纓口臺鰍
炎炎夏日要做什麼?當然是到森林裡找條小溪泡泡水啊!尤其是爬完山汗流滿面時,清涼的微風徐徐吹拂臉龐的那種快感,感覺比吹冷氣還涼快,如果這時候還能遇到一條小溪玩玩水那就真的完美了!

內雙溪上游的水果然冰涼,在溪邊可以發現粗糙沼蝦和明潭吻鰕虎,較深的水潭則輕易可見台灣石賓和台灣馬口魚。不過就在一處水流稍急的小潭區裡,發現了幾隻背上有著菱形粗紋、類似爬鰍的魚,緊緊趴附在水流沖刷下來的大岩石上。為了看看到底是甚麼魚,只得派出撈蝦網了!一腳踏入水中,左手攀著大岩石,右手拿著蝦網伸長了手往魚身上一蓋,沒想到還真給我撈到了!原來這是過去被稱為臺灣纓口鰍(Crossostoma lacustre)的纓口臺鰍(Formosania lacustre),由於該屬名已復更為當初日本命名者以臺灣舊名-福爾摩沙(Formosa = Taiwan)命名的Formosania,所以中文屬名也跟著改成了「臺鰍屬」。雖然臺鰍屬是以臺灣之名所命名,不過該屬中多數種類都分布在中國大陸,臺灣僅分布一種;另外原本認為纓口臺鰍為臺灣特有種的論點,也因為之後在中國福建水系發現了同種物種而被推翻。
這次總共撈到了六隻纓口臺鰍,從體長 6 公分至 12 公分都有,個體之間存在著一些差異:有些體紋分明美麗,有些體紋就較為黯淡模糊,跟性別好像沒甚麼關係,不過體型越小通常體色較為亮麗。如果對台灣原生魚不是非常有研究的人(我是在說我自己XD),看到此魚還真的會以為是某種東南亞進口的爬鰍呢?可見牠們的觀賞價值真的不低,飼養也不困難。牠們喜歡冰涼清潔的水質,不過目前正值盛夏,即使用兩支風扇直吹魚缸,缸中水溫最高仍可達 30 ℃,雖然牠們依舊活得好好的也會進食,但是日子久了,便可以發現牠們會從背部開始逐漸消瘦,應該是高溫所帶來的影響,因此飼養這類魚除了要提供較強的水流和溶氧量,溫度也應控制在 26 ℃ 以下為佳。在原生環境以水生無脊椎動物為主食的牠們,投餵冷凍赤蟲和TB顆粒飼料似乎也能接受。
您好,我們是早起設計公司,正在與新北市觀光局合作淡蘭古道相關的專案,其中需要一張台灣纓口鰍的照片,在搜尋過程中有看到您拍攝的照片,品質相當好,想請問您願意授權給我們使用嗎?授權的費用大約多少錢呢?另外我們會在應用的文宣上著名照片出處。
您好,已回信給您,請查收Email,謝謝!
Flair Wang你好
我住南投草屯
之前朋友有在草屯烏溪釣過這種魚
想要分享你拍攝的照片在個人臉書
沒有營利目的
會註明照片出處及作者
在此徵求你的同意
mt0920@hotmail.com
曾先生
謝謝你
抱歉現在才看到訊息,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