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躲在森林裡的漂亮鯰魚

剛採集到的光棘胡鯰(上);非洲塘虱的身上佈滿許多看似迷彩的黑灰色斑塊(下)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放生文化,有放生文化的地方就有外來入侵種的問題!馬來西亞的第二大民族是華人,當然也會有人胡亂放生。如果大家曾參加過馬來西亞的放生活動,應該都有放生過非洲塘虱(Clarias gariepinus;和台灣人常吃的「土虱」為同屬魚種)。這種常被大馬華人誤稱為泥鰍的魚,目前在馬來西亞的河流氾濫成災,並威脅當地的原生魚蝦。馬來西亞漁業局已經把這種魚列為禁止放生的魚類。

  非洲塘虱之所以不可放生,主要是因為牠是外來種。如果被放生的塘虱是馬來西亞原生,並經由魚類學家評估後,適量地放在其原分佈區,那就不會有問題。那麼,馬來西亞原生的塘虱長什麼樣子呢?牠和非洲塘虱又有什麼分別?這很難一概而論,因為馬來西亞原生的塘虱並非只有 1 種,而是有至少 9 種!必須逐一給大家介紹才行。在這裡先給大家介紹一種較具觀賞性的塘虱,就是光棘胡鯰(Clarias leiacanthus)。

  咦?我們不是在談論著塘虱嗎?怎麼跑出什麼胡鯰來了?其實,塘虱也被稱為胡鯰,這是比較正統的名字。那麼「光棘」又是什麼意思呢?這是指其胸鰭上的硬棘光滑,其種小名 leiacanthus 也正是此意。如果大家曾在書上或網上搜尋光棘胡鯰的資料,應該會發現一些資料把牠的學名標為 Clarias teijsmanni。事實上,這個學名是一個無效名,已不再使用。因為有一段時間,大家以為 Clarias teijsmanni 和 Clarias leiacanthus 是兩種不同的魚,後來經由學者詳細地研究後發現,牠們其實都是同一種魚,也就是光棘胡鯰。由於 Clarias leiacanthus 這個學名比較早被發表,故被優先取用。

光棘胡鯰的頭部從背面上看來比較圓鈍

  雖然光棘胡鯰的外形看起來與非洲塘虱相似,但兩者在色彩上卻有些不同:光棘胡鯰的身體為灰褐色並帶有一些乳白色的斑點;而非洲塘虱的身上則佈滿了許多宛如迷彩的黑灰色斑塊。除此之外,光棘胡鯰的頭部從背面上看來會比非洲塘虱來得圓鈍。另外,其胸鰭上的硬棘也不像非洲塘虱那樣帶有鋸齒。

光棘胡鯰的各種棲息地:a. 山水區;b. 泥炭沼澤;c. 森林中的沼澤

  光棘胡鯰對於棲息地的要求並不苛刻,只要求棲息地周圍要有許多樹木遮蔭。因此,牠們大多出現在森林中。無論是水流快速的瀑布山水區,又或者是水流緩和的泥炭沼澤區,皆有牠們的蹤跡。因此,想要在大馬尋找光棘胡鯰的朋友,可把採集地鎖定在這些地方。

  和一般的塘虱一樣,光棘胡鯰也是一種晝伏夜出的魚類。白天的時候,牠們都躲在隱蔽處休息,比方說落葉堆中、樹根處或石縫裡等等,當夜晚降臨,才會出來覓食。所以,若我們打算在白天採集這種魚,我們可用手抄網在牠們所藏匿的地方捕撈,這樣的採集法一般是看運氣,有時候可能會空手而歸。比較容易採集到光棘胡鯰的方法就是垂釣。雖然光棘胡鯰晚上才會出來覓食,但若我們把魚餌放在其藏匿處,牠們也是會上鉤的。另外,我們也可用魚籠誘捕,不過,由於這種魚必須定時到水面換氣,所以魚籠不可完全沉在水中,否則會因沒得到換氣而窒息而死!

  光棘胡鯰對於水質沒有特別的要求,無論是酸性還是鹼性的水質皆可安然生存。另外,牠們的鰓後有樹枝狀的副呼吸器官,可以直接呼吸空氣。因此,牠們可在溶氧量極低的水中生存。所以,若我們打算飼養這種魚,只須要有一個飼養缸即可,可以不必安裝過濾器和打氣幫浦,定期換水就行。當然,若給牠們安裝過濾器或打氣幫浦是更好的。光棘胡鯰同種間會有激烈的打鬥現象,因此一個魚缸只能養上一隻魚。雖然如此,牠們卻不會攻擊體型相仿的魚類,所以和其他魚類,比方說亞洲飛刀、輪胎龍、泰國鯽等魚種混養也沒問題。雖然光棘胡鯰是肉食性魚類,喜食魚、蝦和其他無脊椎動物,但也可輕易地接受人工飼料,並不挑食。這種魚善於跳躍,尤其是剛採集回來的個體。因此,飼養缸最好加個蓋子。

  光棘胡鯰的性別並不難區分,只需觀察生殖孔的形狀即可辨別。雄魚的生殖孔狹長,呈長三角形;而雌魚的生殖孔則為圓形。除了生殖孔的形狀之外,我們也可從其體型和體色來分辨雌雄。雄魚的身體比較苗條,體色偏褐色並帶有比較多白點;雌魚的身形則比較豐腴,體色偏灰色並帶有較少白點。

雄性光棘胡鯰(上),身形苗條,體色偏褐;雌性光棘胡鯰(下),身形豐腴,體色偏灰

  光棘胡鯰還未有在水族箱自然繁殖的記錄。不過已有人成功以注射催產劑方式進行人工催生,其做法如下:可以使用醋酸布舍瑞林(buserelin acetate)和多潘立酮(domperidone)來當催產劑。雌魚在催產之時必須分別注射兩次。第一次的劑量是 10 μg/kg 醋酸布舍瑞林和 10 mg/kg 多潘立酮。6 小時之後再注射 20 μg/kg 醋酸布舍瑞林和 10 mg/kg 多潘立酮。雄魚的注射劑量是 10 μg/kg 醋酸布舍瑞林和 10 mg/kg 多潘立酮。在親魚被注射催產劑的十多個小時之後,即可將卵和精子用人工的方法取出,然後讓卵和精子充分混合以完成受精。受精卵在 38 小時左右即可孵化。

  若與其他馬來西亞原生的塘虱相比,光棘胡鯰在野外的族群還算不少。這主要是因為牠們能夠適應多種水生環境,而且在馬來西亞的分佈也相當廣泛,無論是西馬還是東馬,只要是位於森林中的水域皆可能有其蹤影。不過,若是與不斷被人們放生的非洲塘虱相比,光棘胡鯰的族群恐怕會比非洲塘虱來得少。

  其實,光棘胡鯰並非無法人工繁殖,其繁殖法已在上文列出。再說,光棘胡鯰的飼養法也不難,而且也和非洲塘虱一樣可供人們食用,只不過光棘胡鯰的成體只有 30 公分左右,生長速度比非洲塘虱稍慢,但畢竟光棘胡鯰是馬來西亞道道地地的原生種,若養殖業者能夠著手繁殖這種塘虱,並取代非洲塘虱成為供放生的魚類。那麼,非洲塘虱入侵馬來西亞水域的事件就不會再持續惡化。不過深想一層,為了放生而刻意去把那些魚給繁殖出來,這真的符合放生的原意嗎?

雄魚(左)的生殖孔狹長,呈長三角形;雌魚(右)的生殖孔為圓形

 

Pisces Lim

Pisces Lim

林潮湧,馬來西亞人。畢業於馬來西亞理科大學,動物學學士學位和水生生物學碩士。長期探索馬來西亞當地的原生魚類和生態。過去曾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 馬來西亞原生魚類專欄作者。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