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9 月新魚快訊
這個月一下子又多了好多新魚種,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水晶藍燈 Knodus sp.
和野生的藍燈(又名藍剛果燈或粉紅藍燈;Knodus borki)一同自秘魯混和進口的小型脂鯉。從其體態和習性推斷可能和藍燈為同屬魚種,但詳細身分未知。側扁、上虹膜為紅色、各鰭鰭尖帶有白色,體色帶有半透明感的銀灰色但卻體表卻又透露出少許藍色光澤,因此以水晶藍燈稱之。習性和藍燈類似,個性略微粗暴,但和體型相仿的燈魚混養尚可。體長約 4 cm。
▍靛藍水銀燈 Bryconamericus sp. “Indigo shiner”
以靛藍燈(Indigo shiner)之名自巴西輸入的本種,採集自茹魯埃納河(Rio Juruena)的馬托格羅索州(Mato Grosso),和翡翠霓虹燈一同混和輸入,與中國大陸前陣子輸入的「湛藍(Indigo blue)」應為同一種魚。從體型和不斷左右搖擺的巡游泳姿不難判斷牠們可能和紅尾法拉利燈(Bryconamericus sp. cf. diaphanus)的關係較為接近。其底色為灰白色,身體中央有著一條顯著的靛藍色縱帶,沿著側帶上方可隱約透露出一條黃綠色亮帶,此外在狀況良好時,魚鰭間也會出現紅色色彩。個性有些粗魯,應盡量避免與太羞澀弱小的魚種混養,體長約 4-5 cm。
▍幻彩企鵝河虎燈 Bryconops sp. “Blood Fin”
這種體型細長的燈魚應是在巴西阿拉瓜亞河(Rio Araguaia)上游、馬托格羅索州(Mato Grosso)境內的莫爾蒂斯河(Rio das Mortes)所發現的一種瑙脂鯉,外觀和過去混雜在哥倫比亞輸入的紅蜻蜓燈中的尾斑瑙脂鯉(Bryconops caudomaculatus)較為類似,尾鰭上葉都具有一橙紅色的眼斑,不過上虹膜缺乏紅色,體色偏綠而非呈金黃色,此外背鰭呈鮮紅色,十分具觀賞價值。瑙脂鯉一般在水族市場中比較少見,牠們體型比起一般南美小型脂鯉來得稍大,有時會超過 10 cm;喜歡在有水流的河域中不斷穿梭游動,有時會追趕其他小魚,適合與可卡燈類或其他體型稍大的燈魚一起飼養,可接受各種類型的餌料。攝影體長約 7 cm。
▍隆背藍帝燈 Hyphessobrycon cf. cyanotaenia “Rio Aripuanã”
最近有越來越多不同產地的南美小型燈魚出現,繼前陣子的隆背檸檬藍帝燈後,最近也在鄰近的瑪迪拉河(Rio Madeira)支流-阿里普亞納河(Rio Aripuanã)中發現了藍帝燈的近似種。這個產地的類型也被日本人稱為藍帝燈三型(二型為隆背檸檬藍帝燈),體色和原產於塔帕若斯河(Rio Tapajos)上游-茹魯埃納河(Rio Juruena)幾乎一樣,同樣湛藍且清涼,不過背部和隆背檸檬藍帝燈會有略微隆起的特徵,是兩者主要的差別。
▍夢幻藍國王燈 Inpaichthys sp. cf. kerri “Rio Aripuanã”

自去年進口野生的藍國王燈(Inpaichthys kerri)後,在瑪迪拉流域上游的阿里普亞納河中同樣發現了另一個同屬的近似種-夢幻藍國王燈。由於採集數量稀少、價格昂貴,加上比一般藍國王燈在體表多了更多亮眼的藍色反光,因此以「夢幻」形容之,而牠們在對岸則被稱為「電光毒藥」或「皇后凱利」。除了體色略有不同之外,本種的成熟雄魚魚鰭鰭面會較為寬大,前半部體側的深藍色縱帶色彩比藍國王燈來得淺淡一些,並且可以貫穿尾鰭中央,反之一般藍國王燈的縱帶僅達尾鰭基部,雄魚魚鰭沒有前者寬大;此外前者的上虹膜為紅色,而後者則無特別色彩,也是主要差異。攝影體長約 2.5 cm。
▍月光(鴨嘴)飛鳳 Prochilodus lineatus ?

以 Platyna prochilodus 名義自潘塔納爾(Pantanal)進口的南美大型脂鯉,但實際上並沒有 Platyna prochilodus 這個學名,也許應該是來自 Platina 的 Prochilodus lineatus(條紋鯪脂鯉)才是。條紋鯪脂鯉主要分布在巴西南部的巴拉那河(Rio Paraná)和巴拉圭河(Rio Paraguay)中,分布範圍涵蓋潘塔納爾濕地南部,網路上的圖片顯示這種脂鯉的成體身上鱗片會呈縱向筆直排列,因此乍看之下體側會出現一條條的水平紋路,而這也是其種小名 lineatus 的由來(“ 線條 ”之意),但此次進口的個體約為 10 cm 的幼魚,體表鱗片較為光滑,所以牠們究竟是不是條紋鯪脂鯉,可能得養大才能知曉。牠們在分類上屬於無齒脂鯉科(Curimatidae)鯪脂鯉(Prochilodus)屬魚類,外觀彷彿小型鴨嘴燈的放大版或是飛鳳的白金版,扁平的吻部可以幫助牠們吸食河床上的有機碎屑或藻類,在人工環境下可以餵食藻類沈底飼料,不過由於其個性溫和且行動緩慢,因此不建議與太多行動快速的燈魚混養,以免牠們搶不到食物。體長可達 80 cm,是當地著名的食用魚,不過由於濫捕的關係,導致捕撈魚體越來愈小。
▍澳洲火焰鬥魚 Macropodus opercularis var.
最近開始大量出現在水族市場的澳洲火焰鬥魚,其實就是分布在台灣及中國等地的蓋斑鬥魚(水族商品名為彩兔、對岸常稱之為普叉或國鬥)之藍化無紋改良種。被老外稱為 Paradise fish(天堂魚)的蓋斑鬥魚,早在 1869 年便從中國傳入西方(法國),並據說在 20 世紀中葉德國便已經培育出全紅無紋的紅火焰和全藍無紋的藍火焰鬥魚,而這種被稱為澳洲火焰的品系則是保留身上的火紅色,而將各鰭全部改為藍色,整體色彩對比鮮明。只是這類鬥魚在店家的販售缸中因為混養的關係而無法呈現鮮豔的體色,只要將牠們單獨飼養一兩周,便可展現出原本的色彩。
▍蘇利南枯葉鯰 Helogenes marmoratus

這種自蘇利南進口、俗稱枯葉鯰的魚種是一種極為罕見且獨特的小型鯰魚,雖然廣泛分布在南美洲各國,卻很少輸入水族市場。該屬共有四個魚種,除了本種分布較為廣泛外,其他三種分別棲息在巴西、哥倫比亞和委內瑞拉的特定支流中,因此也更無緣一見了!牠們在野外多棲息在雨林小溪中,以陸生昆蟲為食,尤其是螞蟻;喜歡於夜間出沒,平時則利用牠們身上狀如枯枝落葉的圖案與色彩躺在水中的落葉中躲避天敵;如果受到外來的驚嚇與干擾,還會一頭鑽入岸邊的枯枝落葉中,等到風頭過了之後才會再度回到水中。喜歡潔淨的弱酸軟水水質,最大體長約 9 cm。
▍鑽石九間(馬克皇冠) Distichodus fasciolatus
拜近來許多剛果河支流的新燈魚輸入之賜,其他一些過去罕見的中大型魚也開始現身水族市場。相較於皇冠九間(Distichodus sexfasciatus)和長吻皇冠九間(D. lusosso)這兩種較常見的野生非洲大型脂鯉,另一個同屬魚種-鑽石九間相對顯得極為罕見。鑽石九間長得就像是身上線條比較多,但缺乏鮮紅魚鰭的皇冠九間,而且同樣是可以長到 60 cm 的大型種。有鑑於牠們的食草性以及日後長成的體型,牠們不適合養在水草缸中。輸入個體約 6-7 cm。
▍皮卡丘(尼羅)恐龍王 圖卡納產 Polypterus bichir bichir from Lake Turkana

俗稱皮卡丘的尼羅恐龍王對於恐龍魚迷來說應該早已不稀奇了,因為前幾年查德湖(Lake Chad)產個體的大量進口,已經讓這種早期難得一見的夢幻逸品變得不再珍稀;然而對一些高階恐龍魚玩家來說,圖卡納湖(Lake Turkana)產的野生個體才是他們心目中最夢幻的魚種。這種最早輸入且數量極少的地域型,比起較常見的查德湖型來說體色偏黃,頭部也較為狹長,就連背上的小離鰭數都多了一兩根,與查德湖產個體有明顯差異。目前僅有一隻個體輸入,實際體長為 59 cm。
▍印度粉紅鰻 Moringua raitaborua

最近自印度輸入的印度粉紅鰻,在國外常被稱為“ Purple Spaghetti Eel ”,直譯的意思也就是「紫色義大利麵鰻魚」。牠們被分類在蚓鰻科(Moringuidae)的蚓鰻屬(Moringua)中,體長可達 45 cm,不過輸入的個體多半為十幾、二十公分的個體。這種蚓鰻多生活在河口區域的泥質底床中,幼魚會進入純淡水河域中生活,長大後才回到河口或沿海地帶。行蹤隱密,平時喜歡躲藏在底砂中,夜間或無人干擾時才會出沒,以小蟲或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不過在飼養時仍應避免與體型過小的魚類混養,以免於夜間遭到捕食。這種魚類很少輸入水族市場,除了剛輸入時體表容易遭受細菌感染外,平時飼養上並無特別困難,只是不容易見到牠們出沒而已。飼養時建議在魚缸底部鋪設細顆粒或表面圓潤的細沙供其躲藏,並在水中添加少許鹽份。
協力|紅鱗水族.珍奇水族貿易.萬沃水族貿易.賣魚的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