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新魚快訊
紅鰭斑馬大企鵝 Hemiodus quadrimaculatus
半齒脂鯉屬(Hemiodus)這類的中型南美加拉辛,常被稱為“大企鵝燈”。該屬雖然包含多達20個種類,但較常出現在觀賞魚市場的種類頂多就只有紅尾大企鵝(Hemiodus gracilis)和黑尾大企鵝(H. unimaculatus)而已。近年來拜蘇利南產地線的魚種大量輸入所賜,像斑馬大企鵝這種體側有著四條橫帶的珍稀魚種得以現身水族市場。牠們除了擁有獨特的橫帶條紋外,穩定後的個體還會在頭頂及各魚鰭間都會出現鮮豔的亮紅色,十分具觀賞價值。雖然體長可達 15 cm,不過個性平和,且不具食草性,可以和小型燈魚、慈鯛、七彩神仙等魚類一同飼養在大型水草缸中。
電光紅腰蝦虎 Sicyopus discordipinnis
首次輸入水族市場的電光蝦虎類魚種,後半身的桃紅螢光色帶會讓人想起紅唇紅腰蝦虎(Sicyopus exallisquamulus),不過這次進口的這種來自印尼新幾內亞的盤鰭瓢眼鰕虎魚並無紅唇特徵,且身上具有兩條平行黑紋,體型也較為細小,最大僅 3-4 cm而已。和其他同類一樣,喜歡生活在清澈、高溶氧的溪流中,以石頭上的藻類和生物薄層為食,在水族箱中可以投喂富含螺旋藻的沈底飼料,並佐以冷凍紅蟲或豐年蝦苗餵食,僅適合與個性溫和的小型魚類混養。
桔紅枝牙鰕虎 Stiphodon surrufus
這種模式產地位於菲律賓的枝牙鰕虎,也曾在臺灣少量發現過,全身會呈現十分美麗的橘紅色。不過不像其他常見的枝牙鰕虎雄魚擁有尖長的第一背鰭,桔紅枝牙蝦虎的背鰭顯得相對圓短許多,據說這樣的形態是為了適應更為湍急的水流所演化而成的,而背鰭尖長的種類則喜歡生活在較為平靜的水域。本種的體型相較更為迷你,常見體型僅有 2-3 cm,體色會依據環境而有深淺不同的變化,在筆者的飼養經驗下,如果水溫較為溫暖(超過 26 ℃以上),體色似乎會變得比較桔紅?但有鑒於牠們生活在水流快速、溶氧充足的水域中,因此仍不建議將牠們飼養在過高的水溫下。
芝麻牛奶燈 Moenkhausia simulata
體側擁有數條鋸齒狀縱帶的南美小型脂鯉,除了秘魯的紅線牛奶燈(Moenkhausia agnesae)、罕見的草莓牛奶燈(Moenkhausia sp. )和近來熱門的愛瑪燈(Hyphessobrycon hexastichos)之外,前陣子又有一種牛奶燈系列的新魚種自秘魯輸入。由於身上有著 7-8 道由黑色細點連成的縱紋,而被戲稱為“芝麻”牛奶燈;其底色及魚鰭帶有粉黃色調,成熟個體背部會覆蓋著銀藍色光澤,在誇示時脂鰭會顯得特別深黑,是頗具質感的燈魚。體長可達 8 cm。
野生女王短鯛 Apistogramma hongsloi Wild
女王短鯛在短鯛迷的心目中可說是一種標準的“人工品系”了!為了迎合人們的審美觀,經過多年來不斷的選育改良,市售的女王短鯛身上的紅色部位越來越多,才出現了所謂的女王 2 型或 3 型,也因此讓人逐漸淡忘了女王短鯛原本的模樣。野生的女王短鯛很少輸入,雖然紅色紋路相較於人工品系少了一些,不過體態卻相對飄逸優雅,吃慣重口味的玩家們不妨改吃清淡一點吧!
六線美人塔布比爾產 Melanotaenia sexlineata “Tabubil”
由於體側具有六條左右的紅褐色縱紋,因此這種馬克羅奇家族(maccullochi group)中的小型美人被以 sexlineata(“六條線”之意)命名。牠們分佈在新幾內亞島中央地帶的飛河流域(Fly River)中,隸屬於巴布亞紐幾內亞境內,距離印尼的巴布亞僅有數十公里;通常被發現在具有輕微水色的淺水小溪中,水質為弱酸至中性。六線美人比其同家族的近似種來說體幅稍高一些,體色呈檸檬黃,背部具水藍色光澤,魚鰭則為橙色;此外,雄魚的吻部會呈現紅色,宛如塗上口紅一樣,也是與其他近似種的辨別依據。
森格爾美人 Melanotaenia sp. Sungguer
這種尚未被描述的黑帶虹銀漢魚屬(Melanotaenia)彩虹魚,分佈在新幾內亞西巴布亞省鳥頭半島上的森格爾(Sungguer)地區,主要特色有:魚鰭鰭面以淺橘色為主,背鰭邊緣鑲有一條白邊,體側下半部會呈現黑色陰影,攝影體長約 6 cm。本種連同其他一些還未描述的同屬魚種,皆已經由印尼繁殖場成功培育並進入觀賞魚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