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7 / 8 月新魚快訊

暑假通常是水族業的淡季,家長為了籌措小孩即將開學的學費而減少了開支,加上很多魚種也都因為進口法規問題而無法輸入,但是筆者還是想辦法生出了一些過去未曾或鮮少出現的新魚種來介紹,希望能為水族市場帶來一些新氣象!

圖.文|Flair Wang

協 力|水世界.紅鱗水族.華洋水族貿易.顏聖紘老師

 

網紋鑽石燈 Moenkhausia levidorsa Benine, 2002

  來自巴西阿里普亞納河(Rio Aripuanã)上游馬托格羅索州(Mato Grosso)境內的一種小型加拉辛,擁有較高的體幅,因此乍看之下有點像銀鱗燈那類的魚種。本種的主要特徵在於缺乏背前鱗(predorsal scales),並且體側具有網狀的亮麗鱗片色彩,因此取名為網紋鑽石燈。狀態好時,背鰭和尾鰭會呈現淡粉紅色,臀鰭呈淡黃色,胸前也會出現顯著如頭尾燈般的黑色肩斑。通常雄魚具有較尖長的背鰭末端以及較寬大的臀鰭。飼養不難,很輕易就能接受人工配合飼料。最大體長約可達 7 cm。

 

申古幽靈翠綠燈 Moenkhausia sp.

  時常混雜在水靈燈(Moenkhausia heikoi)中一同進口的小型燈魚,目前身分不詳,從外型推測可能同為直線脂鯉屬(Moenkhausia)的共棲魚種。雖無格外艷麗的色彩,但幽藍的神祕體色搭配深邃大眼令人心生嚮往。攝影體長約 3.5 cm。

 

鍊紋濺水魚 Pyrrhulina zigzag Zarske & Géry, 1997

  俗稱的濺水魚(splash tetra),通常指的是鱂脂鯉科(Lebiasinidae)、翹嘴脂鯉亞科(Pyrrhulininae)下,包含短頜鱂脂鯉屬(Copeina)、絲鰭脂鯉屬(Copella)、翹嘴脂鯉屬(Pyrrhulina)等三個屬別的小型脂鯉,而該亞科下的另一屬成員便是俗稱「小鉛筆魚」的小口脂鯉屬(Nannostomus)。最近輸入的鍊紋濺水魚算是過去較少以單品形式輸入的濺水魚種類,牠們體軸間有如拉鏈般的鋸齒狀黑色帶紋,很容易將牠們和其他種類區分出來,其種小名「zigzag」的意思便是鋸齒狀或 Z 字形之意。

  雄魚較雌魚具有較為延伸的背鰭和尾鰭,而且乍看之下,本種格外細長的體型會讓人直覺將牠們和紅翅濺水魚(Copella arnoldi)歸在同一屬中,但其實在分類上,前者卻被分在身形較為寬大的翹嘴脂鯉屬(Pyrrhulina),倒是蠻讓人感到意外的。此外,鍊紋濺水魚分布在祕魯中北部或厄瓜多,不過此次卻是從哥倫比亞輸入,也許是跨境輸入或是新產地就不得而知了。

 

維塔塔皇冠 Bujurquina vittata (Heckel, 1840)

  維塔塔皇冠所屬的布瓊麗魚屬(Bujurquina)是一群外觀和寶麗魚屬(Aequidens),也就是俗稱的一點皇冠相似的南美中小型慈鯛,只是多了一條由眼睛後方往後延伸至體側中央大眼斑的帶狀紋路。本種原產於巴拉那河(Río Paraná)以及巴拉圭河(Río Paraguay),體長可達 12 cm 左右,而最近輸入的個體則是本地魚場所繁殖的亞成體人工魚,體長約 6-7 cm。除了眼睛後方延伸的縱帶外,體側具有數條橫向暗帶,體色也相當豐富。

  本種的繁殖不難,在 Ted Judy 於 1996 年的文章中指出,牠們的繁殖方式相當多樣,且會視環境而有所變化:配對的親魚一開始通常會將卵產在開放且可移動的物體表面如木片上,之後可視情況將產卵床拖行移動到其他隱蔽處,待魚卵孵化後再將其含入口中進行口育;但如果沒有這類的物體,親魚便會將卵產在固定且方便防衛的角落,並且隨即將魚卵直接含入口中直到孵化。可用弱酸性至中性軟水飼養即可。

 

藍鑽剪刀剛果 Nannopetersius lamberti Poll, 1967

  前陣子輸入了一種尾鰭上具有俗稱「剪刀尾」紋路的非洲剛果燈類脂鯉,「剪刀尾」特徵在南美小型脂鯉身上很常見到,但出現在非洲剛果類燈魚上就比較罕見了。本種在日本被認為是 2012 年才發表的新種──Alestopetersius conspectus Mbimbi, Mayi, Munene & Stiassny, 2012,不過筆者查閱其描述論文時卻發現牠們尾鰭上的黑色斑紋有所不同:此次輸入的個體為橫紋,而 Alestopetersius conspectus 則偏縱紋,之後發現牠們的真實身分應為 Nannopetersius lamberti(蘭氏矮非洲脂鯉)才是。

  藍鑽剪刀剛果原產於中非剛果,和一般的藍鑽剛果燈(Alestopetersius smykalai)在體色上有些類似,尤其是背部的鱗片在燈光的照射下會出現一抹藍光,甚是美麗!成熟的雄魚體長可達 9-10 cm,背部會呈現檸檬黃色彩,並且隨著魚齡的增長,背鰭鰭條會延伸成絲狀,長度可以達到尾鰭位置,十分飄逸優雅;相較之下,雌魚體型較小,缺乏延長的鰭條。個性略為羞澀,需要較大的飼養空間(如 120 cm 長水族箱),並採複數群養來消彌其戒心;適應水質為弱酸軟水,水溫不宜太高(低於 28 ℃),能接受多樣化的細顆粒飼料。

 

卡萊鼠 Corydoras carlae Nijssen & Isbrücker, 1983

  這種分布在阿根廷北部伊瓜蘇河下游流域(Rio Iguazu)的花鼠類兵鯰,由於產地偏遠,因此很少出現在水族市場,沒想到最近卻被印尼繁殖場給繁殖出來了!本種雖然早在 1983 年就被科學描述,但一直沒人見過,直到 2010 年才由德國亞馬遜雜誌的前主編 Hans-Georg Evers 再度採集到並引進水族貿易市場,而印尼魚場的繁殖種魚應該就是他所引入的。本種個頭不大,最大約 6 cm,和其他近似種的區別在於體側約有三塊輪廓明顯的大黑斑,背鰭下方也有約兩處黑斑,頭部少有斑點,背鰭和胸鰭則無延伸現象。飼養不難,但由於分布緯度較高,所以可以忍受較低的水溫(20 – 26°C),不建議高溫飼養。

 

黑蝙蝠小精靈 Nannoptopoma sternoptychum Schaefer, 1996

  通常以 Nannoptopoma sp. Vampire(吸血鬼下口蜻鯰)之名在水族市場流通的小精靈類吸甲鯰,其實應為 Nannoptopoma sternoptychum 這個有效種(fishbase, 2018),分布在亞馬遜河上游,不過鯰魚星球網站(PlanetCatfish)卻將牠們劃分到與巨人小精靈同一屬(Hypoptopoma),兩者對於分類歸屬的意見分歧。體色呈黑色,有時摻雜著白色斑紋,並搭配著不成比例的寬大頭部和胸鰭,因此取名黑蝙蝠小精靈。其體型和皇后小精靈(Nannoptopoma sp. Striped / Peru)類似,十分短小迷你(最大僅 3-4 cm),平時喜歡趴在沈木或水草上刮食生物薄層或藻類,對於腐爛的落葉或水草葉片也很有興趣,在飼養時應盡量提供類似的環境才是。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