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3 / 4 月新魚快訊
趁著五一連假,終於把圖文趕出來了,一起來看看最近有什麼水族新鮮貨吧!
Photo & Text|Flair Wang
▍火焰二線剛果 Phenacogrammus sp.
前幾年西非的剛果類加拉辛燈魚大放異彩,接連輸入了許多新品種,而最近又添了一新成員。採集商繼續往河川上游探勘,發現了和之前在本站發表的黃金紅尾剛果(Phenacogrammus sp. Red-tail Congo Tetra)十分類似的新魚種,可說是前述魚種的體色加強版,據說當其雄魚完全發色時,會出現媲美范特西剛果燈的血紅體色(此影片為本種剛進口的驚人體色,雖然當時魚況看起來很差,但快死的魚往往最美 XD),因此本種應取名為「火焰黃金剛果」較為貼切。牠們還未完全發色時和黃金紅尾剛果乍看並無不同,體型同樣短小,不過其上虹膜呈現橘紅色,可以此辨別。本種個性同樣膽小敏感,需多隻群養於大型水草水族箱中,方能降低其初來乍到時的緊迫。能接受各種小型活餌或生餌,也會攝食上浮性或半浮沈性的人工顆粒。攝影體長約 5 cm。個體提供|紅鱗水族

▍霓虹藍剛果燈 Alestopetersius sp.
最近再度輸入了過去曾進口過的超級彩虹剛果燈(Duboisialestes sp.),重點是其中混入了一種類似黃剛果燈(Alestopetersius caudalis)的未知魚種。體色呈淡黃色,背部閃耀著藍色光澤,體軸有一黑線一直延伸至尾鰭中央並突出鰭面,臀鰭及尾鰭外緣呈現白色。可能在原生地與超級彩虹剛果共棲,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關於此魚的資訊。個體提供|紅鱗水族

▍粉味七彩玻璃魚 Parambassis cf. lala “Orange”
前陣子有貿易商從印尼進口了兩批七彩玻璃魚(Parambassis lala),不過第二批的七彩玻璃魚卻是出口商特別以 Parambassis lala “Orange” 這個名稱出口的,被貿易商命名為粉味七彩玻璃魚。兩批魚剛進口時都是幼魚,看不出其差異,筆者索性將牠們都帶回家飼養。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魚隻長大了一些,開始有了些雛形,但是經過觀察,這兩批魚的特徵幾乎一模一樣,應為同一物種才對;只是牠們的長相感覺和過往印象中來自印度的七彩玻璃魚不太一樣,因此翻出以前拍攝過的照片來對照,發現最近輸入的個體雖然在第二背鰭和臀鰭外緣同樣鑲有水藍色細框,但各魚鰭外緣呈現明顯的黑色,最強勢雄魚的魚鰭鰭面呈現橘黃色;而早期的七彩玻璃魚體側那三道垂直棟現較為明顯,各鰭外緣的黑色並不顯著。究竟是不同的類型?個體成熟度造成兩者的差異?抑或是出口商的噱頭,筆者至今尚不能確定,可能真的得再把魚養到完全成熟的時候才能斷定吧?話說七彩玻璃魚這種小型玻璃魚只對活餌或生餌有興趣,對人工飼料完全無動於衷,而且是純淡水魚,非傳統印象中的汽水域魚類,可不須在缸中加鹽,飼養時得留意一下。

▍冰山尖嘴美人 Chilatherina sp. “Kali Awalim”
分布在西巴布亞省東北部的阿瓦林河(Kali Awalim)的唇銀漢魚(Chilatherina;中文俗稱尖嘴美人類),由於其冰藍色的體色表現而被稱為冰山尖嘴美人。平時雄魚一身亮藍的外衣,發情之後,背部會呈現橙黃色,而腹部的黑色斑紋也會加深,並從體內透出美麗的橘紅色色彩,讓冰山彷彿被融化了一點,但卻變得更美了。本種飼養容易,且易於繁殖:當魚隻拍攝完畢,將其移出別缸後沒幾天,便在缸中意外地發現牠們的魚苗,可見繁殖難度不高,有興趣的魚友不妨嘗試看看。攝影體長約 6 cm。


▍娃娃跳鱸鼠 Corydoras sp. CW153
最近輸入編號為 CW153 的兵鯰鼠魚,大概是長得最不像鼠魚的鼠魚。最大體長不超過 4 cm 的牠們,體型十分細小,長得就像是拉長版的娃娃鼠(Corydoras habrosus),然而不論其細長的體型或是行為舉止卻和跳鱸脂鯉(darter characin)頗為神似:完全底棲的習性,不若一般鼠魚有時還會游到中層水域活動或至水面換氣;頭部一頓一頓地往底砂上濾食的動作,也讓人懷疑牠們根本是被鼠魚耽誤的跳鱸,也因此在國外被稱為 Characidium Cory,也就是跳鱸兵鯰(Characidium 為跳鱸的學名),故在此將 CW153 稱為娃娃跳鱸鼠。據說在原生地,牠們還同時和兩種跳鱸共棲,兩者間可能具有擬態關係。
近兩年來,關於是否要將 C 屬中的鼠魚重新分成好幾個屬而引起各方專家討論,即便 CW153 在形態上長得像 A 屬(Aspidoras)鼠魚,但是在遺傳上,牠們卻和常見的 C 屬兵鯰比較接近,因此目前仍將其放置在兵鯰屬中,待進一步的科學描述。娃娃跳鱸鼠於 2015 年首次在玻利維亞(Bolivia)被發現,分布在中部的聖胡安溪(Arroyo San Juan),Daniel Konn-Vetterlein、Heinz Wilhelmstätter、Gerhard Kiefner、Achim Werckenthin 和 Hans G-Evers 等人於 2018 年前往玻利維亞調查時再度發現牠們,並由 Ian Fuller 賦予其 CW153 的編碼。
本種體型小巧溫馴,不適合飼養在水流快速的大型水族箱中,或是與大型或過於活潑的魚類混養,不過倒是很適合成為奈米水族箱的成員,和侏儒鉛筆、火靈燈等小型魚類生活在一起。飼養缸底部應鋪設 0 號或 1 號細砂供其濾食,對大口徑的飼料興趣缺缺,可投以口徑細小的沈底飼料或豐年蝦苗等活餌供其攝食。
▍寬帶鸚哥鼠 Corydoras sp. CW169
來自哥倫比亞、編號 CW169 的寬帶鸚哥鼠,是較新的鸚(英)哥鼠(Corydoras axelrodi)家族成員。鸚哥鼠有許多品系,除了黑箭鸚哥(斜紋)鼠(C. loxozonus)為獨立的有效種外,其他包括黃金鸚哥鼠(Corydoras axelrodi)、二線鸚哥鼠(CW021)、迪克鸚哥鼠(C003)等品名,雖然在外觀上有所差異,但多被視為黃金鸚哥鼠的不同體紋變異。寬帶鸚哥鼠的體紋和二線鸚哥鼠類似,體側具有兩條平行黑帶,但是第一條黑帶明顯比第二條長且粗寬;此外,鰓蓋上的黑色斑塊也是辨識特徵之一。本種甫輸入時往往狀況不佳,常導致細菌及體外寄生蟲(如三代蟲)感染,需檢疫治療後才能飼養長久。
▍粉紅霓虹燈 哥倫比亞型 Hemigrammus cf. coeruleus “Colombia”
粉紅霓虹燈早在十多年前就首次輸入台灣,之後消失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 2016 年才又開始出現在水族市場中,近幾年來漸漸成為常態性輸入的南美小型燈魚之一。粉紅霓虹燈的模式在巴西的尼格羅河中下游,而過往輸入的個體也多來自巴西。然而本種似乎也和許多原產於尼格羅河的魚類一樣,同時分布在巴西尼格羅河和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兩地,因此近幾年來有時也會發現來自哥倫比亞的個體。但是如果商家不清楚或不在意產地來源時,一般消費者也就不會知道這些魚類是來自哪裡。
如果連同一條河產但不同支流分布的粉紅霓虹燈族群之間,都會有外觀上的差異(例如烏尼尼河(Rio Unini)的族群差異),那相隔兩國或兩大河系的族群長得有些不一樣,也就不足為奇了!那巴西和哥倫比亞產的粉紅霓虹燈在外觀上有沒有差別呢?其實還蠻明顯的。巴西產個體的背鰭包括其他魚鰭外緣的黑色範圍較寬闊,而哥倫比亞產的背鰭呈現較多的紅色部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觀察看看。

眾所周知的,一群粉紅霓虹燈當中,只有佔領導優勢或發情中的雄魚,才會發展成全身血紅的體色,因此飼養牠們需要有些耐心。牠們在原生地生活在 pH 值 5 至 6 的軟水中(通常是黑水域),因此將飼育水調整為適合的水質也有助於發色。
▍銀河雷龍 Channa asiatica var.
最近市面上出現了一種名為「銀河雷龍」的蛇頭魚(snakehead),身上遍布一顆顆如星辰般的銀藍色珠點著實令人眼睛一亮。探詢之下才得知這是台灣玩家利用珍珠赤雷龍(Channa asiatica;又稱月鱧,在台灣也有原生種,稱為七星鱧)與紅月鱧(中國大陸的紅色產地變異型)交配所產下的後代,再從中挑選出體表珠點較多的個體培育而成,如今 F2 的子代,表現已趨於穩定,但是仍可從中分出等級。亮斑布滿頭部和背部的個體,屬於較高等級的個體,令人期待其未來的發展。飼養不難,能夠接受人工飼料,但仍須加蓋防止其躍出缸外。個體提供|紅鱗水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