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帶綠寶石短鯛

今天要談的是一種南美短鯛… 如果你是稍微對南美短鯛的地理分布有點概念的玩家,可能會發覺有許多產在巴西尼格羅河(Rio Negro)耳熟能詳的知名短鯛品種,在鄰近的哥倫比亞或委內瑞拉境內的奧利諾科河水系(Rio Orinoco basin)中也可以發現同樣或近似的品種,而且還不僅只侷限在同一個屬別。如果你還不是很有概念的話,我可以隨便舉幾個例子,比方說 D 屬的棋盤鯛(Dicrossus filamentosus)、I 屬的龍紋鯛(Ivanacara adoketa)、A 屬的二線短鯛(Apistogramma diplotaenia)及近來熱門的帕索那塔紅琴尾短鯛(A. personata)等。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類別的淡水魚身上,例如知名的紅蓮燈和綠蓮燈。

受到橫亙在南美洲東北三國(圭亞那、蘇利南、蓋亞那)以及委內瑞拉東南方和巴西北部之間的圭亞那地盾(Guayana Shield)所影響,使得原本生活在亞馬遜河流域(Amazon basin)和奧利諾科河流域的魚種因為地理隔離而出現不同程度的遺傳分化;意即同一物種,也會在外觀上出現某種程度的差別,例如兩個流域分布的棋盤鯛尾鰭紋路及體色便有所不同,或是紅蓮燈體側霓紅藍線的長短不一等現象;而有些種類甚至可能分化成兩個不同品種,例如綠寶石短鯛。
有些短鯛愛好者可能會以為生麗魚屬(Biotoecus)當中只有綠寶石(B. opercularis)這一個魚種,但是其實在 1989 年還發表了另一種分布在奧利諾科河流域的近似種-B. dicentrarchus(金帶生麗魚)。這個產在哥倫比亞及委內瑞拉境內的綠寶石(為了方便好記,在此姑且稱牠 “金帶綠寶石”),其實在多年前就曾出現在國外的報價單上,不過當時可能因為價格太高或是已經沒貨而無緣輸入,時隔多年,這次輸入的個體已經是德國人工繁殖的成魚個體了,不得不佩服德國人的手腳還真快!

金帶綠寶石和一般綠寶石乍看之下非常相似,兩者之間最主要的形態差異在於前者的臀鰭硬棘只有兩根(這也是其種名 dicentrarchus 的命名由來),而後者則是三根以上;不過這點差異對一般人而言實在太難用肉眼分辨了,就連我自己都看不太清楚。所幸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比較顯著的不同,像是金帶綠寶石背鰭上的 2 到 3 根硬棘是明顯突出且末端拉尖的,一般綠寶石則較為平直;另外金帶綠寶石尾鰭末端呈平直形,而綠寶石的尾鰭下緣較為圓滑,成熟公魚在尾鰭上葉還會拖出絲鰭;至於體色上,由於不同種群和後天飼養上都會形成差異,因此很難判斷,不過照目前看來,兩者在體側及不成對鰭上都具有一至數排的藍綠色光點(公魚較為顯著),但金帶綠寶石似乎在各鰭鰭面上具有較多的黃色著墨,邊緣則帶有紅色色彩。

依照 fishbase 上的說法,金帶綠寶石的模式產地為 25 m 寬、水色透明的淺湖,水溫高達 34℃,與當地的棋盤鯛(奧利諾科型)共棲,因此飼養和繁殖方式應該和一般綠寶石差不多,基本上還是以弱酸性軟水、水溫不要太低的水質來飼養,底砂最好選擇質地較細的細砂,以方便牠們挖掘繁殖窩。
分類位階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輻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
目 | 鱸形目 Perciformes |
亞目 | 隆頭魚亞目 Labroidei |
科 | 慈鯛科 Cichlidae |
屬 | 生麗魚屬 Biotoecus |
種 | 金帶生麗魚 B. dicentrarchus Kullander, 1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