礫石河床中的隱士|裸身鰕虎

裸身鰕虎屬(Schismatogobius / Dwarf dragon gobies;又稱裂身鰕虎屬)是由一群小型、體長僅有 3-5 cm 長的淡水蝦虎魚所組成。由於這些小魚缺乏食用經濟價值,加上牠們喜歡在底砂上挖洞躲藏,讓人難以發現,因此對牠們的研究仍舊匱乏。然而,最近已經有許多物種被科學描述了。

作者|Frank Schäfer

翻譯|Flair Wang

  該屬成立於 1912 年,原本已有 10 個種類。到了 2017 年,該屬的物種數量激增。在從巴布亞新幾內亞到薩摩亞的物種修訂中,先描述了 7 個新物種,不久後又在印尼的物種修訂中描述了 4 個新物種,最後再次描述了一個來自日本的新物種,那年該屬共有 22 個物種;另一個分布在摩鹿加(Moluccas)的裸身鰕虎於 2018 年加入,因此目前已知有 23 個有效種。這些物種彼此的外型看起來非常相似,也增加鑑定上的困難,有時甚至無法從外觀上辨識牠們,只能透過 DNA 分析和活體中看不到的細節來做出科學判斷。

  根據目前的認知,台灣有 2 種裸身鰕虎被正式描述,一種是僅在 1995 年被描述過的寬帶裂身鰕虎(S. ampluvinculus;水族商品名為熊貓蝦虎)、另一種是羅氏裸身鰕虎(S. roxasi;水族商品名為迷彩熊貓蝦虎)。兩個物種非常相似,但是只有在某些情緒下,會出現對比鮮明的黑白條紋。

雄性寬帶裸身鰕虎(Schismatogobius ampluvinculus) © Aqualog.de
雌性寬帶裸身鰕虎(Schismatogobius ampluvinculus) © Aqualog.de

  顧名思義,裸身鰕虎的體表缺乏鱗片。同樣令人吃驚的是雄魚那巨大、深裂的嘴巴,某些魚種的嘴內具有非常鮮豔的顏色。雄魚在爭吵時會張大嘴巴,使嘴內的醒目色彩發揮作用。

  裸身鰕虎的典型特徵之一是牠們的個體色彩:沒有兩隻個體的體紋是完全相同的,而某些物種的變色能力也令人驚訝。同一隻寬帶裸身鰕虎的體色可以是精緻的黑白環狀帶紋,或是帶著灰色的褪色帶紋,不論是哪種性別。

一對寬帶裸身鰕虎(S. ampluvinculus) © Aqualog.de

  文獻中寬帶裸身鰕虎的最大尺寸為 2.69 cm,但牠們有些可以達到 5 cm 長。據我們所知,成年的裸身鰕虎僅生活在淡水中,牠們大多棲息在較淺的河流中。如果遇到危險,牠們會透過側向擺動身體而將自己隱藏在砂礫中。寬帶裸身鰕虎物種分布在有礫石底床的地區。

寬帶裸身鰕虎(S. ampluvinculus) © Aqualog.de

  來自台灣的第二種裸身鰕虎是羅氏裸身鰕虎(S. roxasi),根據最近的研究,牠們可能是菲律賓裸身鰕虎(S. insignus)的同物異名。毫無疑問地,牠們如同寬帶裸身鰕虎一樣體色豐富,也很漂亮。在這個物種中,雌性比雄性更鮮豔,並且背上有明顯的橙色馬鞍圖案。雄性可以透過巨大的嘴巴來辨識。這些蝦虎魚應被飼養在一個不需加溫的水族箱中,水族箱的底部應鋪設細砂及小礫石,並製造適當水流。

台灣的羅氏裸身鰕虎(Schismatogobius roxasi),牠們可能和菲律賓裸身鰕虎(S. insignius)為同一物種 © Aqualog.de

  還有一種裸身鰕虎進口自蘇門答臘。我相信,由於其獨特的胸鰭圖案(只能在白色背景上的俯瞰圖中看到),這些進口魚是來自蘇門答臘、於 2017 年 7 月才描述的 S. risdawatiae。僅有 2.5-3 cm 長(不包括尾鰭)的小型種。

來自蘇門答臘的裸身鰕虎,可能是 S. risdawatiae 這個物種 © Aqualog.de

  不幸的是,儘管牠們很樂意產卵,卻沒有一個魚種被繁殖成功。在繁殖季之外,雄魚和雌魚彼此之間都非常和平。意欲繁殖的雄魚會在空心的石頭或類似物體的下方挖掘一個繁殖洞穴(花盆碎片是最適合的材料)。魚苗可能只會在海水中發育。對寬帶裸身鰕虎的照養來說,重要的是,這些小魚來自溫帶地區,因此應將牠們飼養在不需加溫的水族箱中。

  平時可以餵食冷凍食物和活餌。由於裸身鰕虎嬌小的體型,因此對水族箱空間的需求不大,特別適合與目前流行的米蝦(Caridina)混養。儘管雄魚的吻部很大,但尚未觀察到牠們攻擊小型米蝦的情況。就中、上水層來說,像是白雲山(Tanichthys albonubes)就是絕佳的混養夥伴。H. Horsthemke 所著關於德氏裸身鰕虎(S. deraniyagalai)極為詳盡的文章,推薦給所有想了解更多有關裸身鰕虎的人。

 

名詞解釋|

  • Schismatogobius:指分叉的雙瓣舌。
  • ampluvinculus:拉丁文, 有「具有漂亮的帶紋」之意,由於牠們身上鮮明的黑白紋路。
  • deraniyagalai:為了紀念錫蘭著名的魚類學家 P. E. P. Deraniyagala。

參考文獻|

  • Horsthemke, H. (1992): Aquarium observations on Schismatogobius deraniyangali. The aquarium and terrarium magazine 45 (7): 440-450
  • Keith, P., C. Lord and H. K. Larson (2017): Review of Schismatogobius (Gobiidae) from Papua New Guinea to Samoa, with description of seven new species. Cybium v. 41 (no. 1): 45-66.
  • Keith, P., C. Lord, H. Darhuddin, G. Limmon, T. Sukmono, R. Hadiaty and N. Hubert (2017): Schismatogobius (Gobiidae) from Indonesia, with description of four new species. Cybium v. 41 (no. 2): 195-211.
  • Keith, P., H. Dahruddin, G. Limmon and N. Hubert (2018): A new species of Schismatogobius (Teleostei: Gobiidae) from Halmahera (Indonesia). Cybium v. 42 (no. 2): 195-200
  • Lin, Chu-Ji (2008): A Field Guide to the Freshwater Fish & Shrimps in Taiwan. Vol. 2. Taipei: 240 pp.

原文出處|https://www.aqualog.de/blog/die-zwergdrachengrundel-schismatogobius-ampluvinculus/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