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10 月新魚快訊
新種南美小型燈魚的熱潮方興未艾,不過其他新魚種也不甘示弱,紛紛搶攻淡水觀賞魚市場… 來看看光輝十月有哪些新魚吧!
圖.文|Flair Wang
▍紅芯翡翠燈 Hemigrammus sp.
最新發現來自秘魯的一種半線脂鯉屬(Hemigrammus)燈魚,從外型研判應為頭尾燈家族(Hemigrammus ocellifer species-group)中的一員。魚隻身體四周的體色為鵝黃色並蔓延至魚鰭鰭面上,身體底色則略帶粉紅色,各魚鰭末端帶有醒目的藍白色;鰓蓋後方有一橫向肩斑,尾柄處也有一縱向黑斑向後延伸至尾鰭中央。本種最大的特色莫過於肩斑後方的桃紅色縱向斑點,與桃紅色的上虹膜相互輝映,這也是牠們被稱為「紅芯」的由來。飼養並無特別困難之處,攝影體長約 2.5 cm。
▍黑斑食蚊魚 VS. 花斑食蚊魚
Gambusia holbrooki Girard, 1859 vs. Phalloceros caudimaculatus (Hensel, 1868)


這兩種魚類不論外型和血緣都和我們熟知的外來種-大肚魚(食蚊魚;Gambusia affinis)較為接近,而且兩者身上常帶有不規則的黑斑。其中的黑斑食紋魚中文別名又稱「尾點角莖鱂」,原生於巴西東南部的里約熱內盧、巴拉圭、烏拉圭和阿根廷等國,之後也被引入澳洲、紐西蘭、衣索比亞和馬拉威等國做為控制蚊子之用而成為當地的外來入侵種。在野外多棲息在水流和緩、水草茂密的溪流或池塘中,也被發現在半鹹水水域中。另一種花斑食蚊魚也被稱為東部食蚊魚(eastern mosquitofish),分布在美國東南方,和廣泛分佈北美各地、俗稱西部食蚊魚的大肚魚關係更為密切。兩種身上具有黑色斑塊的魚類分屬在不同屬別的最大原因,在於雄性黑斑食蚊魚的臀鰭交尾器末端呈現平直形狀,而花斑食蚊魚則呈現彎曲構造。牠們對水溫的適應範圍都非常廣,從 5 – 30 ℃ 都能生存,平時維持在 15 – 25 ℃ 即可,冬季養在室內甚至不需要使用加溫設備。需要以中性至弱鹼性(pH 7-8);中、高硬度(8 – 20°)的水質來飼育,可在缸中添加一些鹽分以提升成功率。雜食性,在野外以藻類和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在水族箱可以各種人工飼料及小型活餌為食。雌魚體型可達 6 cm、雄魚僅 3.5 cm。和孔雀魚一樣為胎生魚類,雌魚懷孕期約 24 天,一胎約可產下 10-100 隻魚苗,視雌魚成熟度而定。此外,牠們都很容易變成入侵種,飼養時請別讓牠們流到野外。
▍馬克羅奇美人 Melanotaenia maccullochi


馬克羅奇美人是近兩年來才開始出現在市面上的彩虹魚,過去以該學名自印尼進口的個體多半為常見的紅尾美人或其他魚種。作為馬克羅奇家族(Maccullochi group)的代表種,身上 8 條左右的鋸齒狀縱紋與豐富的體色是牠們的最大特色,同時因為廣泛分布在新幾內亞南部及澳洲北部且產地分散的關係,使牠們擁有許多產地變異型;據研究表示,這些產地型之間具有較大的遺傳分化,也許未來會分出許多種類也說不定。目前出現在市面上的類型主要有兩種,皆產於澳洲:一為史塔區溪 (Starche Creek)產的紅色型;另一則為斯庫爾溪(Skull Creek)產的黃色型,兩者體色都很鮮豔,而且體紋及體色上差異很大。筆者個人很喜歡馬克羅奇美人,牠們 5 cm左右的嬌小體型,不論飼養在小型的水草缸或中大型混養缸都很百搭。在原產地多生活在弱酸性軟水,不過在中性至弱鹼性的水族箱中也能適應良好。

PS. 原本斯庫爾溪(Skull Creek)產的黃色型馬克羅奇美人,已於 2019 年被描述為莎湖美人(Melanotaenia sahulensis Hammer et al., 2019)
▍黃金紅尾剛果 Phenacogrammus sp. Red-tail Congo Tetra
去年以黃金二線剛果(Phenacogrammus aurantiacus;Golden Congo Tetra)名義輸入的非洲剛果燈類脂鯉,但仔細一看,卻和一般的黃金二線剛果長得有點不太一樣。首先本種身上的“二線”並不明顯,且體色雖呈金黃色,但至身體後半部卻改換為淡粉紅色,十分有趣;此外,飼養一陣子發現牠們的個性相較於其他剛果燈來得較為羞澀且敏感,需要和其他同類群養才能將牠們引出缸前群泳。飼養初期應盡量避免干擾,否則牠們對各種餌料的接受度算是不錯。和其他剛果燈一樣需要弱酸軟水、24-28℃的水溫來飼養。攝影體長約 4.5 cm。
▍翠綠剛果燈 Phenacogrammus sp. cf. interruptus
以黃金二線剛果燈的名義,和黃金紅尾剛果一同混合輸入的剛果燈類魚種。牠們和一般最常見的剛果燈(Phenacogrammus interruptus)不論在體型或體色上都非常相似,在光線的反射下皆具有藍綠色霓虹光澤,因此乍看之下會認為牠們就是野生的剛果燈,但實際飼養好一陣子之後,發現兩者還是有所區別。首先,本種雄魚的魚鰭不管是背鰭或尾鰭中央並不會有拉絲和拖尾的表現,另外牠們的性別區分和紅頂月球燈(Bathyaethiops greeni)和歐德斯月球燈(Brachypetersius altus)類似,可以從白色臀鰭外緣的有無來判斷(雄魚臀鰭外緣帶有細白框)。飼養容易且個性較為大膽活潑,攝影體長約 5 cm。
▍短吻露意莎鼠 Corydoras sp. Luiza CW102
▍尖吻露意莎鼠 Corydoras sp. Luiza semi-long nose CW101
▍長吻露意莎鼠 Corydoras sp. Luiza long nose CW083
分布在巴西塔帕若斯河(Rio Tapajos)的露易莎鼠(Luiza Cory)大約是在2015年才開始有比較穩定批量輸入台灣,至今尚未被科學描述。牠們的特色在於全身覆蓋著灰藍色細點及色彩,頭部上方至背部有一條醒目的金紅色亮帶,同時具有一條深色眼帶。露易莎鼠可分為三種吻型,一般以短吻型(編號CW102)最為常見,尖吻(CW101)和長吻型(CW083)常和短吻型一同輸入,進口數量較為零星,單價也較高。短吻露易莎鼠常直接簡稱露易莎鼠,體型和吻端皆較圓短,很容易和其他吻型個體辨認;尖吻型的體型和吻部界於短吻及長吻之間,除了體型略為修長,吻部也較尖長,不過尖吻型的吻端長度和形狀會因為外在環境而有差別,有些個體僅略為拉尖,但有些個體會呈現豬嘴的表現;長吻型的體型最為修長,體色稍淡,除了吻部最長之外,頭部比例也最大,與尖吻型有所差別。通常吻部越長的鼠魚,可以將嘴巴更深入底沙中,以獲取比在底砂表層覓食的短吻鼠魚更多的食物來源。
協力|紅鱗水族.華洋水族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