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魚只能有一對眼睛

四眼魚(Foureyed fish),世界上最詭異的淡水魚之一。為了適應表層水域的生活,牠們長在頭上大大的眼珠子中演化出上皮組織以區隔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眼較寬平、下部眼較圓潤,分別用來觀察水面上及水面下的活動,因此看起來就像是有四隻眼睛一樣。

為了適應表層水域的生活,四眼魚長在頭上大大的眼珠子中演化出上皮組織以區隔出上、下兩個部分

圖.文|Flair Wang

協 力|華洋水族貿易(HuaYang Aquarium).珍奇水族貿易(Aqua.Monsters)

大鱗四眼魚(Largescale foureyed Fish;Anableps anableps)的水下眼部分

  牠們是淡水魚,但是通常以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為一群生活在河口或紅樹林水域,而且只在水層表面活動,除非發現水面上有威脅(如鳥類掠食)或水面下有食物,牠們才會潛入水中,否則不會輕易離開水面。食性屬雜食偏肉食的四眼魚,據說牠們曾被觀察到為了掠食陸生昆蟲而在退潮期間跳到泥灘上,並躺在陽光下長達好幾分鐘,然後才回到水面;在人為飼養下可以接受顆粒飼料、薄片飼料以及其他生餌如赤蟲。

四眼魚平時在水中幾乎都是浮在水面上,只露出半顆眼睛

種類介紹

  四眼魚屬(Anableps)有三個品種,分別為大鱗四眼魚(Largescale foureyed Fish;Anableps anableps)、小鱗四眼魚(Smallscaled foureyed Fish;A. microlepis)和道氏四眼魚(Pacific Foureyed Fish;A. dowei)。一般觀賞魚市場中最常見的四眼魚為大鱗四眼魚,有時會有德國人工繁殖的幼魚進口至國內,牠們和另一個相似種-小鱗四眼魚皆分布在千里達至巴西等國之間的大西洋側河口地帶;而道氏四眼魚又稱太平洋四眼魚,僅分布在另一邊太平洋側的墨西哥至尼加拉瓜,相當罕見,且未曾有輸入的紀錄。過去四眼魚偶爾才有零星的人工繁殖個體自德國輸入,不過近兩年因著蘇利南線的野生觀賞魚進口較為頻繁,我們才有較多機會見到來自蘇利南的野生採集個體。

野生進口的四眼魚中其實包含兩個品種:常見的大鱗四眼魚(Largescale foureyed Fish;Anableps anableps)和少見的小鱗四眼魚(Smallscaled foureyed Fish;A. microlepis  
小鱗四眼魚具有較尖且略為上翹的上唇,不知是否與其食性有關

  然而在最近進口的野生四眼魚當中,無意間發現畜養缸中有一些四眼魚的鱗片脫落,另外也發現其中有些個體似乎會去追趕其他個體,仔細一看,這些稍具侵略性的個體不僅具有稍微尖長的上顎,同時體表較光滑,體側的灰藍色條紋也較淡;而且更有趣的是,牠們待在水面下的時間明顯較長,完全顛覆一般四眼魚的習性印象。這馬上就讓我想到另一種在網路上幾乎搜尋不到圖片的四眼魚-小鱗四眼魚(A. microlepis)。雖然相關的資料很少,不過牠們除了具有較多的縱向鱗片外,有一個明顯的外觀特徵不同於一般大鱗四眼魚,那就是缺乏背脊上那條白線,所以由此可以推斷這種體表較光滑、背部缺乏白線的混棲個體應該就是小鱗四眼魚無誤!

  雖然目前還找不到有關小鱗四眼魚在原生地是否是以大鱗四眼魚的鱗片為食的資料,但以水族箱中的觀察以及其較突出的上唇構造來說,並不排除有這樣的可能性,而且在拍攝過程中發現牠們並不會對同種魚類有任何類似的侵略行為。另一方面,牠們可以較長時間潛入水中的原因,說不定也跟牠們方便偷襲大鱗四眼魚的鱗片以及搜尋其他更廣泛食物來源的習性有關聯。建議如果發現同時飼養有這兩種魚,還是將牠們分開飼養為佳。

小鱗四眼魚和大鱗四眼魚相較之下比較會長時間待在水下

棲地環境

  由於四眼魚多棲息在汽水域中,每天都會遇到兩次左右的潮汐漲退,這也使得牠們能夠接受廣泛的鹽度變化。在其野外的水域鹽度多半落在千分之5至千分之30之間,人為飼養時為了方便維護,通常建議水的比重調整在略帶鹽分的 1.005-1.015 之間。其他的水質參數約為溫度 25-30 ℃、pH 7.0-8.5、硬度 8-25 dGH。飼養缸的水深可依照飼養個體的體型大小,調整在 20~60 cm 深即可,不過如果缸中水位太高,表層型的四眼魚有可能會躍出缸外,因此不建議把水加得太滿。

當發現水面下有食物時,四眼魚也會下潛至水底覓食

繁殖及飼養

  四眼魚為卵胎生魚類,體長最大可達 30 cm,而且雌魚比雄魚大,雄魚通常只能長到 20 cm 左右。牠們和孔雀魚相似,雄魚的臀鰭形成棒狀的交尾器,而且天生有偏左或偏右的個體;雌魚也是一樣,同樣有生殖孔偏左或偏右的個體。在繁殖時,生殖器偏左的雄性個體必須和生殖孔偏右的雌魚才能順利交配,反之,生殖器偏右的雄魚必須和生殖孔偏左的雌魚才能交配。另外在市面上看到的個體幾乎都是雌魚偏多,雄魚較少。

 
臀鰭演化成棒狀交尾器的雄性大鱗四眼魚

  目前在台灣已有多次成功繁殖四眼魚的案例。個體約在 15 cm 左右可達性成熟,受孕的雌魚懷孕期長達 12 周,時候一到,牠們會選擇安靜的地點和時機直接產下幼魚。剛出生的幼魚已經完全呈現四眼魚的模樣,但牠們的腹部下方有一開口,要幾天後才會閉合,這時如果水質不佳,容易使幼魚受到細菌感染而死亡;一旦腹部完全閉合且完全適應環境之後,在飼養上就會變得較為容易。由於四眼魚為群居魚類,飼養時最好一次飼養 6 隻以上,並應盡量提供充足的空間,最好為四至五呎長(120-150 cm)的水族箱。不要長期提供單一餌料,除了冷凍赤蟲或豐年蝦這類生餌之外,應搭配多種含有高蛋白質和藻類的上浮型或半浮沉型乾燥飼料,甚至偶爾還可投餵殘翅果蠅、拔掉後腳的蟋蟀或麵包蟲之類的昆蟲讓牠們打打牙祭,可以避免牠們因缺乏蛋白質而出現脊椎彎曲變形的現象,也可以增加繁殖的成功率。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