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7 / 8 月新魚快訊

雖然前幾天鬼門開,但是校門也開了,終於得以讓小編有時間可以好好寫點文章。即便世界各國的武漢肺炎疫情仍相當嚴峻,但除了歐美國家外,其他地區如印尼及南美洲及剛果線流域的觀賞魚仍少量輸入台灣…

玻璃肚紅蘋果美人 Glossolepis incisus var. Glass belly

  原產於印尼西巴布亞省的聖塔尼湖(Lake Sentani)流域的紅蘋果美人,在國內是知名且是最常見的彩虹魚之一。雖然牠們最初被發現的時間距今已超過一個世紀,然而直到上世紀 70 年代初期,這種體色紅艷的魚種才開始被引入觀賞魚市場。體型可達 12 cm 以上的紅蘋果,成熟雄魚背部會逐漸隆起,體色呈深紅色表現,並且體表閃爍著鑽石鱗光,十分亮眼!市售除了原生種之外,還有圓球型的人工改良品系也挺常見的,另外就是這次所要介紹的玻璃肚品系紅蘋果。

  「玻璃肚」這種基因變異,在水族市場上也常被冠上「琉璃」這個商品名;和「透明鱗」這種性狀表現類似,由於缺乏虹色素細胞,使得鱗片無法反射光線,因此往往個體會出現粉色的鰓蓋、熊貓般的黑眼睛,甚至讓人看見體內的臟器。而近來出現在水族館中的玻璃肚紅蘋果美人,其實是由台灣繁殖場所繁殖出來的。最初的種源來自泰國,由於當時數量不多且只輸入過一次,而繁殖者手上僅剩一隻亞成體雄魚,只能不斷反交原生種的雌魚,一直繁殖到第三代(F3)才有辦法量產來供應市場,目前市面上僅有雄魚販售。其玻璃肚特徵在幼魚時期較為明顯,到了圖中的亞成體階段便形成了類似透明鱗的樣子,但是粉嫩的鮭紅體色和黑色的眼睛,仍與一般的原生種有著截然不同的賞玩風味。攝影體長約 8 cm。個體提供|莊維誠

 

▍黃帆黑幽靈鰕虎 Glossogobius flavipinnis

  黃帆黑幽靈鰕虎其實早在多年前便曾經輸入過,只是事隔多年未見,因此特別提出來介紹一下。這種身體黝黑、背鰭有著旗幟般鮮黃色的鰕虎魚,是印尼蘇拉威西島中部托武蒂湖(Lake Towuti)的特有種,通常會在一至數米深的淺水水域底層附近活動。雄性個體可以發展出延伸的第一背鰭鰭條,強勢或繁殖個體體色會顯得格外黝黑;具有領域性,喜歡霸佔一塊石頭作為地盤,並在其上方數公分的水域間游動;而雌魚體色較淺,領域性也較弱。宜飼養在 pH 8-8.5、硬度 5-8 °GH 、水溫 27-30 ℃ 之間的鹼性水質當中,可與同樣水質的兔螺們(Tylomelania spp.)一起混養,但不適合與被當作獵物、體型嬌小的蘇拉維西米蝦混養。肉食性,喜食豐年蝦或赤蟲等生餌或活餌。體長可達8 cm,且雌魚比雄魚大。個體提供|紅鱗水族

 

▍黃金小丑兔螺 Tylomelania sp. Yellow spotted

  前陣子自印尼輸入的一種兔螺,具有深褐色底色加上橙黃色大塊斑分布其上的腹足表現,是過去鮮少輸入的種類,在國外通常被稱為「Yellow spotted」,很可能和黃帆黑幽靈蝦虎同樣分布在蘇拉維西的托武蒂湖中。食性為雜食偏肉食,可以投餵沈底飼料,和其他小型魚類混養時還能撿食掉落在底部的殘餌。水質應設定為pH 8 左右的中等硬度弱鹼性水質。屬於卵胎生繁殖的牠們不難繁殖,有時會不經意在缸中看見牠們產下的仔螺。個體提供|紅鱗水族

在缸中產下的仔螺

▍莫拉維利短鯛 Apistogramma sp. “Maravilha”

  最新發現的隱帶麗魚屬(Apistogramma)南美短鯛,據說採集自巴西的尼格羅河(Rio Negro)。外型乍看之下和黑間短鯛(A. gibbiceps)十分相似,尤其是原本只在黑間短鯛腹側發現的 5-6 條黑色斜紋,如今也可以在這隻新短鯛身上找到;此外,本種的年輕雄魚尾鰭皆呈現如仆卡短鯛(A. pulchra)般的圓尾,且背鰭前四根鰭條末端僅略為突出,但是到了成熟階段,體色會轉為濃厚的蜜黃色,背鰭前四根硬棘不但會如天線般延伸,且尾鰭中央也會向外延展成為桃尾狀,和黑間短鯛的琴尾型有天壤之別。由於外觀的相似度,本種應該會被歸類在黑間家族(A. gibbiceps Group)當中。其屬名後標註 “ Maravilha ” 為葡萄牙文,意思為「精彩」之意,究竟是用來形容魚隻本身,還是指的是人名或地名,目前還不明朗,相信日後便會知曉。飼養方面,可能得多費心水質的潔淨度,可惜筆者所飼養來拍照的個體皆突然發病夾尾而藥石罔效,徒留一開始試拍的年輕雄魚照片,日後有機會再補上漂亮的成魚照吧!個體提供|大里哲園水族

兩年後終於攝得漂亮的公成魚。個體提供|小島水族

 

▍亞馬遜黑尾河虎 Brycon amazonicus 

  最近輸入了一批以「黑尾河虎」的名義販售之幼魚。黑尾河虎是一種知名的南美大型加拉辛,對應的學名應為 Brycon melanopterus,特徵為銀白身軀、小眼、吻部短而略為上翹,最大的特色為自腹鰭後方沿著臀鰭基部至尾鰭上葉勾勒著一條明顯的黑色帶紋。黑尾河虎在早期大型魚興盛的年代似乎較為常見,但近年來在水族市場上幾乎銷聲匿跡,而此次輸入的「黑尾河虎」幼魚看起來和一般所謂的黑尾河虎似乎有些不同:除了眼睛比例較大,最大的差異在於尾鰭上的黑色帶紋集中在尾鰭中央,並向兩側略為蔓延,和傳統的黑尾河虎模樣明顯不同。對照各種河虎的手繪圖來看,此次輸入的河虎可能是廣泛分布在亞馬遜河流域的 Brycon falcatus,而非傳統的黑尾河虎(Brycon melanopterus)才是。黑尾河虎類的食性為雜食偏植食,在原生地主要水果和種子為食,飼養上對於各種餌料都能輕易接受,可多使用含藻類成分以及半浮沉型人工配合飼料來給巡游於上層水域的河虎食用。體長可達 40 cm,攝影體長約 8 cm。個體提供|紅鱗水族

2021.08.02 更新|此魚被德國知名貿易商標示為 Brycon amazonicus,來自哥倫比亞,種小名 amazonicus 為「亞馬遜」之意,因此中文俗名更改為亞馬遜黑尾河虎。其成魚體長可超過 50 cm,是標準的大型魚。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