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6 月新魚快訊
今年夏天可謂南美燈魚的大爆發,幾乎每周都有新燈魚輸入,令人目不暇給!我們趕快來看看有那些新品種吧!

以往只能在哥倫比亞進口的彩虹帝王中偶爾挑到的花豹燈,今年終於等到批量輸入了,而且還是成體尺寸。這種形態和彩虹帝王燈相仿的南美燈魚過去在圖鑑中多被標示為 Pseudochalceus longianalis(長臀擬蜥脂鯉),不過 Pseudochalceus longianalis 的分布位置位於南美洲哥倫比亞西南部太平洋側與厄瓜多北部的交界區域,而花豹燈的產地則位於較北方的聖胡安河(San Juan) 和卡利馬河(Rio Calima) 等流域,和彩虹帝王燈的產地重疊,因此推斷花豹燈正確的身分應為 Pseudochalceus kyburzi(凱氏擬蜥脂鯉)才是。花豹燈雖然體型和帝王燈類相似,體軸有一深藍色側帶,不過卻有脂鰭(帝王燈家族則無),而且吻部較為突出且口裂較大,看起來有些面目猙獰的感覺;當然,體表散布的紅色斑點是牠們被稱為花豹燈的由來 。個性略為粗暴,不適合與過於嬌小的魚種混養,對水質的要求稍高,索餌強烈,不宜過度餵食。體長可達 8 cm。


隆背檸檬藍帝燈 Hyphessobrycon cf. cyanotaenia “ Rio Aripuanã ”
最新發現的南美小型加拉辛,分布在巴西瑪迪拉河(Rio Madeira)右側支流-阿爾普納河(Rio Aripuanã),由於該支流右側鄰近藍帝燈(Hyphessobrycon cyanotaenia)的產地-茹魯埃納河(Rio Juruena),因此也不難理解為何兩者有如此高的外觀相似度了!本種就像是有著檸檬黃體色+高背特色的藍帝燈,在良好狀態下,體色也會變得更加鮮黃;同時,此次也有著少量白金型個體輸入,攝影體長約 2 cm。

凱薩紅尾燈 Moenkhausia sp. “ Alto Araguaia ”
混雜在薄荷綠線燈(Astyanax joaovitori / Green Line penguin)中一同輸入的新燈魚,日本稱為凱薩燈(カイザーテトラ),產地在阿拉圭亞河上游(Alto Araguaia)。有趣的是,這種魚和兩年前曾經輸入的黃鱗血喉紅尾燈極為相似,而且同樣有著血喉特徵、蜜黃體色及紅色尾鰭,只是後者產地在鄰近的申古河上游(Alto Xingu),是不是同一種仍有待確認!攝影體長約 4 cm。
黃金爆彈跳鱸 Characidium sp. “ Alto Araguaia ”
分布在阿拉瓜亞河上游(Alto Araguaia)的溪脂鯉跳鱸,體色偏黃,胸鰭附近有一顆明顯的橫向肩斑,肩斑前另有一黃斑相伴,體軸有一條黑色縱紋,並與多條橫紋垂直交錯;有趣的是,雄魚平時透明的魚鰭,在驅趕其他同類時,會轉為顏色較深的灰黑色調,同時鰭面上隱約可見有一黃色寬帶分布。有別於傳統印象中南美跳鱸溫和的性格,本種擁有較為火爆的領域性,加上有如彈頭般的頭型,因此有了 “ 爆彈 ” 之名。相較於其他小型跳鱸完全底棲的習性,本種似乎較喜好離開水底層,往中水層甚至朝著水流方向游動,面對同類型的底棲魚類如跳鱸、青苔鼠或鰕虎魚等也會出現驅趕行為,因此較不建議在過小的水族箱中飼養複數個體。體長約 3.5 cm,可以沈底飼料餵食,目前也有白金個體出現。
潘塔納爾侏儒跳鱸 Characidium cf. lateralis “ Pantanal ”
以 Characidium cf. lateralis 名義進口、來自巴西潘塔納爾(Pantanal)的南美跳鱸,不過 Characidium lateralis 這個學名已經變成 Characidium laterale 的同物異名,所以其實不是有效學名。這種身材相較更為細小的跳鱸就像是九間跳鱸的縮小版,穩定時胸口和身體中央會呈現橘黃色彩。攝影體長約 3 cm。
惡魔火焰燈(標緻凱蒂燈)Hyphessobrycon peugeoti
最新輸入的南美小型加拉辛,以 Hyphessobrycon peugeoti 的名義輸入,日本稱為デビルファイヤーテトラ(惡魔火焰燈)。Hy. peugeoti 是 2013 年才被描述的新種,種小名 peugeoti 源自大家熟知的車商-寶獅集團(Peugeot;我比較 old school,還是習慣 “ 標緻 ” 這個名稱);一百多年前從發明胡椒研磨機和鹽研磨機等製造業起家的標緻家族,由於在幾年前於巴西中部的 Fazenda São Nicolau 進行碳匯再造林項目時發現了這個魚種,便以標緻(寶獅)來為其命名。產地為塔帕若斯河(Rio Tapajos)上游的茹魯埃納河(Rio Juruena)支流。從其外型便可發現牠們為凱蒂燈家族中的一員,在尚未完全發色時,和凱蒂燈(Kitty Tetra;H. heliacus)及帝王凱蒂燈(H. loweae)等魚種十分相似,根據文獻記載,比較大的特徵分野在於本種雄魚在完全發色時體色呈血紅色,另外兩種為金黃色;成熟雄魚背鰭較為延伸,臀鰭外緣平直,但腹鰭不會延長(相較於凱蒂燈);尾柄斑較圓潤且集中在尾柄;後半體軸處無明顯的一排 ㄑ 字型雪弗龍標誌;另外雄魚在發情時,尾柄的黑斑會變得更加濃黑並擴及尾鰭。本種性情溫和但略顯羞澀,最大總體長約為 4 cm。
葛瑞努白金豹皮 Synodontis granulosus
分布在非洲大陸的倒游鯰(Upside-down catfish;Genus Synodontis)可以大致分為河產(通常稱為XX倒吊)及湖產(通常稱為XX白金豹皮或XX豹皮)兩大類別,但是不管哪一類,原生於東非坦干伊喀湖(Lake Tanganyika)中的葛瑞努白金豹皮,始終都是倒游鯰中最珍稀夢幻的魚種!成魚深具質感的灰黑體色搭配各魚鰭外緣的白色寬帶,不但形成強烈對比色差,在外觀上也有別於其他同類;此外牠們在野外獨來獨往的性格,加上棲息在較深的湖域,導致捕獲數量極為稀少,身價也隨漲船高。本種最早在大約18年前曾有野生成體輸入過台灣,當時以「巨型白翅金剛」之名販售,身價已有五位數台幣;時隔多年後,近來終於有 6-7 cm 的人工繁殖幼魚釋出,是中大型坦鯛絕佳的搭配魚種。飼育水質同坦湖慈鯛,喜弱鹼性硬水;肉食性,不宜與小型魚混養,以免遭其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