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推薦給初學者飼養的坦湖慈鯛(中)-燕尾與天堂鳥
在上一集|最值得推薦給初學者飼養的坦湖慈鯛(上)-導讀中,我們推薦的最適合初學者飼養的非洲坦干伊喀湖慈鯛-新亮麗鯛,第二趴我們先來介紹新亮麗鯛中的岩棲類,也就是水族市場中俗稱的「燕尾」和「天堂鳥」。
燕尾家族 brichardi complex
自從女王燕尾首次於西元1971年自坦湖中被出口至觀賞水族市場中,縱使沒有十分鮮艷的體色,但牠成熟後拉長的各鰭,也為牠贏得「浦隆地公主(Princess of Burundi)」的美號。
在 1952 年時,女王燕尾被認為僅是虎皮燕尾(亦有人稱斑馬燕尾或薩氏燕尾;Neolamprologus savoryi)的亞種,學名為 Lamprologus savory elongatus;但在 1974 年,Poll 正式將女王燕尾描述為獨立物種,當時所用的學名為 L. brichardi(不用 L. elongatus 為名的原因是因為此學名當時已被用來描述另一隻魚,即現今學名已更新為 Lepidiolamprologus elongatus 的珍珠炮彈),種名是為向許多坦湖慈鯛的發現者 Pierre Brichard 致意;1985 年,Colombe 與 Allgayer 將女王燕尾移至新亮麗鯛屬,學名為 N. brichardi,並使用至今。其實,在早期被認為是虎皮燕尾的亞種中,除了女王燕尾之外,尚有另外一個當時學名為 L. savoryi pulcher 的亞種;而後來,此亞種亦被正式描述為獨立種,即為今之 N. pulcher。
女王燕尾與 N. pulcher 兩者外型幾乎一模一樣,在眼後至鰓蓋間也都有獨特的斑紋。不過,Ad Konings 提出一個用來區分兩者的關鍵特徵:女王燕尾的兩道深褐色斑是隱約呈斜「T」字型排列;N. pulcher 的兩道深褐色斑是呈斜一角度的互相平行狀。事實上,女王燕尾與 N. pulcher 雖廣泛分佈在坦湖沿岸,但分佈並不連續,因此雙方均有許多獨特的地域族群,而不同的地域族群間,鰓蓋上的色彩與花紋都不盡相同,甚至在體色上也有些深淺差異。因此,兩道深褐色斑的排列型式就成了由外觀上分辨兩物種最重要的特徵。
此外,坦湖中尚存在有許多外型與女王燕尾相似的魚種,統稱為「燕尾家族(Neolamprologus brichardi complex)」。屬於此家族的魚種,除了前述幾種外,市場上還有包括鰓蓋上紋路呈明顯「V」字型的 N. splendens;以及幼魚時期身上有黃藍灰三色、但長大後身體上會僅帶粉灰色、鰓蓋上無任何斑紋的三色天堂鳥 (N. falcicula)等都是。此外,市面上以 N. olivaceous 為學名大量流通的紅格燕尾,Ad Konings 認為即是前述的鰓蓋上呈兩道平行線的N. pulcher;而以 N. helianthus 為名的黃金雪花燕尾,則應該是鰓蓋上有「V」字的 N. splendens。
前述燕尾家族的魚種,成魚體型普遍約 8 至 12 公分左右,在原生地中為分佈在較淺的陡石棲地。牠們對外具有領域性,但又可同種成群飼養。只要飼養一或兩對,很快就很見到整缸的燕尾大家族,甚至同一個家族中較大的成員還會幫忙照顧年紀較小的弟妹,十分有趣。
藍帆天堂鳥 Neolamprologus buescheri
在觀賞水族市場中流通十分頻繁的藍帆天堂鳥其實是 1983 年始被發表的,模式產地是在坦湖尚比亞(Zambia)端的 Cape Kachese;而最早被引入到市場中的也是來自於這個產地的族群。不過,隨後在該湖位於其他國家的區域也有發現到不同族群的藍帆天堂鳥,包括剛果、尚比亞至坦尚尼亞都有。不同地理族群的藍帆天堂鳥在外觀(身體色澤與縱向橫向斑紋)上也有不同,例如產於剛果的族群身體底色多帶有黃棕色澤。因此在市場中也有多個依外觀(族群)不同而取的俗名,例如藍帆二線天堂鳥、藍翼虎皮天堂鳥等。不過,最大體型約 8 公分左右、修長的長型、較尖的吻端、身上的深色斑紋與叉型尾,都是其主要特徵,與其他物種分辨極易。在原生環境中,藍帆天堂鳥分佈於水深 20 公尺以下的岩石棲地中。
黃帆天堂鳥 Neolamprologus caudopunctatus
正如其名,黃帆天堂鳥的背鰭帶有鮮黃至橘黃色澤的外緣,特徵十分明顯易辨。黃帆天堂鳥生活於坦湖中砂岩過渡的區域,但比起其他岩棲類的同類,黃帆天堂鳥體型較小,成魚體長僅約 6 公分左右。不過,會行群體生活與覓食的牠們,卻是該地區中數量最為可觀的慈鯛物種之一。
黃天堂鳥 Neolamprologus leleupi
黃天堂鳥是市場中十分常見的新亮麗鯛之一,牠招牌的長筒狀身形和或黃或橘的體色,飼養於多以蒼灰色岩石造景的水族箱中所形成的高對比,著實提升不少觀賞性。事實上,黃天堂鳥在原生地中分佈廣泛,以剛果、坦尚尼亞的沿岸的岩石性棲地為主。黃天堂鳥是一種擁有體色多型性(polychromatism)的慈鯛,其體色包括橘、黃、棕、黑等色,而分佈在不同地理位置的族群,其前述色彩的比例與濃淡均有些許不同,甚至同一個體在生長過程中也會有體色轉變的現象。而這也說明了,為何本種有些個體為飽合的橘紅色(此色彩型在市場中常被稱為橘紅(黃)天堂鳥)、有些則呈較淡的黃色、有些則在黃色身體上帶有黑斑。此外,早期有一被認為是與黃天堂鳥相似、但體色較淡而被稱為「檸檬天堂鳥(N. longior)」的魚種,有一度被歸類為黃天堂鳥的亞種,後來甚至成為獨立物種。不過,根據長時間的野外觀察與研究,Ad Konings 認為檸檬天堂鳥應僅是黃天堂鳥的眾多地域族群之一而已。體色美麗的黃天堂鳥,最大體長可達 10 公分左右,領域性與競爭性強,飼養時需注意空間的設置與混養的魚種。
茉莉天堂鳥 Variabilichromis moori
於西元 1898 年被發表的茉莉天堂鳥在分類上最早被放在亮麗鯛屬之中,學名為 Lamprologus moori。不過,在近百年後,Colombe 與 Allgayer(1985)提出看法,認為茉莉天堂鳥與其他亮麗鯛有差異,應被另外獨立出來,並為之成立了一新的多變鯛屬(Variabilichromis)。雖然這個看法在稍後曾一度被質疑,但 Stiassny(1997)利用骨骼結構特徵進行其演化與親源性分析後,所呈現的結果指出,茉莉天堂鳥在演化上比起其他亮麗鯛與新亮麗鯛更早分支出來,進而支持 Colombe 與 Allgayer 的論點。是故,茉莉天堂鳥目前被學術界所接受的學名應為 Variabilichromis moori;而多變鯛屬至今仍為一單種屬,其內僅有茉莉天堂鳥一種。在原生地中,茉莉天堂鳥生活在較淺的陡石棲地。茉莉天堂鳥幼魚與亞成魚體色為黃灰色調;而成魚可達 10 至 12 公分,體色會隨著成熟而轉變成灰黑甚至深黑色。
圖.文|吳瑞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