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絕種的紅尾黑鯊

體色黑紅對比鮮明的紅尾黑鯊,在一般人眼中是再普通不過的淡水觀賞魚但是你相信嗎?這數十年來牠們在其自然分佈領域內幾乎滅絕

水族貿易市場流通的紅尾黑鯊多半是體長約 3 cm 的幼魚,體色尚未完全展現

圖.文|Flair Wang

協 力|紅鱗水族

紅尾黑鯊產地分佈圖

  對比鮮明的色彩、如黑絲絨般的身體及鮮紅的尾鰭,使得紅尾黑鯊(Red-Tailed Black Shark;Epalzeorhynchos bicolor)這種中型鯉科魚類,宛如身著黑色晚禮服般高雅動人,看起來也比其他淡水魚更像海水珊瑚礁魚類。這些絢麗色彩也使牠們成為一種極受歡迎的水族觀賞魚,並且在水族貿易市場中始終保持低廉的價格,在早年的水族館中更是常見的魚種。但是只有極少數的水族愛好者知道,數十年來,紅尾黑鯊在其自然分佈領域內幾乎滅絕。

分布

  Malcolm SMITH 在1921年時發現此魚,在 1931 年時將其命名為 Labeo bicolor(雙色野鯪),模式產地位於泰國中部 Paknampo 附近的昭披耶河(Chao Phraya River)中一條很小的支流。

  史密斯在描述此新種時寫道:「此魚在泰國中部的博拉碧沼澤(Boraphet swamp)及其支流中很常見。據報導,在 Hangkraben 有時也很常見,其次是大城府(猶地亞;Ayuthia),而且遠從昭披耶河往南至曼谷的區域也能發現其行蹤。此魚的最大標準體長可以達到 12 cm,在 Paknampo 地區被叫做禮服魚。牠們的體表呈現非常均勻如絲絨般的黑色,大部分的尾鰭和胸鰭卻呈現出醒目鮮豔的橘紅色,使牠們成為泰國眾多擁有迷人色彩的鯉科魚類中最漂亮的魚種之一。」

  直到 20 世紀 50 年代,這種極其迷人的魚才正式被引進水族箱中,但最初的喜悅很快就消失了,因為紅尾黑鯊常表現出某種〝反社會〞行為。牠們同種之間常會互相追逐,甚至會對其他魚種造成侵擾,時常成為水族箱中的小霸王;但有時牠們又顯得異常平靜,能夠與多數魚種相安無事的相處。儘管水族玩家們對於紅尾黑鯊的看法始終褒貶不一,但由於其迷人的色彩,使得牠們在觀賞魚中始終都是佼佼者。

成熟的紅尾黑鯊標準體長可以達到 12 cm,十分美麗
紅尾黑鯊以附生於水中物體表面的藻類或生物薄層為食(但不會啃食藻類),因此在水族箱中不時可見牠們常沿著流木表面搜索食物
在飼養過程中時常可見紅尾黑鯊們互相追逐甚至打鬥的畫面,建議最少需以 4 呎(120 cm)以上長度的水族箱來飼養牠們,以確保牠們有足夠的活動空間並減少其鬥爭

極危物種

  1927 年,為了擋住水流使其形成一個湖泊,以捕捉到更多的魚(CHAICHANA & CHOOWAEW, 2013),在博拉碧湖(即:博拉碧沼澤)修建了一個大壩。在 1970 年時又建了一個大壩;到了 1993 年,大壩的高度增加到 24 米(SRIWONGSITANON et al., 2007)。紅尾黑鯊究竟是什麼時候才從這個地區消失的並沒有被記錄下來,但是幾十年來紅尾黑鯊全都是依靠人工繁殖個體來進行交易的。直到最近在美功河(Mae Klong)下游才又採集到了一個樣本,但這裡是否還有其他紅尾黑鯊的野生種群存在,我們還不能確定,牠們依然被視為極危物種(CR;critically endangered species)。

成年紅尾黑鯊的雄魚(前者)體型通常略比雌魚(後者)小一些

  紅尾黑鯊在水族箱中的成功繁殖案例還未聽聞,過去市售的個體多半是觀賞魚繁殖場以激素催熟的方式進行人工授精所繁殖出來的。可惜的是,目前已知僅有德國繁殖場仍繼續繁殖紅尾黑鯊,過去常來自東南亞觀賞魚繁殖場(如印尼)的紅尾黑鯊則已斷種。希望將來能有更多觀賞魚繁殖場願意繁殖這種迷人的魚種,因為水族貿易活動是最有效、同時也是防止此物種滅絕唯一的可行手段。

參考資料|https://www.aqualog.de/en/blog-en/the-red-tailed-black-shark-epalzeorhynchos-bicolor/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