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6 月新魚快訊
近來,在台灣海關對於觀賞水族生物進口的規範日趨嚴格的情況下,不但新物種越來越少見,就連一些過往隨處可見的進口水族生物也都消失無蹤,在迎接炎炎夏日的同時,水族市場卻像面臨寒冬般冷清,所幸還有一些人工改良品系稍微填補了一下空缺…
圖.文|Flair Wang
夢幻金鑽燈 Danio margaritatus X D. erythromicron Hybrid
今年初市場上出現了幾批名為「夢幻金鑽燈」的迷你小魚,看起來有點眼熟對吧?據說這種魚其實就是火翅金鑽燈(Danio margaritatus)和藍帶斑馬(D. erythromicron)這兩種微型化的鿕亞科(Danioninae)魚種的人工雜交種。這種雜交個體其實多年前在國外就已經出現過,從牠們的外型不難發現其結合了藍帶斑馬的魚鰭表現和尾鰭基部的黑色斑點,但體側表現卻是火翅金鑽燈般的點狀紋路。雖說牠們的觀賞價值不差,但是不論魚場是無意還是有意將兩者雜交,筆者本身都不贊同雜交種的出現,畢竟雜交種對於保育或保種都有害無益,且這兩種魚本身已經夠漂亮且各有特色,何必多此一舉去違反自然呢?這兩種魚在緬甸的原生地中都生活在中性至弱鹼性的硬水中,所以飼育水質不要太酸有益其健康。最大體長約 2.5 cm。

火焰石美人 Melanotaenia boesemani “ Fire Red ”
自從 1982 年 Gerald R. Allen 於西巴布亞的多貝拉伊半島(鳥頭半島;Bird’s Head peninsula)採集到石美人的活體後,這種身上擁有橙黃 / 藍綠兩截色調的彩虹魚,逐漸成為觀賞魚市場中最知名、也最受歡迎的彩虹魚代表魚種之一。那石美人前頭加個「火焰」二字又是代表什麼意思呢?大約 9 年前,德國知名貿易商的報價單上有一種標註著「Fire Red」字樣的石美人,因此台灣進口商便嘗試進口看看。輸入的個體還是幼魚,不過雄魚身體後半的橘紅體色已然超越一般未經揚色的市售成體,應是累代選育所培育出來的個體。適合飼養在中性至弱鹼性、中高硬度的水質,最大體長約可達 10 cm。

玻璃肚金玻璃彩旗 Pristella maxillaris var. Albino/Glass belly

在人工繁殖進程較長的觀賞魚當中,出現基因突變如白化、黃化、透明鱗、玻璃肚或短身等個體的機率也會隨之大增。就像玻璃彩旗(Pristella maxillaris)這種以人工繁殖形式出現在市面上長達數十年的南美加拉辛燈魚,過去就已經出現白化、三叉尾、圓身以及玻璃肚等數種變異品系,而前陣子出現的玻璃肚金玻璃彩旗(好像在繞口令…)來自中國大陸,也被稱為紅肚玻璃彩旗,應是白化的金玻璃彩旗加上玻璃肚基因的人工變異個體。白化突變基因讓牠們身上的黑色素完全消失,不但眼睛不會出現玻璃肚表現的黑色熊貓眼,更由於玻璃肚基因使得全身的虹色素細胞退化,而產生宛如透明魚般連內臟都能見到的特殊表現。這種個體不論在科研領域或觀賞市場上都能引起話題。

玻璃肚虎頭鯊 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 var. Glass belly
最近觀賞魚市場上這種透明鱗或玻璃肚的突變個體越來越多了,像虎頭鯊這種陽春大型鯰魚種類除了早期有白子人工變異個體外,現在也出現透明鱗或玻璃肚個體了!虎頭鯊是一種原產於中南半島的巡游性大型鯰魚,成魚體長可達 130 cm,是著名的食用兼觀賞魚類。一般市面上販售的多為幼魚,體色呈現銀灰色,白子個體為全身雪白並具有紅眼,但是近來出現的玻璃肚個體體色偏粉白色,原本體側的兩條銀黑色帶紋因缺乏虹色素細胞而呈現淡褐色,雙眼則為深邃的黑色。雖然體色粉嫩討喜,看似相當可愛,不過牠們是巨型鯰魚,絕非一般家庭水族箱可以駕馭的魚種,飼養前請三思。話雖如此,但筆者倒是蠻好奇這種體色變異個體的成魚長大後會是什麼樣子??
黃化佩雀可拉白金豹皮 Synodontis petricola var.
佩雀可拉白金豹皮可能是除了白金豹皮(Syno. multipunctatus)之外,最常見的坦干伊喀湖(Lake Tanganyika)產倒游鯰(Upside-down Catfish)。然而許多玩家們有所不知的是,市售多數的佩雀可拉白金豹皮人工繁殖個體,其實被許多玩家們認為是另一種稱為 Dwarf Petricola(小型佩雀可拉豹皮)的近似種──魯西皮白金豹皮(尖鰭歧鬚鮠;Syno. lucipinnis);兩者在體型及頭部斑紋分布等處有所差異,後者體型也小上許多,最大體長僅約 10 cm 左右。不管真實身分為何,以「佩雀可拉白金豹皮」商品名販售的魚種已出現暗紅眼的黃化變異個體,底色呈粉白色,原本黑褐色的斑點也轉為淺褐色。

越南弓背青鱂 Oryzias curvinotus Vietnam
弓背青鱂(Oryzias curvinotus)最早是在 1927 年,根據採集自海南島那大鎮的標本,以學名 Aplocheilus curvinotus(弓背蝦鱂)首次描述的物種。其分布範圍可以從中國廣東、廣西往南一直延伸至越南,過去曾有少量從越南輸入的紀錄,後來友人到了中越峴港附近的弓背青鳉原產地實地走訪,也發現到該魚的蹤跡。當地為河口潟湖旁的一處沼澤,水質帶有鹽份,並與吳郭魚、雙邊魚、叉舌蝦虎及鯔蝦虎等魚類共棲。本種臀鰭鰭條數 19-22,各鰭邊緣帶有黃色色彩,背鰭位置相較其他同屬魚種較偏身體後方,成熟雄魚的背部略微彎曲呈弓形,但幼魚及亞成魚並不明顯。本種雖生活在半淡鹹水域,但經淡化後也能適應純淡水水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