前曾經誤以Osteochilus pentalineatus(五線紋唇魚)名義輸入台灣,但其實牠們並非Desmopuntius屬的魚種,而是被歸類在Striuntius這個單種屬中。最明顯的區別在於五線譜鯽嘴邊有兩對鬚,在餵食的時候可以更容易發現牠們會伸出那兩對鬚來感測食物;而金線鯽嘴邊通常沒有鬚或僅有一對鬚,此外Striuntius屬的金線鯽幼魚身上並不會呈現垂直條紋。

  然而,這三種體側帶有數條縱紋的魚種要怎麼區分呢?以成魚來說,六線鯽(Desmopuntius gemellus)體側的黑線數量雖然和五線鯽相近,都有5-6條,但紋路較細窄,且僅分布在印尼蘇門答臘;三線鯽(D. trifasciatus)身上的條紋最少,僅有3-4條,分布在婆羅洲;至於五線鯽分布最廣,從泰國南部、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到婆羅洲都有其蹤跡,模式產地在馬來西亞南部的柔佛州(Johor),這也是其種小名johorensis的由來。這三個近似種的幼魚不容易區分,不過在水族館中發現的這群幼魚據說來自馬來西亞,且對照好友林潮湧先生以前張貼的五線鯽成長體紋比對圖後,應該就是五線鯽沒錯。

五線譜鯽(Desmopuntius johorensis)的成長體紋變化

  這一屬(包括金線鯽在內)的魚種在原生地多棲息在黑水沼澤或水流和緩的黑水小溪中,有時水中酸鹼度可能低到僅有pH3-4左右,所以在飼養時應盡量將水質調整為弱酸性軟水為佳。牠們很容易飼育,個性活潑,對各種常見餌料幾乎都能接受,也能飼養在水草缸中。五間鯽類體型較小,最大約 5-6 cm;五線鯽類體型稍大,可達 7-8 cm。

金線鯽(Striuntius lineatus)和五線譜鯽十分相像,但吻部無鬚,也被歸類在另一屬當中
當飼主投餌在水中時,便很容易觀察到五線譜鯽(Desmopuntius johorensis)會伸出他們吻部的兩對觸鬚來感測食物,而這兩對鬚也是他們與金線鯽之間的最大差別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