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龍見首不見尾-神筆燈和牠們的產地
第一次認識神筆燈(Trigonostigma somphongsi),是在上世紀 90 年代初期所出版的燈魚圖鑑上所看到的。當時對這隻小型鯉科魚類其實也沒有留下甚麼深刻印象,只是從圖片當中得知是一條身上後半有著一條粗黑線的小魚而已。誰知道這二十多年來,在其他許多早年認為的珍稀魚種早已陸續進口而變得平易近人時,分布在泰國的神筆燈身影卻依舊成謎。直到某天突然想起這條魚時,卻發現牠已經在「紅皮書」(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被列入「極危(CR, Critically Endangered)」物種(Vidthayanon, 2011),而且從 Meinken 於 1958 發表這隻魚以來,從來沒有人在自然棲地中觀察過牠們,因此在 2012 年時被列為世界上最受威脅的 100 種物種(Baillie & Butcher, 2012),一直到 2014 年才有首次在自然棲地發現神筆燈的紀錄發表。

三角燈家族
從外觀看來,也許有魚友會發現牠們跟某一類小型鯉科魚有一些相似之處。你猜對了!就是三角燈家族!早期被歸類在小型鯉科分類群的大雜燴-波魚屬(Rasbora)中的三角燈類,在千禧年之前才依照其形態差異及繁殖模式的不同,被獨立出來置入一個新屬--Trigonostigma Kottelat & Witte (1999)。該屬中只有四個物種,依市場能見度依序為:正三角燈(T. heteromorpha)、金三角燈(T. espei)、小三角燈(T. hengeli)及神筆燈。前三種在近二十年當中都曾經輸入過,唯有神筆燈卻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甚至一度被人懷疑已經全數在野外滅絕,如今這種珍魚的出現也代表三角燈家族的最後一塊拼圖終於拼湊完成。
三角燈類最大的特色就是其身體後半的藍黑色三角形塊斑標記,且不同的種類其塊斑形狀和體色也有所不同。其中的模式種-正三角燈是市面上最常見的品種,身上的塊斑形狀最大,幾乎呈等腰三角形,完全發色的體色偏向深橘紅色至紫紅色;產地分布從泰國南部往南延伸至馬來半島、新加坡以及鄰近的印尼蘇門答臘至婆羅洲,另外本種還有藍化和黃化的人工改良種。身上塊斑分布範圍第二大的就是常從泰國輸入的金三角燈,狀態良好時,幾乎全身都會呈現濃烈的橘紅色,非常豔麗,價格也很平實。其次三角斑塊範圍更狹窄的是分布在印尼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小三角燈,牠們的三角斑塊不但已經略呈現倒鉤狀,而且橘黃色的發色也多半僅侷限於身體中央部分,體色雖不如前述兩種同類般艷麗,但也稱得上小清新;值得一提的是,本種通常多僅從印尼出口,因此市場能見度也較低一些。
最後該屬中表現最特別的就屬神筆燈了!神筆燈是該屬中唯一身上呈現直線而非斑塊或鉤狀的種類,不過由於在形態上(不論是體型和發色)和其他三角燈類似,因此被歸入同一屬中。藉由這次難得輸入的活體樣本,或許可以透過分子遺傳分析,再次確認本種與其他近似種及他屬小波魚之間的親緣關係。
神筆燈在 1958 年被描述的模式樣本,據說是來自泰國曼谷附近的一家水族貿易商 Somphongs Aquarium;負責人 Somphongs Lekaree 先生將此魚的樣本送給 Meinken 發表。為了表彰其貢獻,Meinken 以 Somphong 之名來為神筆燈命名。不過當初在發表時並未給出確實的分布產地,只有在泰國中部的美功河流域(Mae Khlong basin)附近的叻丕府(Ratchaburi)有發現紀錄。只是神筆燈在上世紀 70 年代還廣泛出現在歐洲及亞洲的各種水族刊物上,但是在 90 年代時卻突然完全消失無蹤。
經過十多年不曾被發現,大家推測牠們可能已經完全在野外滅絕時,2006 年德國的 Uta Hanel 在一批綠線燈(Boraras urophthalmoides)中意外發現了三隻神筆燈,而牠們剛好是一公和兩母,因此可以形成一個繁殖群。據說這批種魚已經繁殖成功,並分給德國和泰國的一些玩家保種,但仍有許多人正苦苦等待牠們有一天能夠量產,畢竟這是近二十年來唯一出現的三隻活體。然而就在 2014 年時,出現了首次在野外發現神筆燈的紀錄,地點是在泰國中部的洪氾稻田區。

根據 2014 年發表的這篇論文 http://www.biodiversityjournal.com/pdf/5(4)_471-474.pdf 所描述,泰國研究團隊在泰國中部那空那育省(Nakhornnayok)Bangpakong 流域的深水稻田洪氾平原調查中,發現了神筆燈的野生族群。這個地區多為平地,大多被開發為農業用地用來種植水稻,而神筆燈就是在由鄰近河水淹沒的稻田和草叢中被發現的。有趣的是,該水域的 pH 會因為洪水的消長,而在短短幾個月內從 7.98 降至 3.81,落差可謂不小。在乾季洪水消退後,稻田洪氾區就幾乎找不到神筆燈成魚的蹤影;然而在洪水期的高峰(每年的 9~11 月),在稻田區中又會發現神筆燈的亞成魚。因此推測成魚會在洪水期時進入洪氾區中產卵繁殖,當洪水消退時,成魚也會隨著河水退回到主流河道。
在自然棲地中,神筆燈常常會和一些其他的小型鯉科魚類共棲,例如紅尾金線燈(Rasbora borapetensis)、泰國鈍齒魚(Amblypharyngodon chulabhornae)和數量龐大的綠線燈(Boraras urophthalmoides),不過神筆燈在當中並不是優勢魚種,往往只有少數個體跟在其他魚群所組成隊伍的尾端。和其他三角燈類有所不同的是,只有神筆燈是生活在氾濫平原中,而另外三種三角燈多半棲息在森林小溪或泥炭沼澤中;推測早年神筆燈的分布範圍可能包含湄南河(昭皮耶河)的廣大平原流域及其西部的美功河流域,但因為防洪設施和棲地的縮減,使得牠們的野生數量急遽減少,如果有機會飼養到這種珍貴魚種,請務必要細心的照料牠們,並盡可能地嘗試繁殖,因為每一隻個體可都是彌足珍貴啊!

飼養與繁殖
神筆燈在自然棲地主要以水中懸浮的有機碎屑為食,在筆者自己的飼養過程中,牠們也只對細微顆粒的餌料如豐年蝦苗或細顆粒的燈魚飼料比較有興趣,至於冷凍赤蟲或豐年蝦成蝦對牠們來說體積太大,牠們通常會視而不見。水質要求方面,從論文所公布的神筆燈自然棲地水質參數表便可以知道,由於洪水的消長會造成原生地水質的劇烈變化,因此神筆燈很能適應廣泛的水質條件,從酸性到弱鹼性、從軟水到硬水,牠們應該都能活得自在。飼養時最好以 6 隻以上為單位,有助於消除其緊迫,當然也可以和其他體型較小的魚種,像是 Boraras 屬的小丑燈系列混養,就像在牠們的原生地一樣。
神筆燈最大體長約 3 cm,具有些微的雌雄二型性,也就是說公母魚之間有些許不同,除了在體型上雌魚比雄魚身材來得臃腫且較大,體色上也明顯比雄魚遜色。雄魚平時身上具有明顯的橙黃色,雌魚則接近無色或略呈淡黃色;不過在網路上你可以搜尋到泰國 Nonn Panitvong 所拍攝的雄魚圖片,原來狀態良好或正值繁殖期的神筆燈雄魚,也可以呈現出如金三角燈般的橘紅色調。

本種的繁殖方式類似其他三種同類,牠們喜愛將卵產在闊葉水草(如鐵皇冠類)的葉片下方,而不是像其他小波魚一樣屬於撒卵型繁殖。產卵時間通常會選擇在清晨,有時候在你還沒意識到時,牠們可能就已經產卵完畢,沒幾天後突然間就在草叢間發現小小的魚苗。但是如果你想提高產量,可能得單獨為牠們設置一個繁殖缸,使用裸缸即可,另外搭配一組簡單的小型氣舉式生化棉過濾器和塑膠水草供其產卵。為了提升孵化率,水質最好使用 pH 6.0、硬度 1-5 °dH、水溫 30 ℃ 左右的弱酸性軟水。一般建議繁殖的種魚最好魚齡達一年以上,以提高繁殖的成功率,種魚如果太年輕,繁殖意願會大幅降低,卵量也較少。
結語
神筆燈的重現江湖固然讓人感到欣慰與振奮,但是牠們在野外的分布狀態仍然令人堪憂。這次出現的此批魚約有上百隻,從外觀看來,是野生個體的機會較大。但在目前無法確定是否已發現穩定數量的野生族群,且尚未步入人工量產的階段看來,神筆燈仍未能從極度瀕危的情況中脫困。如果你有幸遇見牠們,請好好照顧牠們,這才是對牠們最好的出路。
參考文獻
http://www.biodiversityjournal.com/pdf/5(4)_471-474.pdf
http://www.seriouslyfish.com/spec…/trigonostigma-somphongsi/
http://www.iucnredlist.org/details/1878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