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3 月新魚快訊
不曉得魚友們有沒有發現,現在不但新魚種變少了,就連以往一些常見的種類也消失在水族市場中。其中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海關較為嚴格執行正面表列物種進口,因此那些不在表列中的魚種或是需要檢疫證明的甲殼類及軟體動物便難以輸入。所以呢,「有魚堪養直須養,莫待無魚空養水」,好好珍惜現在手頭上的魚吧!
▍扁粗背鱂 Pachypanchax omalonotus
馬達加斯加島(Madagascar)的生物往往都很獨特,就連卵生鱂魚也不例外;就像粗皮鱂屬(Pachypanchax)就是一群僅侷限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島及其鄰近島國-賽席爾(Seychelles)的卵生鱂魚;外型有點像是寬版的印度金龍鱂(Panchax),也難怪其屬名 Pachypanchax 中的希臘文原意就是「胖胖的 Panchax」的意思。目前該屬共有 7 個有效種加上數個未描述種,其中有兩種在多年前曾經自德國輸入零星幾次,一種被稱為「櫻花霓虹鱂(Pachypanchax sakaramyi)」、另一種被稱為「扁粗背鱂(Pachypanchax omalonotus)」。
扁粗背鱂(Powder-blue Panchax)最大體長約 10 cm,分布在馬達加斯加西北方的桑比拉諾河(Sambirano River)以及鄰近的諾西貝島(Nosy Be),且不同的族群間具有不同的色型(color form),過去輸入的個體具有兩種色型:一種是紅色、一種是藍色。雄魚比雌魚體型來得大且體色較為鮮豔,且在不成對鰭外緣會呈現藍色。成熟雄性之間會有爭鬥的情況,但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
棲地水質為中性偏弱鹼(pH 7.0-7.5)的中等硬水、水溫20-28 ℃。喜歡活動在中上層水域並且偏愛攝食靠近水面的食物,因此飼養時建議使用薄片飼料或偏向上浮性的餌料。本種自從數年前輸入後已經在台灣成功繁殖,牠們會將卵產在水草、莫絲或毛線拖把當中,很容易繁殖(扁粗背鱂種魚和魚苗同缸飼養的影片)。有鑑於本屬魚種在原生地的處境都很艱難,由於棲地狹小加上人為過度開發,使得扁粗背鱂目前在 IUCN 紅皮書中被列為瀕危(Endangered),也許未來觀賞魚市場上流通的個體,可能就是該種唯一的命脈了!
協力|Diesel Cheng
▍沙漠藍珍珠鱂 Aphanius mento
鯉齒鱂科(Cyprinodontidae)魚類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南部、南美洲北部以及地中海西側的乾燥地區,在觀賞魚市場中屬於相當罕見及冷門的類群。過去市面上最常見的該科成員就屬陽春魚種-美國旗(Jordanella floridae)了,但是牠們也已經在台灣消失十年以上;近期曾經輸入的該科成員除了美國加州的魔鱂類(例如斑鱂-Cyprinodon macularius)外,還有幾年前進口的中東乾燥區物種-沙漠藍珍珠鱂(Aphanius mento)。
沙漠藍珍珠鱂是一種小型多年生鱂魚,雄魚體長在 5 cm 左右,分布於地中海西側的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及土耳其等國。底色為墨藍色,體表撒上許多亮藍色的鑽點,觀賞價值十足!雖然個體之間偶有打鬥的行為,並不會太過激烈,密植水草或提供一些隱蔽處可改善這種情況。本種在飼養上最大的優點,就是對鹽度、水質及水溫的適應範圍非常廣,原則上牠們喜歡弱鹼性(7.5-8.5)的硬水,水溫範圍 4-35 ℃,因此在冬季不需要任何加溫設備,可以增加其壽命。本種雌魚會在水草間產卵,繁殖不難,在台灣也已經有人工繁殖個體販售,有興趣的魚友不妨嘗試飼養。
協力|Diesel Cheng
▍綠松石彩虹雷龍 Channa cf. gachua Turquoise
近來自印度輸入品名「綠松石(Turquoise)」的彩虹雷龍(寬額鱧;Channa gachua),來自印度東北方的阿薩姆邦(Assam)東北部地區。這種長相近似彩虹雷龍的鱧魚全身素淨,底色呈淡橘色,眼睛下緣有著一抹橘紅,在背鰭後方有一藍綠色眼斑,背鰭至尾鰭的外緣框線由白色轉為橘紅;被稱為「Turquoise」應是指體色帶有土耳其綠的色澤。彩虹雷龍的產地型非常多,而且長得都非常相似,但嚴格來說,裡頭其實包含著許多複合種(species complex),彼此之間的關係可能不是那麼相近,綠松石彩虹雷龍的確實身分仍有待證實。攝影體長約 10 cm。
▍卡利科拉藍寶石(鬼王)雷龍 Channa stewartii “ Kalikhola ”
繼「卡必安隆產鬼王雷龍」之後,來自另一種產地的斯氏鱧(藍寶石雷龍;Channa stewartii)。產地卡利科拉(Kalikhola)同樣位在印度東北方的阿薩姆邦,靠近不丹邊界。照片上的個體雖然看不出背鰭及尾鰭外緣的橘色邊框,但是其他同產地個體似乎仍保有此特徵,各產地型之間的細部差異,可能需要雷龍魚愛好者慢慢研究了!
▍印度四線貓 Mystus carcio / M. tengara
這種來自印度東北方的印度四線貓,是一種小型的鱯屬(Mystus)魚類,牠們時常以 Mystus tengara 或 M. vittatus 的名稱進口,這三種魚類長得都很相似,身分時常被誤用,但是其中只有 M. carcio 的體型小於 10 cm ,而此次輸入的個體體型十分短小,僅 5-6 cm,而且脂鰭比例也較小,因此真實身分應為 M. carcio 才是。
本種的體色對比鮮明,底色淺黃,鰓蓋後方具一黑色肩斑,體側有三條褐色縱紋,但由於身體中央的側線將第二條縱紋對剖,因此產生了「四線」的錯覺。牠們算是相當溫馴且安靜的小型鯰魚,適合群養,但仍有可能會吞噬迷你型的燈魚,不過混養體型稍大一點點的中上層魚類倒是沒問題。肉食性,平時可餵食冷凍赤蟲或其他活餌,也可訓餌餵食人工沈底飼料,飼養容易,很適合鯰魚愛好者飼養。
協力|華洋水族貿易
▍尼格羅紅鑽菠蘿 Heros notatus “ Rio Negro ”
南美慈鯛中俗稱「菠蘿」的英麗魚(Heros spp.)擁有許多種類和流域型,其中體色最豐富的代表,筆者認為非「尼格羅紅鑽菠蘿」莫屬了!本種模式產地位於巴西尼格羅河(Rio Negro),另外圭亞那也有分布,尼格羅河產的類型多半生活在具有單寧染色的黑水河域,特色為從鰓蓋到體側布滿了鮮紅色斑點,體側的黑色棟線僅出現在尾柄前方,另外腹部有著一排約 5 顆的黑色大斑點;底色有著黃色至橘紅色的漸層色彩,隨著魚隻的成熟度漸增,雄魚體表會覆蓋上一層神祕的藍綠色光澤,十分迷人!性別很容易分辨,雌魚體表無紅色斑點和藍綠色光澤,不過要考慮性別壓抑的因素。雜食性,對各種食物來源都能輕易接受,可以活餌及人工飼料搭配餵食,能讓牠們顯出美麗的色彩,體長可達 25-30 cm。
協力|紅鱗水族
▍七彩天使 Haplochromis aeneocolor

生活在東非維多利亞湖(Lake Victoria)及其周邊水域的小型慈鯛(haps)通常被統稱為「維多利亞湖慈鯛」,簡稱「維鯛」。這類慈鯛早期多從捷克或德國進口,少數品系在台灣繁殖場被繁殖保留下來,由於其體型小巧、體色鮮豔多彩,加上易於口孵繁殖的特性,讓牠們深受玩家歡迎。但是隨著進口量減少、繁殖場斷種,也讓這群小精靈們慢慢消失在市場舞台。
最近從德國輸入的七彩天使(Haplochromis aeneocolor)原產於東非烏干達及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的喬治湖(Lake George)、愛德華湖(Lakes Edward),及其相連的卡津加運河(Kazinga Channel)中。這種樸麗魚(Haplochromis)的種小名aeneocolor,是拉丁文aeneus(銅) + color(色彩)的組合,更多指的是雌魚的黃銅體色!雄魚最大體長可達 10 cm,下半身以黃綠色調為主,臀鰭為藍色並帶有數顆橙黃色卵斑圖案,發情時背部和背鰭上的紅色會變得非常濃郁鮮明,十分美麗。
雖然這類慈鯛都有著明顯的領域性,不過如果空間足夠,還是可以行種內複數飼養。口孵型繁殖,公母魚在一陣交配儀式後,雌魚會產下約30-50顆不等的魚卵,接著雄魚會利用臀鰭上的卵斑吸引雌魚前來啣卵並趁機將魚卵授精,成熟的雌魚可以每兩到三週繁殖一次。適應水溫 24-28 °C、pH 約 7.5-8.5、硬度在 10 °GH左右。本種在 2006 年的紅皮書中評估為易危(Vulnerable),目前野外族群狀態不明。
協力|紅鱗水族
七彩天使的繁殖影片(紅鱗水族提供)
▍破折號燈 Tyttobrycon dorsimaculatus ?
在了解為什麼這隻南美小型脂鯉要取名「破折號燈」之前,我們先來講一下驚嘆號燈。驚嘆號燈通常自南美洲祕魯出口,學名 Bryconella pallidifrons,為一屬一種的小型脂鯉,體型很小,最大體長約 3 cm。重點來了,被稱為驚嘆號燈的原因就在於其體軸的粗黑線和黑色的肩斑,剛好形成一個驚嘆號的圖案而得名。而最近從祕魯也輸入了一種不知名的新燈魚,體型不到 2 cm ,而且在魚商的裸缸中看不出到底長什麼樣子;帶回家放入攝影缸後,乍看之下覺得像是驚嘆號燈,但是又缺乏肩斑特徵,因此索性稱之為「破折號燈」。本種體型和體色與驚嘆號燈相仿,體色皆為蜜黃色,但前者尾柄較為粗短,尾鰭為橘黃色,而且背鰭前端呈黑色,在打鬥時,顏色會變得更為粗黑。兩者是不是同一屬的魚種,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協力|華洋水族貿易
2021/06/20 更新|無意間上網發現 Tyttobrycon marajoara 這隻分布在馬拉若島的齧脂鯉論文上的活體照片,和破折號燈的樣子長得幾乎一樣,比較大的差別在於輸入的破折號燈背鰭明顯呈現黑色,而前者則無。進一步查閱內文後發現,裡頭描述該屬中的背斑齧脂鯉(T. dorsimaculatus)和此次輸入的破折號燈極為相似,只是其模式產地為玻利維亞,而破折號燈為祕魯輸入,兩者產地有些差異,前者是否為跨境輸出或抑分布在祕魯境內尚不得知,有待日後進一步的資料出現。
▍新黑影鼠 Corydoras cf. semiaquilus
黑影鼠(Corydoras semiaquilus)是一種體紋變化很大的鼠魚,不但可以分為 I、II、III、IV、V 型,還有綠色型、黑色型、經典型等品名,令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加上序列分析結果顯示牠們很可能與佛利率鼠(C. fowleri)為同一物種,所以關係就更複雜了!這陣子剛輸入的新黑影鼠,體側的 “ 黑影 ” 較狹窄,多集中在側線上半部;此外,雌魚的背鰭及尾鰭皆無斑紋分布,但雄魚的背鰭上卻帶有粗紋。本種被有些人認為是德國出口商去年從祕魯拿到的 Corydoras sp. Karina,不過對照圖片後又覺得不是那麼相似,筆者認為,姑且把牠們視為黑影鼠的其中一型就可以了。
協力|華洋水族貿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