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2 月新魚快訊

新年新希望!在開工的第一天,我們馬上為大家送上最新的淡水觀賞魚訊息,希望大家收假上班也都能有好心情!

 

投肯廷斯黃金小豹鯨 Centromochlus schultzi “Rio Tocantins

過去輸入的申(辛)古小豹鯨(C. schultzi Rio Xingu),體色略有不同

  棘桿鮠屬(Centromochlus)和特鯰屬(Tatia)這兩屬的南美洲產項鰭鯰,中文多半被稱為小豹鯨。此次介紹的種類在日本被稱為「投肯廷斯黃金紫羅蘭豹鯨(Golden Violet Blue Tatia Rio Tocantins)」,和過去曾輸入的申(辛)古小豹鯨(C. schultzi Rio Xingu)應為同一物種、但不同的流域型表現。C. schultzi 的個體表現差異很大,但基本上體色多為灰色,體型和身上的黑色圓點則視魚齡大小、個體差異以及流域型而略有不同。總體來說,巴西投肯廷斯河產的個體比起相鄰的申古河型似乎身上多了較顯著的金黃色澤。

  小豹鯨為夜行性的食腐性魚類,白天多半會利用牠們的胸鰭硬棘牢牢嵌入倒木或岩石間的縫隙,直到夜幕低垂時,才從縫隙中游出活動覓食。飼養初期個體較為羞澀,可在魚缸中擺設水管供其躲藏,並於關燈後再餵食赤蟲;待其飼養穩定後,可逐漸改以沉底飼料投餵。須留意水質的清潔與水溫的穩定,以避免其罹患白點病。將不同種類和外型的小豹鯨飼養在一起,看牠們同時游出索食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本種最大體長約 12 cm。

馬拉威紅姬 Labidochromis sp. Hongi

  一種馬拉威湖產的岩棲類(Mbuna)小型慈鯛,目前尚未被科學命名。這種背部有著黃色至橙紅色鮮豔色彩的鑷麗魚屬(Labidochromis)慈鯛,原分布在馬拉威湖東岸、靠坦尚尼亞境內的 Liuli 至 Undu Reef 之間,其中又以紅姬島(Hongi Island)附近的族群體色最亮眼、也最受歡迎,因此中文名有著紅姬、紅雞王子或超級紅雞(Hongi Super Red Top)等別稱;個人覺得使用「紅姬」一名感覺比較有氣質,此外牠們也被稱為 Red Top Kimpuma。

前方個體可能為雌魚或未發色的雄魚

  雖然馬拉威紅姬的知名度還不如牠們同屬親戚-非洲王子(Labidochromis caeruleus),不過市面上出現的個體已大多是人工繁殖種。由於人為選育的結果,不論是德國進口或台灣魚場所繁殖的個體,強勢雄魚從頭頂到背鰭皆有著鮮豔的橙紅色,與藍紫色的金屬體色形成強烈對比;亞成體或弱勢的雄魚體色和雌魚較為接近,為淺紫褐色。以習性來說,該屬魚種為雜食偏植食性,並非完全以藻類為食,因此領域性相對於藻食性較強的岩棲類來說會稍弱一些,但仍建議以一公多母的比例來飼養為宜。平時可以藻類薄片或錠狀飼料為主食,搭配豐年蝦等生餌餵食即可。雄魚體長約 10 cm,雌魚約 8 cm。

裸吻魚 Psilorhynchus sucatio

  還記得我們在兩年前(2016 年 12 月的「新魚搶先報」)也曾介紹過以「裸吻魚(Psilorhynchus sucatio)」之名輸入的「印度爬鰍」嗎?當時所進口的個體體型較為短小,因此很明顯並不符合 Psilorhynchus sucatio 的描述,而前陣子輸入的個體體型較細長,較符合 Psilorhynchus sucatio 的特徵。這群被放置在裸吻魚科(Psilorhynchidae)中的魚類,由於趨同演化的緣故,在外型上像極了南美洲的小精靈或巨人小精靈等小型鯰魚。喜歡有水流的環境,平時會吸附在岸邊植物、流木或石頭表面,以藻類、生物薄層或小型無脊椎生物為食。本種體型稍大,可達 8 cm。

達爾文狗頭 Marilyna darwinii / Darwin Toadfish

達爾文狗頭具有寬闊的體型和寬大的嘴巴

  去年才出現在水族市場中的汽水域河魨,乍看之下會以為又是哪種新的南美娃娃(方頭魨;Colomesus),沒想到卻是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南部的魚種!除此之外,牠們也分布在澳洲西部和昆士蘭北部等區域。

  達爾文狗頭為四齒魨科(Tetraodontidae)、寬額魨屬(Marilyna)魚類,中文別名為「達爾文寬額魨」。牠們最早是在 1873 年由 Castelnau 根據澳洲北領地的達爾文港(Port Darwin, N.T.)發現的樣本所描述,命名為 Tetrodon darwinii。而現今 Marilyna 這個屬是由 Hardy 於 1982 年所提出來的新屬,他重新檢視存放在巴黎博物館裡的標本後,將原本放置在魨屬(Tetrodon)、身分混亂的一些大洋洲產河魨,依據形態上的差異劃分在這個新屬中並重新分類;屬名 Marilyna 是為了紀念他參與研究的妻子-瑪莉蓮(Marilyn)而命名,目前該屬包含三個魚種。

  本種體色為耀眼的金黃色,腹部為銀白色,身上有三條黑色寬帶橫跨於眼睛、胸鰭後方及背鰭處,體型寬厚,吻部寬短。個性相當溫和但動作十分活躍,喜歡在缸中不停巡游,對缸中所放置的小型活魚無動於衷,只吃筆者投入缸中的帶殼蝦肉,因此確實的食性仍待進一步的測試。由於本種棲息在汽水域及沿海水域,因此飼養時建議在飼育水中添加千分之 10-15 的海鹽,方能長久飼養。文獻資料紀錄本種的標準體長為 9.5 cm,但實際上應可超過 20 cm。

珈洛希蜜蜂 Pseudotropheus sp. elongatus Chailosi

 Pseudotropheus 屬慈鯛在原生地多以刮食岩石上的藻類為主

  Pseudotropheus elongatus 大概是馬拉威湖中擁有最多地域型的岩棲類慈鯛之一,超過 30 種以上。幾乎每種型態的外型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差異,但是共同的特色是牠們擁有相對細長的身體,這和牠們的種小名 elongatus(「長身」之意)脫不了關係。其中被稱作珈洛西蜜蜂、查羅西長蜂斑馬或拆螺絲長身斑馬的類型來自奇坦迪島(Chitande Island),由於佔據優勢地位的雄魚,會呈現如同蜜蜂般黑黃相間的體色,因此被冠上「蜜蜂」一詞;而 ” 拆螺絲 ” 一名則來自 Chailosi 的諧音,正好與諧音-索羅斯(鎖螺絲)斑馬(Chindongo  saulosi )相互呼應。同樣擁有這種「蜜蜂」樣類似型態的,還有 Chirwa Island 產的「虎皮黑蜜蜂(Pseudotropheus sp. elongatus Bee)」,兩者的產地相去不遠。

  Pseudotropheus 屬慈鯛在食性上比較偏藻食性,也代表著牠們的領域性較為強烈:強勢的雄魚會占據地盤、掘砂、驅趕其他同類,其他弱勢者體色便會顯得黯淡且缺乏強烈對比,因此同一缸中應避免放入 1 隻以上的雄魚,並配置多隻雌魚來分散其攻擊力。餵食上應以藻類人工飼料為主,偶爾投餵生餌或活餌,避免長期餵食蛋白質或脂肪含量較高的餌料,以延長其壽命。雄魚體長可達 13 cm,雌魚 10 cm。

 

紫羅蘭鼠四型 Corydoras sp. cf. similis IV

  這隻被稱為紫羅蘭鼠 IV 型的兵鯰,第一次出現在日本是在 2012 年,多年後才再度於去年年底輸入,台灣則是今年初才首次輸入。本種比起紫羅蘭鼠(Corydoras similis)具有更高的體幅,而且尾柄處的深藍色墨斑面積也較大,可以從尾柄一直延伸至背鰭前方,色彩濃度也是從後方往前方遞減。本種是在阿克雷州(Acre)境內的普魯斯河(Rio Purus)上游所採集到的,共棲的還有另一個長吻鼠魚-紅鱗鼠四型(Corydoras sp. cf. ourastigma IV)。剛輸入的個體普遍狀況不佳,需等待檢疫調養一段時間後再行購入為宜。

 

協力 | 台族水族貿易.華洋水族貿易.紅鱗水族

Flair Wang

Flair Wang

由於對水族的熱愛,退伍後進入水族貿易公司工作,從事魚場管理、批發、零售及進出口業務多年。隨後任職於威智文化科技出版有限公司,擔任《愛酷族水族寵物月刊(Aquazoonews)》攝影編輯一職,之後升任執行編輯和主編。現為《Fishbook非魚不可》的校長兼撞鐘。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