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妝艷抹的辣妹-可卡燈
過去介紹過許多南美燈魚,但是對於可卡燈(Kogal Tetra)這群南美小型脂鯉卻從未有系統地介紹過,原因是這兩年來魚商積極開發巴西塔帕若斯河(Rio Tapajos)上游流域,也使得水族市場上一時之間突然出現了許多長相相似但身世未明的可卡類燈魚,在魚商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出口或進口的是什麼魚種的情況下,只能等待情況明朗一些後,才能做出較準確的判斷。

圖.文|Flair Wang
「可卡」一詞的由來
台灣最早輸入可卡燈約莫在 2007 年左右,最早問世的種類有鑽石可卡燈(該俗稱已被廢棄不用,可能是現在的黃金可卡燈或粉紅鑽石可卡燈)和藍眼可卡燈(年代久遠、身分不明,推測可能是目前被稱為藍月可卡燈的魚種)。隨後在 2007 年底,第三種可卡燈被輸入,取名藍眼胭脂燈,也就是目前被稱為紅唇可卡燈的種類。
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這群擁有大眼以及水藍色虹膜的南美小型脂鯉,在甫輸入時,便被以 Kogal Tetras 稱之。Kogal 一詞源自 kogyaru 的日本音譯,kogyaru 為 kōkōsei gyaru(高校生ギャル, ” high school gal “)的簡稱,字面意思是「高中辣妹」;但該名詞其實指的是當時一種日本年輕女孩的流行文化,也就是我們俗稱的 109 辣妹。在日本流行歌手安室奈美惠以及時尚雜誌的帶動下,日本女孩模仿起這位來自沖繩、皮膚黝黑的女星裝扮,紛紛將自己的皮膚曬成古銅色,塗上白色的眼影和唇膏,並穿著短裙水手服以及泡泡襪出沒在東京澀谷的 109 百貨,而有 109 辣妹之稱。之後國人便將 “ Kogal ” 一詞音譯成為「可卡」,這就是這群燈魚被稱為 「可卡燈」的由來。
可卡燈剛進口時,其實大家對牠們知之甚少,甚至不清楚牠們應該要歸類在哪一個屬別中;隨著資訊越來越發達,近幾年來陸陸續續有一些可卡燈被科學描述後,我們才知道牠們多為直線脂鯉屬(Moenkhausia)的成員。早期的可卡燈種類很少,但近幾年來突然增加了許多來自塔帕若斯河上游的魚種,牠們的共通點都有一雙瞳鈴大眼、藍色或綠色的虹膜,最大體長約 8 公分左右,連同最近在申古河上游流域所發現的幾種藍色大眼燈魚(俗稱 XX 翡翠可卡燈),也都被歸類在可卡燈的範疇裡,因此可卡燈家族可說是越來越熱鬧了!關於那幾種分布在申古河上游的翡翠可卡燈魚種,可以參考今年五月的新魚快訊,本文就不多加介紹了,此次我們將注意力放在塔帕若斯河上游的藍眼/鑽石系列可卡燈身上!
▍黃金可卡燈 Moenkhausia sp. Golden Kogal Tetra
最早被稱為可卡燈的代表種之一,分布在巴西塔帕若斯河上游支流,目前尚未被科學描述。擁有水藍色虹膜,身體底色隨著情緒、魚齡及飼養方式的不同,而有著金黃、鵝黃或橘黃色的表現,此外體表會散發出美麗的水藍色光澤。有趣的是,其身上有部分鱗片會帶有程度不一的黑色素沉澱,因此會帶給人一種「斑駁」或「掉鱗」的印象。牠們最早是以野生採集個體進口,但數量並不穩定,以至於後來台灣南部有業者將牠們成功人工繁殖以供應水族市場的需求;但隨著前幾年原產地再度開發,野生魚再次被引入市場,甚至還有白金型個體出現後,對人工繁殖個體的需求量便大為減少。

▍藍月可卡燈 Moenkhausia sp. Blue Moon Kogal Tetra
除了底色不同外,藍月可卡燈幾乎和黃金可卡燈或粉紅鑽石可卡燈沒什麼兩樣,特別是牠們在幼魚時期體色表現並不明顯時,會有辨識上的困擾。藍月可卡燈的虹膜顏色為藍中帶綠,頭部通常帶有較明顯的黃色,身體則呈粉紅色;鰓蓋後方有一顆向後傾斜的肩斑,身體中央隱約有一黑色縱帶但並不顯著,腹部有著數條模糊的黑色鋸齒狀縱紋,並且在背鰭、腹鰭和臀鰭前方的第一根硬棘為黑色,脂鰭多為白色。整體來說,藍月可卡燈與稍後介紹的粉紅鑽石可卡燈最為相似,但從魚鰭上的特徵可以明顯區分出兩者的不同。

▍粉紅鑽石可卡燈 Moenkhausia nigromarginata / Diamond Pink Kogal Tetra
由於紅月可卡燈的大受歡迎,加上可能在原產地混棲的關係,有時巴西魚商也會打著「紅月」的名號出口,但實際上進口來的卻是粉紅鑽石可卡燈或是其他魚種。由於體色相近,加上本種在幼魚時期體色常呈青綠色而非呈粉紅色,因此常和藍月可卡燈混為一談;成魚體色除了較為粉紅之外,其體軸的黑色側帶也較為明顯,體側的之字形鋸齒紋範圍會延伸至身體上半部,並且在背鰭、脂鰭和尾鰭上通常會呈粉紅至橘紅色,而在身體下半方的胸鰭、腹鰭和臀鰭則呈現淡藍色,並且鰭緣為黑色,和藍月可卡燈僅在魚鰭前方呈現黑色有明顯差別。有鑑於此,綜合體色、體紋及臀鰭特徵表現,其實粉紅鑽石可卡燈才比較符合 Moenkhausia nigromarginata 這條魚的文獻描述(種小名 nigromarginata 即為 nigro(黑色)+ marginata(邊緣)的結合,指的就是腹鰭與臀鰭的鰭緣特徵)及模式標本外觀,而非原本認為的藍月可卡燈。

▍紅鑽可卡燈 Moenkhausia sp. Scarlet Moon Kogal Tetra
去年以 Scarlet Moon Kogal Tetra(猩紅月可卡燈)之名輸入的紅月可卡燈。原本聽到「紅月」二字時並沒有多想,第一印象該魚應該就是 2014 年才發表、分布在茹魯埃納河(Rio Juruena)的 Moenkhausia rubra(種名 rubra 為紅色之意),只是養了一陣子發現怎麼和印象中紅月的樣貌有點不太一樣,除了體色呈現較深的赭紅色外,體紋特徵和藍月可卡燈那類型的魚種較為相似,鱗片上有黑色素沉澱,並在不同角度的光線照射下會出現零星的鑽石鱗表現。此外,對照發表文獻的模式標本圖後,發現這種紅月可卡燈的體側縱帶並不明顯粗黑、尾鰭也並無特別鮮紅,且脂鰭多為白色而非紅色,因此推斷可能是另一尚未描述的魚種,在這裏暫以「紅鑽可卡燈」稱之,以示區別。
▍紅月可卡燈 Moenkhausia rubra
大約在前年才開始出現在水族市場上的新種可卡燈,香港稱之為「霓虹幻眼可卡燈」,在日本被稱為 Scarlet Moon Kogal Tetra II(紅月可卡燈二型),成體偏向櫻桃紅的體色和一型的紅鑽可卡燈有所不同。本種具有水藍色的虹膜,體軸有一條粗黑的縱帶從圓形的肩斑後方一直延伸到尾鰭中央,體表鱗片較為光滑素淨,無斑駁的黑色紋路,除了背鰭和尾鰭具有較明顯的紅色色彩,其他魚鰭多為透明無色;然而本種體色變化頗大,幼魚時期體色並非呈現紅色,而是偏向黃綠色,只有背鰭和尾鰭會有較多的紅色著墨。此種「紅月」相較之下比較符合 Moenkhausia rubra 該魚種的論文描述,因此暫以此學名標記。由於本種體色紅艷亮麗,因此深受燈魚迷喜愛,唯目前進口數量仍稀少且不穩定,另外本種也有白金型個體出現。
▍紅唇可卡燈 Moenkhausia cosmops
在 2007 年該魚首度被引進水族市場沒多久的同年便被發表,是一種具有尾斑類型的可卡燈。本種的美麗除了牠們的水藍色眼影外,還在嘴上塗了紅色唇膏並擦了一點腮紅,難怪在進口之初會被稱為「藍眼胭脂燈」。身上帶有淺褐色鱗片,眼睛後方至尾柄處有一道淺色亮帶,緊鄰其下方則常可見一道寬闊的黑色暗帶,尾鰭基部的中央有著一顆醒目的圓形黑斑,情緒激動時,黑斑範圍也會擴大至尾鰭上。由於牠們的食慾很好,有時在人工飼養環境待久了,會因為飼主的過度餵食,導致個體過於肥胖而有失其美感與體色,這是必須要注意的一點。

▍閃鱗可卡燈 Moenkhausia sp.
其實在牠們還沒被燈魚迷稱作閃鱗可卡燈之前,筆者就曾經在進口的野生黃金可卡燈裡發現過此魚的蹤跡。這種尾斑類可卡燈乍看之下就像是缺乏紅唇紅鰓的紅唇可卡燈,不過牠們的上虹膜為金紅色、下虹膜為藍色,和全藍眼的紅唇可卡有所不同;此外其橫向的肩斑上方會有一小排藍色亮點沿著身體排列;臀鰭前端的鰭條較長,因此會形成一種鈎狀的感覺。和紅唇可卡燈一樣強健易飼,須留意餵食過多導致身材走樣的問題。
除了上述魚種之外,還有一些混雜在其他可卡燈或其他燈魚一同進口的可卡類型燈魚,至今仍妾身未明,只能等待日後有更多樣本輸入再來比對了!
飼育管理

可卡類燈魚基本上都算是強健易養的魚類,不過有鑑於牠們的最大體長通常可達 6-7 cm 以上,加上游泳能力強,因此建議飼育水族箱寬度不應小於 3 呎(90 cm)。缸中可密植水草,除了美觀外,還可供其躲藏及繁殖之用;只是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尾斑類的可卡燈(如紅唇可卡燈)比較會啃食水草的嫩芽,在放入水草缸之前須審慎考慮。雖然可卡燈看起很勇健,個性大剌剌的樣子,不過如果將牠們放入空間狹窄的新環境中,牠們可能會變得相當神經質,並四處橫衝直撞,而把自己搞得傷痕累累。在開闊且游動空間充足的水域中,能夠讓這些燈魚展現出最好的一面。可卡燈類和其他燈魚一樣生活在弱酸性軟水中,相較之下較能忍受高溫,但水溫仍不宜超過 30 ℃,建議保持在 26-28 ℃ 較為適當。在餵食方面則不需太過擔心,因為牠們相當不挑食,一旦熟悉環境後,不論顆粒、薄片或沉底飼料,或是豐年蝦、赤蟲及白蟲等生餌或活餌,都能很快接受。只是餵食量需控制,以免造成魚隻身材走樣,進而影響到牠們的健康。
協力廠商|大里哲園水族.紅鱗水族.華洋水族貿易.萬沃水族貿易.瀧水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